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蕓茗
在城市裡通勤,我們可以開車、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或是靠自己的雙腳走遍大街小巷⋯⋯關於「移動」這件事,還有哪些創新元素可以玩呢?
「社會企業你我他」系列活動由社企流與社企聚落共同規劃,於 11 月 18 日在社企聚落舉辦,邀請到 Tripda 台灣區負責人王鶴穆和众社會企業的黃孟淳、詹依靜分享在城市的交通之中,如何運用社會創新連結人群,建立更友善的社會。
Tripda—不只是搭車,更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在我眼中的 Tripda,可以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起探索台灣最美的風景。」鶴穆在開場時如此說道。
相較於巴西和印度的交通環境,台灣的大眾運輸系統相當便利,因此當 Tripda一開始引入台灣時,就將定位設定在從高雄到臺北的長程共乘,於是一連串的活動就開始運行。先是去年11 月與「公民組合」合作的青年返鄉投票專案,今年 2 月的蚵寮漁村小搖滾,到 3 月的 Lamigo 開幕戰,Tripda 推出一個又一個的合作企畫,想盡辦法衝高共乘人次,而在這樣的過程中,也產生了許多感動人的故事。
王鶴穆心中經典的例子,是去年推動返鄉投票時,一位住在林口的消防員帶著一雙兒女要回台中,同時間,一名暫居台北的大學生也想回家投票。這兩個原本不會有交集的人,卻因為透過 Tripda 而相會,進而在車上大聊工作與爸爸經,讓該名學生體認到「原來生小孩真的好花錢」,進一步體會父母的辛勞。「這就是讓我們最感動,也是每次讓我們回想起初衷的時刻」鶴穆感慨地說。
然而連續幾個月的活動,雖然爭取到了許多媒體版面,也在每一次的活動中取得了不錯的媒合率,但最終卻無法成功地累積忠實客群。
因此,Tripda 團隊決定要置之死地而後生,「不再做喜歡做且想做的,而是做『該做』的事。」
他們轉了個彎,將目標客群改向每天都要到內湖、新竹等地的通勤族,甚至不惜下血本,只要成功媒合一次,就贈送 50 元的便當。於是 Tripda 不再爭取媒體曝光,而是每天努力與使用者溝通,最終帶起了一定的流量。
然而故事的結局並非皆大歡喜,Tripda 總公司決定在今年 8 月撤離台灣的投資,目前 App 的功能仍能使用,但不會再做進一步的行銷與拓展營運。
當談到結束的原因時,鶴穆歸因於台灣大環境與投資人的期待有著不小的落差,因為 Tripda 是做典型的長程共乘,以幫助使用者節省大量溝通成本來換取 App 的使用量,但若加總台灣南北端的長程通勤量,一天僅 2 千人次,一個月頂多 6 萬人次,無法達到一定規模的使用量,因此最終決定結束營運 。
众社會企業—透過資訊彌平障礙,建立友善新台灣
「當我們在搭乘捷運時,你或許不會注意到身旁經過的身障者、老人和孕婦,究竟是從哪裡進入捷運的吧?舉例而言,東門站有 8 個出口,但你知道哪個出口才有無障礙電梯嗎?」目前擔任众社會企業(以下簡稱众社企)專案經理的詹依靜,一開始就拋出了這個問題。
詹依靜表示,對於沒有任何不方便的人們而言,無障礙電梯、手扶梯與廁所通常不會是出現在生活中的場景,但對於身障者而言,這些卻是決定他們今天是否能出門的關鍵,因為一旦電梯正在維修,他們就無法進入該捷運站。即便可以轉從其他捷運站搭車,但那卻會是相隔一、兩公里的距離。
於是,众社企推出了「友善台北好捷運」App,提供使用者台北每個捷運站的無障礙資訊,包含進出站、站內資訊與轉乘資訊。對於众社企而言,他們不只是想提供資訊,更想透過資訊來彌平使用障礙,讓每個人在大眾交通工具面前,都是平等而被尊重的。
舉例而言,低地板公車對於輪椅使用者來講,就是十分必要的轉乘工具,這時若能讓使用者提前知道公車的抵達時刻,就能有效節約盲目空等的時間;又或者,提供使用者無障礙電梯的位置,以及能到達的樓層,就能讓他們在事前規劃好搭乘時的路線,而省去在站內繞來繞去的冤枉路。
除了友善台北好捷運之外,众社企也預期在之後推出「友善司機一起來」App,讓一般計程車司機能以舉手之勞,幫助視障者或短期行動不便者輕鬆出門,而不需大費周章地申請復康巴士。他們期待透過司機的行動支援,提供使用者更多的乘車選擇,讓無障礙的概念從交通工具開始,能一路延伸到餐廳或其他活動空間。
正如依靜所言,「他們只是被環境所限制住而已,一旦能脫離限制,就能到處飛翔。」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不論是Tripda 或众社會企業,他們的交通創新 App 始終圍繞著人打轉。Tripda希望能用共享經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众社企則希望能藉由科技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障礙。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會有更多的社會新創企業投入市場,讓城市裡的居民在出門在外時,更能感受到週遭人們的善意與溫暖。
核稿編輯:金靖恩
想讓社區變好、讓台灣更好嗎?參加社區一家提案,讓不分年齡、不限主題、不限國籍的你,實現夢想 >> 立即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