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雜誌/陳承璋
驅車前往台中市台灣大道,從寬闊大路鑽進西屯路三段南巷,周圍建築愈顯低矮,路幅突然變得狹窄,開始出現大片農田。
開車的計程車司機,跟著導航,愈開心裡愈不踏實,於是開口:「更前面就是夜總會(墳墓區),怎可能有什麼市集?」方向盤一轉,急於回頭。
如果不說,沒人知道台灣近來頗為興盛的小農市集發源地,就在如此隱密的地方。
這是創辦滿 10 年、堪稱全台籌辦最好的小農市集「合樸農學市集」所在地。連在大台北地區擁有 6 個小農市集、曾被稱為白米炸彈客的楊儒門,都稱合樸經營得有聲有色,無法相比。
創辦人是剛 58 歲的陳孟凱,美國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曾任職美國通用汽車,領有高薪,然而日夜操勞,身體操出毛病,更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每次痛起來幾乎要命。回國後,在友人建議下,開始力行養生生活,飲食改採全有機,就連清潔用品,也全換成市集志工所做的手工精油香皂。
「你看,我以前頭頂本來是禿的,現在快 60 歲,洗著洗著還長出頭髮!」他邊說,邊脫帽指著自己的頭頂。病好了,連頭髮都能長出來,彷彿受到自然有機的號召,陳孟凱重新思考人生方向。
用自然有機重新定義人生
回想從前,他所追求的是他人眼中定義的成功,經過病痛的磨難,讓他思考,什麼才是自己所能定義的人生?
宛若丟棄前塵,科技業都與他無關,2003 年他開了間有機餐廳「東籬農園」,並把餐廳造成雙用餐區,還有庭園景觀。在主廳吃完飯,能閒步走到次廳吃甜點,因為過去的生活被工作綁架,這種慢的用餐方式,成了陳孟凱鬆綁後的創業藍圖。
店內有機蔬果,都是他一一走訪產地,與小農拿貨,也讓他見證了小農生活有多麼辛苦。
「小農,誰要理你?」他尖銳道出小農的困境,因為小農種的農產,與平日所見規模化的慣行栽種不同,大部分採自然農法,產量不穩,且多半賣相不佳,大盤商根本不理會。
他從包包裡拿出一瓶柳橙汁、一顆小農種的長著粗糙痂的柳丁,擺在長桌兩端,代表光譜之中的兩個極端。
「壞的,活得好好地;好的,卻全都死光光,」他感嘆,好的、健康的產品賣不掉,加工過的產品吃多有害健康,卻是市場主流,讓他決定創辦合樸,集結小農在庭園的綠茵草地上擺起市集,從原本的 10 幾攤,逐漸擴大成 40 多攤。
本來只賣當季蔬果,小農手頭上有什麼菜就賣什麼,到現在有賣果醬的、雨林咖啡、現煮食物、盥洗用品,全都採自然農法,有機無毒方式製作。
導入 CSA 邁向永續經營
但集結還不夠,陳孟凱進一步將影響力傳遞給更多消費者。仿效 1960 年代起源於日本、德國的社群協力農業(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 CSA),以類似經營會員的方式,讓小農直送農產到消費者手中。甚至經營豆腐坊課程,教育消費者如何做豆腐、豆花;也不定期舉辦產地探訪,把消費者與志工找到產地體驗務農生活。
然而,合樸的營運倘長期建立在理念或愛心上,根基將不穩固。
2010 年,陳孟凱發現,合樸存在勞役不均。比如說,市集開張時,早到的志工與農友,往往付出較多心力搭帳棚,晚到的農友反而坐享其成,倘有人計較,恐怕影響凝聚力,讓合樸瓦解。
解決方法就是發行合樸自有的貨幣 V 幣(V,Volunteers),志工可以把付出的勞力與心力換成貨幣,來跟農友買農產。
陳孟凱說,實施這個制度後,儘管 4 成農友離開,卻讓合樸能更永續走下去。每個月第二個禮拜六,不妨可一探這個隱身在小路旁的小農市集,買最當令的食材,也買一份小農團結的志氣。
合樸農學市集創辦人暨執行長陳孟凱將於 5/5 來到「明日亞洲 - 2018 亞太社會企業高峰會」,分享如何讓生產者與消費者面對面,拉近彼此的距離!點此了解更多高峰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