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Joe Brusky (CC BY-NC 2.0)Photo Credit: Joe Brusky (CC BY-NC 2.0)
文:余孟勳(Simon)
阿狗順手把這個月的商業雜誌擱在桌上,標題寫著「助人是最好的生意」。舉手點了杯焦糖拿鐵,問候我頭髮怎麼又禿了一點,口氣就跟大學宿舍睡我上鋪時一模一樣。憊懶模樣的他好像永遠睡不飽,卻是台灣非常少數同時擁有台灣會計師(CPA)及美國特許財務分析師(CFA)資格的人,在大事務所已工作多年。先是抱怨景氣不好案子愈來愈難接、公費愈來愈低,他指了指桌上的雜誌,「不說那些了,這事你怎麼看?」
阿狗說,不僅是會計師事務所,甚至連資本巿場如銀行和證券商也對「社會企業」、「影響力投資」這些語彙感到新鮮好奇,甚至認為是下一塊兵家必爭之地。他只知道社會企業又能賺錢又能做好事,「這真是太神奇了,怎麼有這麼好的事?」因為我稍微有點接觸,他希望能聽聽財務人的真實觀點。

社會企業是趨勢

「社會企業或影響力投資是肯定的趨勢,可能會持續一段不短的時間。」我開門見山地說。
「原因是?」
「你聽過永續發展目標嗎?」
「沒有,跟633有關係?」
巴黎協定?」
「沒有,但我蜜月有去過巴黎啦。可以拜託不要用外星話嗎?」
「好啦我儘量。」
聯合國的永續發展計畫,簡單說就是自2016年上路、人類社會未來15年的發展藍圖,涵蓋貧窮、不平等、氣候變遷等諸多面向;巴黎協定則是2015年底,超過190個國家希望減緩地球暖化所簽的國際協定。這二個大型的國際架構對社企/影響力投資來說,至少代表二個意涵:
強調企業參與:
與先前的架構(千禧發展目標京都議定書)相較,由先進國家政府決策改為更強調多元的夥伴關係,不僅跨全球北方及南方國家,同時也跨部門邀請公民社會及企業參與討論和行動。原因在於當前社會及環境議題的成因及影響範圍十分複雜,而過去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成效不佳,因此需要各個部門協力合作。換個角度看,社會或環境等公共財(public goods)出問題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善其身,也不可能免於政策影響。
填補資金缺口:
這幾個新架構最常被質疑的就是採購清單(shopping list)有了,但錢從那裡來?除了先進國家的援助、國家級的銀行如亞投行,以及少部份來自公益部門,仍有極大的缺口。依據目前的財務規劃,企業部門的自主轉型及影響力投資被寄予厚望。政府一方面可能創造誘因以鼓勵資金投入社會或環境議題,另一方面也可能改革稅制或打擊貪污以增加政府收入。前者對企業部門或創業者來說具有實惠,而後者則可能「與其繳稅給政府不如自己做公益」—不但有自主權而且至少有CSR的公關效果。
此外,氣候變遷的壓力當前,經濟成長的模式遭到挑戰,社會企業既能解決社會問題又能兼顧財務利潤的這種新興的「溫和的商業模式」,理所當然會被認為是兼容並蓄的主要解方之一;而好的投資機會愈來愈少,連昔日被譽為金磚四國的巴西都變成垃圾債券等級中國出現經濟成長減速的新常態,相對來說影響力投資的機會成本便降低了。或更直白地說,金融巿場需要新的標的,才能繼續維持活力。因此,先不談解決社會問題的神聖光環,光是經濟或金融層面而言,社企或影響力投資很明顯是「被需要」的。
「好像有那麼一點道理,」阿狗點點頭,「那麼你覺得會有什麼問題?」

慈善資本主義?

