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oiseyshowaa (CC BY-SA 2.0)Photo Credit: joiseyshowaa (CC BY-SA 2.0)
 文:姚尚勤
十九世紀歐州工業革命後,人口向四周湧入城市,城市向外擴展,市民逐漸遷移市郊居住,市郊離城市愈遠,人就愈依賴汽車代步。現代社會慢慢地演變成一個汽車主導的文化,私家車也就變成理所當然的存在。踏入千禧年後,社會開始察覺到私家車既浪費錢又佔用空間。一個停車位平均可以放十至十五輛單車,而根據加州大學洛杉機分校教授 Donald Shoup,一輛私家車平均有95%的時間「得個泊」,在停車場隨年貶值。
正當全球各國專注發展更快、更環保、更有能源效益的汽車,歐州走得更前,索性弁棄汽車作為主要交通工具,挑戰傳統擁有私家車的概念。事實上,有不少証據都指向無車未來的方向。
西英格蘭大學交通及社會研究中心創辦人 Glenn Lyons 指出:「過去十年,在金融海嘯之前,汽車交通已經飽和。」城市人口只升不跌,城市愈來愈擠迫,加上全球能源危機及氣候暖化,無論從實際角度還是環保角度看來,城市長遠不能以汽車作為都會主要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年輕一輩不再熱衷於擁有私家車。有報告指對於八九十後,智能電話才是必需品。在2015年美國Y世代最喜愛品牌報告中,只有福特汽車勉強擠進了頭二十名,排十九。
很多歐州城市都積極實行措施減少私家車數量,有城市更大膽預言未來發達國家城市人不會再買車。Gilles Vesco 叫這種思潮做「新流動性」(new mobility) 。
十年前 Vesco 在法國城市里昂發起 Vélo’v 單車共用系統推動環保交通,成為國際大城市爭相模仿的對象。在巴黎或西維爾騎車遊城,其實就是從此衍生出來的。在幾年內,里昂市內交通減少了20%。現在科技進一步使資訊更流通,Vesco 更打算將計劃向車會及電動車擴展,建立一個共用汽車的平台,淘汰私家車。「共享是城市交通的新思考模式。」計劃目標再減少五分之一市內交通流量。
不少歐州城市借鑒里昂的成功,著力發展單車作為另類公共交通工具。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以增加城市「可行性」為目標,增加多條單車徑。自1997年起,赫爾辛基以單車代步的人數就升了一倍,年輕一代也買少了車。
規劃赫爾辛基單車發展的 Reetta Keisanen 就說:「只要有好的基建,就會有人踏單車。同樣道理,也適用於駕駛者和行人。」
為了進一步加強宣傳,赫爾辛基交通部會定期都學校和公司進行演講,推廣以單車代步,也讓年輕一輩把綠色交通宣揚開去,改變老一輩對私家車的心態。
英國可持續發展交通組織 Sustrans 就另一個方式走進社區。他們開創「DIY街道計劃」( DIY Streets scheme ),落區與當地居民及議會主動規劃停車位及交通管制,減少汽車對社區的影響。計劃令DIY街道的街坊主覺減少駕車,踏單車的人多了,不少小孩也願意走到街上遊玩。
即使是在歷來依賴汽車的城市,也開始積極轉型。英國伯明翰的汽車製造業聞名全國,去年市政府向外公布了廿年交通策略,主力提升公共交通效率。作為汽車城市,伯明翰過去不屑發展公共交通,導致今日伯明翰仍沒有一個大型鐵路系統。相對於其他歐州城市,伯明翰十分依賴汽車,近一半市居駕車代步,英國最大城市倫敦才不過只有15%。Birmingham Connected現正籌募120億英鎊興建電車,單車徑及巴士網。
主流社會逐漸不再沉迷於擁有汽車,歐州共享車會成為買賣私家車之外的另一選擇。
「一輛私家車只能服務一個人或一個家庭,但共享車服務人數就多達六十人。」衞報記者 Stephen Moss 這樣寫道。
擁有一輛車曾經是中產家庭富裕生活的標誌,但隨着 Uber、Zipcar 等共享交通平台普及化,主流社會開始由「擁有」趨向「可達的流動模式」。交通運輸顧問 George Hazel 引報告指來年預計有十六間提供類似服務的公司進入全球市場,這類服務提供者不再賣車,取以代之是透過利用互聯網數據分析,為使用者量身訂做短期月計租約,向公眾租用汽車。未來城市交通將向共享、自動、無人駕駛的方向進發。
配合未來交通發展,歐州整體城市規劃偏向一個「緊密,以微型社區為基礎的城市」,城市人大部份時間會留在社區工作及享受餘暇,再不需要東奔西走,頻頻撲撲。未來歐州會越來越多無車城市,單車及高效的公共交通工具會成為主流。
(文章來源自Stephen Moss為衞報所撰寫的 《End of the car age: how cities are outgrowing the automobile》。)
全文轉載自創設新社

文章標籤

  • 創設新社

    創設新社

    網上平台SOCIA致力成為社會創新的中英雙語知識庫,透過定期搜羅、撰寫、編輯和翻譯世界各地關於社會創新的最新哲學、案例和資訊,打破語言隔閡,達致中英世界的社會創新經驗和知識交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