文:李沂霖
你或許對這份只能在街頭買到的《大誌雜誌》並不陌生,這款雜誌由無家者擔任販售員,每期的封面皆是藝人明星,十足吸睛,價格只要一張百元鈔,其中一半歸販售員所有。
雜誌的幕後推手李取中,在退伍後就進入網路產業工作,而後創辦「樂多新文創」網站,結識許多國內外優秀的寫手、累積不少優質文章。直到 2009 年,李取中心想,何不將這些優秀文章集結為雜誌出版?那是他工作屆滿 10 年之際,也是網路起飛的年代,李取中本可以在熟悉的領域一帆風順,卻毅然決定踏入「實體雜誌」這個對他來說全新的領域。
「我在構思創辦雜誌的想法時,因緣際會得知英國的『The Big Issue』 這個以社會企業模式運作的組織,當時,這樣的模式在台灣可謂前所未聞。我進一步查資料才發現,The Big Issue 早在 1991 年就成立了,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模式,應該要介紹給台灣人認識。」
2010 年 4 月,李取中將辦雜誌的想法與 The Big Issue 的社會企業精神結合,孕育出獻給 20 至 35 歲「愚人世代」的《大誌雜誌》,宗旨為「保持飢餓,保持未知」,鼓勵讀者多多體驗世界,「期待透過雜誌廣納的多元觀點,讓讀者透過親身感受的方式,自己去建立對於事物的看法。」
李取中的雜誌夢實現了,同時他也嘗試了以前沒做過的事——社會企業,十足的「拓荒者」精神,總樂於接觸不同領域。
「辦雜誌真的很不容易!」李取中笑道,以前經營網路,從來不用擔心選紙、印刷、發行量等問題,創辦《大誌雜誌》之後,這一切都有了成本的壓力。除了編務、發行上的挑戰,李取中也首次與無家者相關服務單位合作,舉辦一場又一場的說明會,招募有意願的無家者擔任雜誌販售員。
《大誌雜誌》最為人所知的,便是它爲無家者賦權的社會影響力,李取中說道:「透過雜誌銷售,讓販售員能夠慢慢找回自己的尊嚴與自信,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步調和主導權,這是《大誌雜誌》最重要的核心理念。」
為了維持獨特的社會性,《大誌雜誌》的作法看似有違商業常理,比如說,雜誌的內容不會於網路上刊載;並且不開放個人訂閱,若是團體欲訂閱,就須以高於零售近 3 倍的價格購買。一切的措施,都是為了將消費者引導到販售員那一端。
「因此,以媒體經營的角度來看,《大誌雜誌》的限制就蠻大的。」李取中表示,經營媒體,不外乎是要將自身的理念及想法透過任何媒介傳遞出去,最好的情況,便是透過更多的媒介,像是雜誌、報紙、網路等,傳遞到更多人身上。
在 DFC 解決問題的 4 步驟中,第一步即是感受,李取中察覺到《大誌雜誌》的社會性雖為其帶來獨特的定位,同時卻也成為媒體發展的限制,然而,他並不打算改變已經建構的社會性,於是他便在腦中想像另一個「純粹」的媒體,能讓自身的理念及想法,更廣泛地透過紙本及數位傳遞。
實踐想像,一份獻給新世代的報紙《週刊編集》
經歷 DFC 解決問題 4 步驟中的感受及想像,李取中慢慢地將想法付諸實踐,在 2017 年孕育出他心目中那個純粹的媒體——《週刊編集》。
《週刊編集》以新世代報紙之姿誕生,共有 10 大張,內容橫跨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面向,以清爽俐落的設計呈現。
爲什麼選擇報紙?「傳統上我們得知一些重要的新聞事件,都是透過報紙而來的,不同於雜誌的休閒性,報紙跟真實世界更貼近。」談著對報紙的情有獨鍾,李取中眼睛發亮,「台灣的報紙,從過去到現在十幾年來幾乎都沒有改變,因此我認為應該要有一份屬於這個世代的報紙,能夠回應世代的需求與想像。」
一份《週刊編集》看似輕薄,它的知識承載量卻十分豐厚,足足是《大誌雜誌》的兩倍,而一期的《大誌雜誌》共有 80 頁,換算一下,《週刊編集》就等於擁有 160 頁的扎實內容。「媒介的神奇之處在於,當我們想刊載一篇上萬字且內容較艱澀的長文,放在雜誌裡會太重,要翻很多頁才看得完;但是放在報紙上,一個跨頁就能讀完,很多讀者都反應,長篇文章在《週刊編集》上很容易就看完了,這就是不同媒介的特殊性。」
透過媒體說故事,分享對世界的觀察與想法
手上同時經營著兩份不同的媒體,不免令人好奇《大誌雜誌》與《週刊編集》的異同之處,李取中表示,相異點在於媒介與商業結構的不同,《週刊編集》作為純粹的媒體,除了實體出版之外,也會建構網路內容;銷售端除了交給街頭販售員之外,也會進駐誠品,蔦屋、MUJI BOOKS 以及獨立書店;更鼓勵民眾長期訂閱。
「而最大的相似之處就是,這兩份媒體都是我辦的。」李取中笑道,媒體與其主事者息息相關,對李取中來說,媒體承載了他對世界的觀察與想法,並透過選材及撰文的手段向大眾分享,而這也是 DFC 解決問題 4 步驟中的最後一步。
「保持飢餓,保持未知」作為《大誌雜誌》與《週刊編集》的創辦宗旨,是李取中一直以來欲與讀者分享的核心觀點,「簡單來講,保持飢餓與未知,你才會有很多體驗的過程,當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你就能建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解決方式。」李取中強調親身感受,進而找出屬於自己的觀點與方法,正如 DFC 解決問題的 4 步驟由感受及想像開始,接著便透過實踐與分享,延續改變的循環。
發揮拓荒者精神:最重要的是不斷體驗與嘗試
李取中樂於嘗試不同領域,並善用不同媒介訴說故事,與 DFC 臺灣定義中的拓荒者精神不謀而合,也因為這樣的精神,令他在網路當道的世代,仍能在外界眼中逐漸式微的紙媒領域中,開闢出新興的市場。「當然,面對新的領域多少都會有點猶豫,最好的方法就是親身嘗試、硬著頭皮去做。」
如今,《大誌雜誌》已累積逾百位街頭販售員,銷量穩定。李取中盼望,未來能將販售點擴張到花東地區,為更多需要的人提供工作機會;而《週刊編集》發行還不到一年,累積的訂閱數已破萬人,「以新型態的媒體來看,《週刊編集》算是取得不錯的開端,目標是要達成長遠的發展, 我們仍會繼續努力。」李取中透露,未來《週刊編集》也會持續地做不同的嘗試,例如在通路上與便利商店合作、在形式上則計畫建構網站。
訪談尾聲,想起李取中在《週刊編集》創刊號中引用美國詩人 T.S.艾略特所言:「我們不應該停止探索。」眼前這位拓荒者從未停下腳步,他說:「不要太早定義自己的人生,要不斷去體驗、嘗試,這才是最重要的。」
核稿編輯:金靖恩
覺得這篇文章不錯嗎?社企流希望帶給你更好的內容,打造更美好的社會! →馬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