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Photo Credit: 生命力新聞
生命力新聞/記者林家嫻、廖育偲(2017年2月19日)
近年來,食品安全的議題備受大眾關注,人們健康飲食的觀念加強,更多人選擇親自下廚。多數視障者卻因烹飪上的種種危險及不便,仍習慣外食,很少自己下廚。觀察到這些現象,因此觸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傅悅、劉修良、曹馨云共同設計出「小心燙」系列鍋具,提升視障者烹飪時的安全及便利性。

體認觸覺重要性 豐富定位線索

烹調有很多不一樣的流程,像是前端的食材處理、清潔、加熱等等。現今食材處理的部份,已經有許多盲人專用的刀具,新設計的發展性較低。設計者決定,從危險性更高的加熱進行研究與設計,實際訪談盲人朋友,請他們示範平常做菜的完整過程,發現他們會使用大量的觸覺去定位食物和鍋子的確切位置,用聽覺去判斷水滾的情況,少數人會透過微弱的視力觀察大小火的變化。
雖然盲人們經過多次的練習,得以熟悉並適應烹調時所碰到的困難。但在烹調過程裡,仍存在著可能的危險性。因此設計者決定從防燙且便於掌握的鍋具著手,讓盲人朋友可以透過大量的觸覺感知,得知烹飪的情況。
除了現場訪談,設計者也嘗試蒙眼下廚,這才發現平常視為理所當然、輕而易舉的事情,突然間變得困難重重,而廚房現場溫度的不斷變化,是他們在體驗過程中,覺得最難捉摸也是最具危險性的部分。由於了解到定位對盲人朋友的重要性,設計的廚具也朝以「提供更多定位線索」為目標。
(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學生共同設計出「小心燙」系列鍋具,提升視障者烹飪時的安全及便利性。來源:生命力新聞

矽膠包裹設計 避免盲人燙手

在盲人的自主生活訓練中,提供路標和線索是引導盲人最好的方式,盲人自主訓練師表示,路標是指那些不會動的東西,在廚房中像是水龍頭或冰箱,有固定的擺放位置,線索則是那些會變動的資訊,像是瓦斯爐冒出的熱氣或是水滾後的聲音。
小心燙在廚具上設置凸點,實際運用大量的路標及搜尋線索的方式,讓視覺以外的感官可以感受到周遭的變化,讓盲人可以明確地瞭解烹調的狀況,減少不確定的危險性。
觀察盲人朋友實際做飯的過程,因為看不見,必須透過雙手來尋找需要使用的用具,以鍋子為例,假如是一般的鍋子,他們要找耳狀握把及鍋蓋的時候,很容易被鍋子加熱的高溫燙到。小心燙將鍋子進行改良,設計環狀式手把,矽膠的包裹可以防燙,環狀握把及電爐上的凹陷溝槽,在放置鍋具的時候,可以達到定位的功能,讓鍋子與電爐結合,方便進行加熱。
(湯鍋以矽膠包覆,上方的出氣口在煮沸時會發出笛音,提醒盲人朋友。 來源:生命力新聞)
(湯鍋以矽膠包覆,上方的出氣口在煮沸時會發出笛音,提醒盲人朋友。 來源:生命力新聞

一項設計3樣產品 讓盲人快速上手

小心燙的設計包含3樣產品-炒鍋、電爐以及湯鍋,這3樣產品皆以矽膠材質包裹,隔絕烹飪時所產生的高溫,炒鍋及湯鍋都可搭配電爐做使用,擺放至電爐上時,倘若放到正確位置,鍋具與電爐上的溝槽會相互扣合,定位也會更為準確。
電爐相較於瓦斯爐來說更具安全性,電爐上的機械式開關,方便盲人朋友操作,火量大小為三段式,不會產生過於極端的火量,而在電爐側邊也做了可透過觸覺辨認的溝槽,避免碰觸到爐面的情況發生,讓盲人朋友可以輕鬆拿取及辨認位置。
炒鍋設置倒口,讓盲人朋友可以順利將鍋中的湯汁倒出,炒鍋內部另外設有溝槽,讓食物更容易落在鍋鏟上,減少裝盤時花費的時間。湯鍋內部有凸點,在盛水時可以測量大概的水量,另外在鍋蓋上有出氣口,在煮沸時會發出笛音,讓盲人朋友透過聽覺的刺激,得知目前烹飪進行到的階段。
(小心燙的系列設計包含3樣產品-炒鍋、電爐以及湯鍋。  來源:生命力新聞)
(小心燙的系列設計包含3樣產品-炒鍋、電爐以及湯鍋。 來源:生命力新聞

實際改良材質 提升防燙效果

設計者劉修良表示,廚具要做到防燙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容易,挑選材質遇到不少的困境,必須找到可以被順利加熱、符合食品安全又容易清洗的材質,後續在設計功能上,採用中空的結構,期待廚具有更好的防燙效果,卻也增加在製作模型時的難度。實際製作模型時,他們利用3D列印技術解決中空結構的部份困難點。
由於盲人專屬用品市場不大,使得較少人投入產品的設計研發,導致廚具未能完整的被設計,或是材質要求較嚴謹,礙於成本考量而難以普及。小心燙的設計目標是,降低烹調的門檻,提升烹調時的安全性,讓盲人也能輕鬆體驗下廚做飯的樂趣。
全文轉載自生命力新聞,原文標題:小心燙 降低視障者烹飪危險性

文章標籤

  •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觸發社會創新

    《生命力新聞》創刊於1997年,是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的教學實驗媒體,致力於報導社會創新故事,也就是用新觀念、新策略、新組織、新科技來解決社會問題的實踐範例。新聞網站:http://www.vita.tw。粉絲專頁:http://goo.gl/st2w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