「新自由主義聽過嗎?」
「沒有,但自由女神有。CFA又不考這個!」
「世界是平的?」
「有有有,這個有聽過,就那個什麼又熱又擠又流汗的。」
總之,最近三四十年來,由於英美等國的政策採用、主流經濟學者的大力鼓吹,以及科技和金融的進步,自由化、全球化、降低政府管制的思潮主導了全世界的經濟發展。
「等等我打個岔。這聽起來好熟悉喔,也似乎沒什麼問題啊,就拚經濟啊。」
問題也許就在拚經濟。新自由主義為求私有利潤的過度消費、剝削勞工、轉嫁環境汙染等外部成本、稅賦不正義、金融體系大到不能倒等問題,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就有不少學者提出警告和批判,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Joseph Stiglitz。而當前人類社會的二大危機,氣候變遷及不平等,更是與新自由主義不無關聯。當然也有持相反意見的學者,但基本上都同意現在的經濟發展體制需要修正。
而問題是,在過去的發展模式底下致富的企業或個人,當他們有機會如同前述地被寄望扮演吃重角色時,如果還是相同的思維及操作模式,究竟會解決問題還是加深問題?長榮集團殲滅工會的戰績,又要如何疊加在聳立於總統府前的慈善基金會形象?另外一個問題是,當張榮發將遺產捐給基金會,或是Mark Zuckerburg將資產移轉給新設立的公司從事公益,大眾要如何課責?就算真的從事公益好了,一定會比交給政府(透過遺產稅或贈與稅)規劃使用來得好嗎?政府雖然有官僚無效率等問題,但至少會經過一定的民主機制討論,以及主計監察等程序?社會企業做為投資標的,在規模化的路徑上,難道真能完全排除資金提供者的影響?而很可能那1%的人想像的未來,未必跟剩下的99%一樣?如要更深刻地談,民主是否面臨另一場危機?
「坦白說我有聽沒有懂。但覺得這結論不太能說服我,有錢人願意投資社會企業或捐錢怎麼還變成壞事了?」

思考社會的需要

「正負2度C聽過嗎?」
「沒有,85度C倒是有。」
「看見台灣?」
「有有有,就那個空拍的記錄片嘛,有些山頭被水泥公司挖禿了跟你頭髮一樣的那個嘛。」
阿彌陀佛。佛陀說,當我指著月亮的時候,應當看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指。如果期待社會企業存在是為了更有效率地解決人類困境,那麼應當看的是「社會的需要」,而不只是「社會企業的需要」。推動社會創新、社會設計,或創業上的扶植,都應該以達成社會目的為首要,社會企業只是達到真實烏托邦的一條可能路徑而已。雖然在人類社會發展藍圖裡將舉足輕重,仍必須承認這樣的混合模式有明顯的難題和限制,不需要過度浮誇地加以美化。
如果社會企業的利害相關人對現實的解讀能力不足,可能只是前仆後繼地重複造輪子或在同一處跌倒,充滿自我實現或回饋社會的爽感卻無助於更實際的問題本質,更忽視了緊迫的人類發展問題容不得太多鄉愿和矯情。
「我怎麼覺得愈聽愈玄了...。可不可以直白點,如果是以爸爸的角度?」
「我會建議你不要生。」
「都二個了你也不早講?!」
如果是以爸爸的角度,我會告訴你忘掉那些美麗動人卻化約過頭的推銷辭藻,像是「助人是最好的生意」、「又能做好事又能賺錢」、「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等,務實地共同尋找方向。
放下商學訓練的框架,承認這不只是一道數學題、也不能只看數字結果不看過程的去脈絡化決策。理解並辨認你所關注的社會議題,以你所受的邏輯訓練加以思考,謙卑地聆聽那些瑪莉歐吃金幣以外的聲音。
我們雙雙嘆了口氣,明白要把自己從貨幣符號裡摘出來、保持靈台清明有多麼不容易。
「我不能就靠你嗎?」
「我一定是對的嗎?」
「我需要抽根煙想一下。」
「我想所有人都需要想一下。」
「你要不要試試綠X的有機洗髮精也許還有救...」
「...滾!」
未來,是現在每個當下的總和,也許不是一帆風順, 但透過想像、行動與堅持的累積,可以開創出我們期盼的模樣。 社企流四週年,帶你迎接三大未來趨勢: 探索食農心價值、城鄉共享微革命、銀髮創意新浪潮, 想像領路 勇氣為槳 堅毅續航。 4/17 擁抱未來 Let's get on board!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
 

文章標籤

  • 賽門的財務任意門

    賽門的財務任意門

    挑戰地球表面最簡潔有趣的財務課程。扶植創業者或公益組織經營者能悠遊自在地以數字輔助管理決斷或策略規劃,通過這扇任意門到達更美好的地方。
    關於作者:余孟勳(Simon),木柵大學畢業不熱衷賺錢的finance major,會計師事務所查帳員每年考績第一名卻離職跑去環島及志工。到鹿特丹唸MBA背包了十三國,學習從脈絡看人生。回台找了個不用加班的財務主管工作,跟老婆約會三次就結婚,二年生了二個可愛的女兒認真當宅爸。想要用更有效率的方式改變世界,發起台灣公益責信協會,投入公益團體財務透明及治理能力基礎建設。擅長思考說話寫字解決問題及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