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冠吟
社企流在豔陽下走進位於田中央的香園紀念教養院(簡稱:香園),在一個看似什麼都沒有,僅放著數十個箱子的大倉庫中,有一群人正捲起袖子,圍坐在角落挑蚯蚓。他們把買來的蚯蚓進行分類,例如體表有藍色繞射光澤的是非洲夜蚯蚓,而體型偏小的是歐洲紅蚯蚓。在汗如雨下的工作中,他們還得不時翻動一旁的堆肥。
這是「元沛農坊」團隊的例行公事,創辦人許又仁說,他們正在實驗以蚯蚓做堆肥的方法,希望可以運用蟲體去細化農業廢棄物。
從研究室走到田裡的博士生
談起農業科技便滔滔不絕的許又仁,具有奈米工程與微系統博士的學術背景,不像其他同學大多畢業後就到科技大廠工作,他選擇走進田裡,以農業為主題創業。許又仁認為目前的生物科技發展已經很成熟,「但是這些技術無法落實民間,原因在於『沒有使用者』。」如果要創造使用者,就得有人願意把新技術帶去陪伴需要這些科技的場域。因此他決定把擅長的生物科技帶到農業現場應用。
挑戰傳統堆肥方式,促成田裡的循環經濟
然而田裡的工作這麼多,團隊為什麼要選擇發展廚餘堆肥呢?
根據許又仁的觀察,過往二、三十年的慣行農法,用農藥和化學肥料栽培作物,容易破壞土壤中微生物的多樣性,使得土壤劣質化,農作物便容易生病。他認為解方就是避免過度使用化學肥料,並補充有機肥料搭配當地的土壤,做合理化施肥,以提高土壤所需的微生物多樣性。
許又仁進一步說明,台灣大部分的廚餘是進到公有堆肥廠處理,但是團隊觀察到有些堆肥場的營運狀況並不佳,一來是因為缺乏堆肥經驗,二來是有些包商考量到成本而不去翻動堆肥,導致嚴重的厭氧發酵。「那個味道臭起來可以影響到1、2公里內的住戶,導致堆肥廠不受民眾歡迎。」因著注意到廚餘堆肥的發展困境,他與團隊決定利用這個切入點來創業。
不同於傳統堆肥,大多是「有什麼廚餘堆什麼」,團隊用科學家的角度做堆肥,研究它的碳氮比,放進去堆肥的廚餘種類皆經過精密的比例計算。許又仁表示,堆肥技術是一門生物降解(註一)的學問。透過微生物的繁衍,將有機廢棄物轉化成堆肥,也培養出土壤所需的微生物,進而幫助農業生產。
因此在堆肥時必須配比適當的營養進去,滋養微生物,而正確的比例和適時的翻動,能有效消除堆肥的異味。許又仁用一句話來形容這個過程,
「堆肥好比釀酒跟做味噌,(比例)錯的話就不是你要的東西了。」
現在團隊除了不斷地實驗哪種比例能更有效率地生產出含有豐富微生物的堆肥,更要進一步嘗試培養與投放蚯蚓,協助消化農業廢棄物。
從香園開始,建立零浪費的成功案例
目前元沛農坊為眾多需要做堆肥利用的單位,提供顧問服務。許又仁說,在香園紀念教養院的計畫中,元沛農坊蒐集院生每日產生的廚餘來做堆肥,再讓院生利用堆肥在農場種植蔬果,形成從搖籃到搖籃、資源零浪費的循環。他補充道,藉由這種方式,香園能充分利用廢棄物,並透過販賣蔬果獲得額外收入,降低本身的營運費用,而專心在照顧學員的業務上。
團隊目前也與外部的餐廳或商店做不同的嘗試,例如與喫菜吧合作,把香園自栽的青辣椒,加工製成醃漬剝皮辣椒,未來也會和1982 法式冰淇淋合作,用香園的農作物開發新的冰淇淋口味。
然而,他也坦承團隊目前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個模式走出去,大多數的民眾仍無法理解團隊提供的服務內容和價值所在,因此團隊正在累積實際的案例,用成功的模式去說服民眾。(同場加映:科技結合農業:清大無償出資育成,元沛農坊讓教養院變身科技庇護示範農場)
在團隊建立更完善商業模式的過程中,他們加入社企流iLab育成計畫。許又仁表示,對於許多創業家容易忽略的財務建構,社企流都有提供相關的專業課程,而除了與專家和社企前輩交流外,iLab也幫助創業家找到門當戶對的合作夥伴。
下一步:盼進行一場大型的社會試驗
成立近3年,團隊已獲得不少媒體的關注,他們希望藉由每次的曝光,向民眾推廣正確的堆肥知識。雖然目前團隊大多數執行的計畫仍屬小型方案,但許又仁期望在成功的模式累積愈來愈多後,能將之規模化,進行一場大型的社會試驗──以規模化的方式把循環經濟帶入農業,將整個社會帶進循環經濟的結構中。
註一:生物降解是指有機物質通過生物代謝作用而分解的現象。
核稿編輯:金靖恩
【iLab 孵化器徵件申請開跑!】Becoming More,成為更好 在你的創革路上,iLab 從 0 到 100 無縫支持每個階段的創業團隊! 只要你正致力於改善某個社會議題、透過商業創造影響力,無論你正在驗證點子或商業模式、測試市場與產品服務、商業模式與穩定營收建立階段,在 iLab 育成計畫裡,你都能找到對應的專業服務與資源,以及 100+ 與你志同道合的創業團隊社群。 ► 了解更多 iLab 孵化器 ► 這次孵化器與加速器同時開啟徵件,還搞不清楚自己適合哪個計畫嗎?iLab 診斷測驗,8 個問題馬上搞懂 ►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立刻申請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