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家駒
黑暗中對話(香港)有限公司由張瑞霖及謝家駒在2008年創辦,是本港近年來最成功的社會企業之一。本文以《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為題,可能會給人有自吹自擂的錯覺。
但值得指出的是:一、這裡所講的十個第一,都是客觀及可查証的事實。二、所謂「第一」,是指時間出現先後而言,不代表一定比他人好。
第一:讓不同能力的人發揮所長
黑暗中對話的一個創舉,是創造了機會讓表面有缺陷的人(如盲人、聾人等)發揮他們所長, 令所謂「健全」的人獲得有意義的體驗, 讓後者重新認識自己, 及獲得新的知識及體悟。一般人以為社企主要是「服務」弱勢社群, 但黑暗中對話卻剛剛相反。公司的使命是Engaging people of differences to create social impact, 這是香港社企的重大突破。
第二:私人集資創辦
黑暗中對話由19個股東一共集資港幣560萬元來創辦, 完全沒有政府資助。一直以來, 一般人以為社企必定需要政府資助才能啟動。黑暗中對話的經驗說明, 即使沒有政府資助, 也能成功創辦及發展。
第三:自負盈虧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開業7個月後, 便能做到收支平衡。第二個財政年度便有盈餘, 至今已累積繳納稅款超過1百萬港元, 在社企界實為罕見。(私人集資創辦的社企並無稅務優惠, 稅率與一般企業相同。)
第四:股東獲派股息
黑暗中對話採用利潤3分制, 亦是本地社企的創舉。1/3的利潤留在企業作發展之用;1/3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 用以資助不同能力的人達成他們的夢想;1/3分給股東。這制度令投放在社企的資金確實是投資, 而非捐贈, 有助調動社會上閒置資金促進社企發展。黑暗中對話第3年便開始派息給股東, 在香港屬於史無前例。
第五:在全黑環境中舉行音樂會
黑暗中對話創辦的首年, 便獲得企業贊助舉辦「暗中作樂」演唱會, 由本地知名歌星在黑暗中演唱, 是全球性的創舉。至今已舉行了6屆, 備受歡迎。門票收入捐給黑暗中對話基金會, 並已發展到整個演唱會由失明人士策劃及安排, 讓他們有機會與樂界精英溝通合作, 發揮社會共融效果。
第六:無聲對話大放異彩
除了由失明人主導的黑暗中的體驗外, 近年來更開展了由聾人主導的「無聲對話」體驗活動, 包括「行政人員工作坊」, 「藝宴坊」(無聲而有默劇表演的晚宴)等, 廣受歡迎。受到無聲對話的啟示, 將會繼續開拓其他不同能力人士的體驗活動, 包括肢體傷殘人士。
第七:特許經營潛力無限
黑暗中對話並非香港原創, 而是30多年前在德國開始。香港的公司祇是德國總部的特許經營者。但公司不斷精益求精, 結合本地情況進行大量創新, 部份形式及內容已遠遠超越原來的水平。這說明要進行社會創新, 不一定全部都是原創。事實上, 在世界不同地方, 已發展出不少解決社會問題行之有效的方案, 可以通過有系統的學習及優化,應用在本地的問題上。
第八:出版專書推廣經驗
黑暗中對話成立2年之後, 其中一位創辦人張瑞霖便撰寫及出版了一本專書(《黑暗中對話:經營社會企業的體悟》, 2011年, 商務印書館出版), 將整個創業過程毫無保留地介紹出來, 目的是啟發更多人創辦及支持社企,在香港也是一個難得的第一。
第九:TripAdvisor高度評價
位於美孚的黑暗中對話體驗館, 吸引了不少外地遊客親臨體驗, 並在國際旅遊網站TripAdvisor大力推荐,口碑遍佈全球。曾經一段時間(大約3年前), 黑暗中對話成為香港數百個旅遊景點的第一位。這是夢寐難求的成就。
第十:邁向職場共融
黑暗中對話的終極目標, 是實現社會共融, 包括職場共融。過去10多年, 社會共融開始初見成效, 特別是無障礙通道的建設, 特殊教育服務等。但不幸地, 職場共融方面的進展卻極為有限。
為數眾多不同能力的人士, 都不容易找到工作, 即使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也不例外。原因固然很多, 但主要的有二。第一, 是不同能力的人士往往缺乏心理上及行為上的輔導, 不利他們適應及融入職場。
第二, 是一般企業多不願意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 就算有時公司高層決定聘用, 但卻缺乏硬件及軟件的配合, 特別是一般同事的態度, 令職場共融寸步難行。
有鑒於此, 黑暗中對話今年作出另一突破, 在利希慎基金會的贊助下, 開創了一個名為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的項目, 協助不同能力的人士, 通過一個為期6個月的計劃, 提高他們在職場上找到工作及作出貢獻的能力。
黑暗中對話在不到8年間便取得多方面的成就, 是香港人的驕傲。但相對我們的目標, 祇不過是萬里長征中剛踏出第一步。
特別是職場共融, 還需要大量企業的支持及參與,讓DE Empower「體驗期職坊」發揚光大。進一步資料可聯絡deempower@dialogue-experience.com.hk
全文轉載自仁人學社,原文標題:黑暗中對話的十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