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資訊中心/陳文姿(2017年1月23日)
2016年11月、12月,《電業法》的公聽會上、立法院的委員會裡,政府官員、台電、業者、學者專家、立委一次又一次地討論著國家的能源未來,不過,公民們也有自己想要的能源未來。
跟專家們使用的艱澀術語跟財團的大規模投資不同,他們想的是,如何讓能源選擇變成很簡單,讓大家都能輕鬆討論、輕鬆選擇?如何讓綠電投資更容易,讓每個民眾都能投資?如何吸引更多人加入,一起支持能源轉型?懷著這樣的綠色能源大夢,台灣第一個綠電合作社「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註一)2016年10月成立。
台灣首度打破門檻,讓人人都能入社
綠能合作社在歐洲行之有年,歐洲就有超過2400個綠能合作社,美、日也逐漸增多,但在台灣卻是首度嘗試。說到環境相關的合作社,人們或許會先想到的是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兩者都是「合作」,但前者著重於「共同購買」,後者著重於「共同生產」。「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簡稱綠電合作社)不賣菜,也沒有看得見的商品,而是一個讓公民輕易參與發電與售電的計畫。
計畫很簡單,就是透過眾人集資在全省裝設太陽能系統,再透過綠電躉購政策(註二),以固定的優惠價格將生產的電力賣給台電,台電保證收購20年,藉此,合作社可以回收裝設成本,確保永續運作,並回饋社員。但簡單計畫的背後卻有不簡單的小細節。
首先,它努力將投資門檻壓低,只要交一萬元社費就可以加入合作社,這跟以往要上千萬、上億元的電廠投資不同。這是為了讓一般百姓都能參與能源生產。
其次,它是合作社而不是公司,這代表「參與、合作」比起金錢投資更重要。只有交社費無法成為社員,社員要先了解並認同綠電合作社想做什麼,也必須參與組織,這是大家一起合作的感覺。
社區裝設太陽能板,讓人們對看不見的電有感
為什麼堅持把「人」帶到計畫而不是單純的金錢投資呢?這要回到計畫的原始初衷。
日本福島核災後,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想推動能源教育,無論是節電計畫或是能源政策,都需要人的參與。卻發現到,多數人雖然天天用電,停電數小時就頭大,但是在平時,電只要一開開關就會來,許多人連自己每個月用多少度電都不知道,對國家在修《電業法》更不在意。
「人們對於直接吃得到的食物很在意,但對看不到的『電』幾乎沒有感覺」,綠電合作社理事主席黃淑德很感慨。
綠電合作社發起人之一林雅惠也指出,日本311福島核災後,電力供給一度非常緊縮,民眾親身體驗到能源自主的重要,進而帶動日本「市民發電」的量能;首爾也有類似經驗,2011年,長期仰賴外縣市供電的首爾發生大停電,促成首爾後來發起「省下一座核電廠」計劃,從節能、提高能源效率、增加綠能多管齊下。台灣雖然有能源長期仰賴進口的問題,但民眾卻還沒有危機意識。
如何讓民眾對「電」有感?裝設太陽能系統是一個方法之一,因為太陽能不像大電廠遠在天邊,它可以親近社區。民眾天天看到太陽能板,看到發電量,看到電力的使用與消耗,同時,也因為加入投資行列更關心政策趨勢,電進到看得到、摸得到的日常生活裡。
這只是第一步,綠電合作社也希望藉由走入社區,連結更多民眾參與,甚至地方轉型、產業發展等。但無論如何,還是要從人開始。所以,如果要將大型太陽能廠裝在可以賺大錢,卻人煙罕至的地區,綠電合作社可能更偏好裝設在地狹人稠的社區;如果要選擇將太陽能板裝在陽光普照的南部,它可能更偏好裝在比較少太陽能系統佈署的東部,這都是因為讓「人」一起加入,比起賺回投資成本更符合「合作社」的精神。
「螞蟻雄兵」 一場百姓也可以參與的能源大計
要引領公民發電的新趨勢,綠電合作社還有許多挑戰,不過,非常幸運地,綠電合作社並不孤單。
從2014年「一人一千瓦」開啟了民眾募資蓋太陽能板的計畫;2015年的「綠點能創」以綠能公益為起點,強調用小錢投資綠能支持弱勢團體,後來增加綠益共享計畫,讓民眾可依個人能力投資太陽能光電,再依比例分享獲益,到2016年的綠電合作社以及2017年籌畫中的「公民電力公司」,綠色浪潮一波一波襲來,用各式各樣的創意邀請公民一起加入能源未來。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倫形容這股力量是「螞蟻雄兵」,藉由這些新興的公民綠電組織,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綠能生產者或在其中扮演一些角色,實際參與能源的發展,這是過去大型電廠辦不到的事情。他說,有了這股社會支持的力量,能源轉型才能繼續往前走。
福島核災後,台灣公民曾合力擋下核四,讓政府走向非核家園。這一次,台灣面對不能再等的能源轉型,可能再次藉由公民力量來完成嗎?
「不要說可不可能,如果現在沒有開始行動,『不可能』是無法被突破的!」黃淑德說。
註一:「台灣綠主張綠電生產合作社」是獨立於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與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的組織。
註二:我國自「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後,政府採用電能躉購制度(Feed-in Tariff, FIT)以獎勵民間設置再生能源。政府以簽約時的固定優惠費率,保障收購再生能源所生產之電力20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