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李沂霖
你還記得當初買新筆電時,盒子內層那片固定著筆電的塑膠隔板嗎?這被多數人遺忘的塑膠隔板,最終流入了海洋,嚴重影響著生態與我們的生活——而這只是海洋塑料的其中一個項目。Dell 在去年改變了這些平凡物件的命運,利用回收廢棄塑膠(25% 來自海洋塑料,75% 來自回收塑膠)重製那片包裝筆電的塑膠隔板。
利用回收材料對 Dell 來說並非新鮮事,自 2008 年至今,Dell 已重新運用了超過 5 千萬磅的塑料於他們的產品之中。Dell 雖已建立自身的「循環經濟」模式,將舊產品的素材轉而應用在新產品身上,然而,若還涉及了海洋塑料的處理,公司則需走出自己的產品領域,並建立一個全新的供應鏈。
有鑑於此,Dell 與海洋倡議基金會 Lonely Whale 合作,將目標放在減少海洋塑料的數量。 2016 年,Dell 首度於海地進行一項可行性研究,以確認公司如何從海洋及各水路中回收塑料,並研擬後續的清潔、處理方法,從而整合到供應鏈中。Dell 的包裝採購主管 Oliver Campbell 表示,初期在海地的工作使他們了解到此項行動要如何規模化,舉例而言,他們發現在陸地上攔截即將流入海洋的廢棄的塑料,要比打撈海洋中的塑膠更有效益。(同場加映:拒絕塑膠吸管比你想像中簡單:7 種友善環境的替代方案)
在進行初步研究之後,Dell 和 Lonely Whale 將重心轉移至全世界海洋廢棄物堆積量最大的國家之一——印尼,開始在此建立海洋塑料的供應鏈。
要建立供應鏈並非簡單的任務——Dell 和 Lonely Whale 除了聯合全球非政府組織之外,也和雅加達當地的回收塑料供應商合作,並嚴格審查這些供應商是否給予旗下清理塑料的員工合理報酬及人道待遇;此外,Dell 和 Lonely Whale 還必須確認印尼的基礎回收設施是否能正常運作,以進行海洋塑料的清潔和處理。最後一步,才能將這些塑料化為可用的素材。
這些流程十分複雜,但 Dell 已不是建構供應鏈行動唯一的參與者了,在去年 12 月,Dell 和 Lonely Whale 公佈了一個開源計畫「NextWave」,邀請私營企業、科學家以及非政府組織參與,共同研擬出具規模化且可持續性的解方,將海洋塑料整合到消費產品當中。
參與的公司包含自行車公司 Trek Bicycle、傢俱公司 Herman Miller 和汽車公司 General Motor 等等,目前都還在嘗試階段,努力建立各自的使用案例——如 Dell 製的回收塑料隔板——以證明其模式的可行性。
身為率先進行海洋塑料整合的公司,Dell 如今將其研究及行動方法開源分享,可謂是幫其他企業開路,讓一些小型企業能夠較輕鬆地跟隨他們的腳步。Oliver Campbell 表示:「我們的策略基本上是在降低供應鏈的風險。」
進軍海洋塑料整合的企業還有 Adidas,他們與非營利組織 Parley for the Oceans 攜手,致力運用設計來推動永續的可能性,雙方聯名推出一款限量跑鞋,由海洋廢料編織成耐用的纖維製成。(同場加映:世界首雙「回收運動鞋」年底在台上市:運動品牌與環保團體合作,以創新呼籲海洋保育)
然而, Lonely Whale 創辦人 Adrian Grenier 表示,NextWave 的目的並非局限於限量產品的領域,而是希望能讓海洋塑料進入標準化應用,「這個做法不是一個宣傳的噱頭,而是需要擴大至全球,產生真實的影響力,並不是要各企業互相競爭,而是需要大家團結一致。」
目前自行車公司 Trek Bicycle 已向 Dell 諮詢了回收海洋塑料的性能及潛在使用可能性,並進一步改良他們最初採用尼龍製作的運動水壺架「Bat Cage」,工程師 Stefan Berggren 表示,水壺架本身的外觀和功能並未改變,就如產品 20 年前剛發布時一樣,只不過現在的材質將更具永續性。
「我們才正要起步,目前我們將評估塑料的可用性,並持續找尋其他可運用的機會。」身為NextWave 計畫的一員,Trek Bicycle 將會向其他企業分享他們整合塑料的進展及想法,相對的,也能獲得其他公司給予的回饋。
Lonely Whale 希望能藉由多家企業合作的力量,同時為更多有意願加入的公司敞開大門,齊心為海洋塑料材料創造足夠需求,進而促成健全而穩健的供應鏈,NextWave 預期未來 5 年內將能處理約 200 萬磅的海洋塑料(相當於 6600 萬個寶特瓶)。
Lonely Whale 執行董事 Dune Ives 指出,全球 83% 的飲用水供給已經被塑料所污染。「我們對於海洋塑料議題的認識才剛要開始。」NextWave 計畫正是希望在污染情況越來越嚴重之前,著手進行改變,「關於廢棄物的材料整合,我們還有很多要學,包括毒性問題、人權問題,還有設計問題。」Dune Ives 表示,「要真正解決這些難題,我們需要一整個團隊的力量。」
核稿編輯:金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