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宛茜(2014年9月14日)
台灣一直期待米其林指南來台評鑑,其實,我們可以創建另一套餐廳評鑑標準。众社會企業創辦的「友善台北好餐廳App」,以對身障朋友的友善度為餐廳評鑑標準,除了跟台北市政府合作「友善餐廳標章認證」,也受到國際矚目,有機會在世界各城市建立各種「友善認證」。
众社會企業創辦人林崇偉、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與生態綠總經理徐文彥,三位社企創辦人昨齊聚聯合大講堂,暢談社會企業在台灣的未來與責任。
一開始,林崇偉只是想帶九十二歲的阿嬤出門吃飯,卻找不到有擁有無障礙設施、適合高齡者享用美食的餐廳。為此他設計「友善餐廳App」,以科技協助行動不便者尋找友善餐廳。他指出,友善餐廳服務的對象不只是身障者,還包括孕婦、銀髮族;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未來人人都需要尋找友善餐廳。
米其林有美食評鑑員,友善餐廳的評鑑員找誰?林崇偉靈機一動,想到最需要友善餐廳的身障者。
「當我們想解決身障者的問題,代表身障者是一個問題。」林崇偉表示,只要翻轉思考,邀請身障者成為友善餐廳的評鑑員,「他們將從需要被幫助的人,變成可以幫助別人的人。」這一個翻轉,將「友善餐廳」從餐廳評鑑成為社會企業,未來還計畫推出友善捷運、友善電影院等,創造一個跨城市和跨領域的無障礙生活空間。
有聽眾問,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是否會影響非營利組織、社福團體的發展。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認為,兩者相輔相成、並不衝突。她表示,許多弱勢族群的問題,不是社會企業可以解決的。
林以涵曾採訪以賣雜誌為街友創造經濟來源的「大誌」。總編輯李取中告訴她,許多人以為大誌可解決所有的街友問題,但許多身心障礙街友沒能力上街賣雜誌,他們需要的是社福團體的協助。
林崇偉說,他自省「我們為什麼是社會企業?」他認為,社會企業「不只是非營利組織的進化版」,社會企業也是企業,每種企業都在追求價值,社企「只是更重視解決社會問題、注重社會責任。」
有聽眾擔憂,公平貿易產品往往高價位,不是人人買得起;徐文彥指出,追求低價的過程常是互相剝削。紀錄片「沃爾瑪低價的代價」,描述以低價為銷售策略的零售企業沃爾瑪,進入一個小鎮,一開始居民歡欣鼓舞,沒想到鎮上的雜貨店、肉舖紛紛不堪低價競爭倒閉,小店家改由沃爾瑪聘用。然而每人得到的薪水遠比過去低,把小鎮推向貧窮境地。徐文彥表示,公平貿易企業不是要追求高價,而是要打開「剝削的黑盒子」,檢視生產、勞動過程的不公不義,建立一個公平的社會。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