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社會不一定要站在第一線,看社會企業生態圈如何成為最強後盾!
文:廖偉如
社會企業在國外行之已久,然而對於國內的社會企業,多數人只是耳聞而不知其面貌,其實近年來,社會企業在臺灣正一步步地起飛,朝向百花齊放的發展階段蓬勃成長中。
十月首場「社會企業你我他」系列活動7日於社企聚落展開,由社企流執行長林以涵Sunny擔任本次活動的講者,以觀察者與中介者的角度,談論社企流的定位,以及國內外社會企業整體發展與面貌。
Sunny首先分享自己接觸社會企業的歷程,她自2009年進入若水實習,在實習過程中調查全球支持社會企業的組織,當時其實沒有料到之後的人生會與社會企業緊密相連,從加入顧問公司提供社會企業諮詢,到後期創辦社企流,進而用總體的角度來看社會企業的發展。
Sunny提及社企流是推動社會企業的一份子,社企流上線已逾三年半,創立之初是有鑑於臺灣缺乏華人平台介紹社會企業,因此決定從網站著手,希望讓更多人關注社會企業的概念。後來考量到線上與線下互動的差異,開始辦理工作坊與年度論壇等活動,讓更多關注社企發展的人們,得以藉由活動彼此交流與串連。社企流亦導入英國社會企業育成系統,希望可以運用資源支持更多社會企業成形,也期待社會企業領域的關注者變成支持者,再由支持者變為行動者,彼此相互連結,形成廣大的影響力。
經營媒體推廣、各式活動以及育成平台的社企流,宛若軍火庫一般,提供在前線的社會企業資源與陪伴,而在國內外亦有諸多類似的組織,就像是社會企業的應援角色,而「社會企業生態圈」即是由各式各樣的後勤組織串連而成。
大眾一般比較認識站在第一線的社會企業,卻較少人了解整個社企生態圈的面貌。生態圈的成員有的共存共榮,有的相依而生,因為要成就一個產業,並非只靠第一線的工作者,還需要許多在背後默默耕耘的組織。社會企業生態圈即是融合許多如同社企流般的中介組織,分別在不同層面支持社會企業,為社會企業的產業打下紮實的後台。
Sunny以宏觀的角度,將社企生態圈劃分為四種類別,第一類為「教育推廣」,舉凡傳統大專院校、非營利組織、媒體出版、商業競賽等皆屬於此類,其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並關注社會企業。第二類為「社群建立」,讓產業聚集互相交流,具體如商會、空間提供者,或是專事立法、認證機制等,勾勒出一個彼此同質性較高的社群。
若說前兩類主要是針對一般大眾,後兩類則主要針對創業者。第三類是「財務資金」,為提供社企行動者財務資源的組織,例如針對社會企業的創投、慈善捐款、政府資金以及群眾募資等。最後,要讓一個創業者茁壯,除了資金來源之外,非財務性的資源亦相當重要,即為第四類的「能力建置」,例如創業諮詢機構、顧問公司、各式銷售通路與育成機制等。社會企業生態圈中這四大類型組織,皆透過不同層面的策略專長,來支持在前線的社會企業創業者,擴大影響力。
在介紹生態圈的概念時,Sunny也列舉一些歐美與臺灣在四大類別中的代表性組織,以臺灣為例,投入社企生態圈的角色日漸多元,社企流網站上也整理了各類型中介組織的資訊歡迎大家查詢。
「社會企業生態圈領域現在不缺從業者,缺的是創業者」Sunny表示,創業本身已有難度,而社企中介組織所面臨的問題還包括難以評估影響力價值,整合不易,承載過多期望等,讓創業者有所卻步。社企流作為生態圈的一份子,目前仍持續在觀察生態圈中有所不足的地方,並在能力許可的範圍下盡力去補足,並期待未來,有志於社會企業創業者能投入目前臺灣社企生態圈較為短缺的部分,讓社會企業更加蓬勃發展。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