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蔡紀眉(2015年9月8日)
社會企業或B型企業,營利性質較低,若要持續成長,資金來源往往是一大難題。櫃買中心總經理李啟賢表示,相關企業可透過創櫃板,或是櫃買提供的群眾集資平台,透過異業結合等方式,進一步落實理念。
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底,資本額100萬到5000萬之間的中小企業數目,接近整體公司數的81%,提供超過7成就業機會,是台灣產業結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李啟賢表示,2008年金融風暴後,櫃買中心希望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扶植台灣的中小企業茁壯。他表示,櫃買中心提供的兩大募資工具,包括創櫃板和創意集資資訊揭露專區,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專區中的募資平台屬於贊助、捐贈性質,沒有股票發行,參與的民眾沒有股權。
另一方面,在創櫃板掛牌的公司,櫃買中心會提供聯合輔導機制,結合公部門等相關資源協助。
李啟賢觀察,社會企業和B型企業最大的差異,在於在公司章程中是否明定,多少盈餘要用來做公益,他目前拜訪的27家社會企業中,提供老年人和行動不變者無障礙服務的多扶公司已正式掛牌,其餘11家仍在輔導中、或有意願。
凱基銀行董事長魏寶生表示,如果能爭取到「B型實驗室」在台灣設立亞洲中心,並結合櫃買等公部門資源,成立亞太公益信託基金,推動相關認證、募資等,對於台灣中小企業接軌國際,將有非常大的幫助。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