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致昕/圖:好食機、劉致昕
這個創業家很不一樣:在他通路上的每一筆交易,他只抽十五%,是別人的四分之一。 而當他上游那些供貨的小農怕他倒、要他抽多一些時,他一口拒絕。
這個創業家奇怪,因為他不只是個賣東西的通路,他還教育消費者,甚至帶著那些小農的商品去開發成加工品,自己研究配方、自己找廚師幫忙。
他是社會企業「好食機」的創辦人謝昇佑,髮色夾雜著灰白,常穿著襯衫,常在農村跟菜市場裡面穿梭,除了創業者的身份之外,他還是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社區大學講師、過去綠黨的中執委。
創業起點,挑戰最低蔬果通路抽成
他的創業從抽成十五%開始,這個只拿一般通路四分之一利潤的小農蔬果通路叫做「社區菜市長」,這麼為難自己,「因為我們想要從根本上改變台灣的農食體制,讓飲食消費不再是對健康、土地及從農者的剝削,也讓交易不只是商品買賣,還可以是互助、互惠的友善人際連結。」好食機的網站上這麼寫著。
一句話,他要「建構飲食正義的社會」。
你可能覺得這使命過於嚴肅,你可能覺得那一串創業的初衷「好複雜喔」。但這一切,可能就發生在你家樓下。
在全台灣十九個地方,包括台北信義區的木瓜牛乳大王、永和的社區大學還有台南市政府民治中心,好食機的「社區菜市長」擔負起社區裡人們買菜的小幫手,蒐集社區中對蔬果的訂單需求,然後透過好食機對合作的友善耕作小農下單。菜到了,消費者到社區菜市長那裡取貨。
對消費者來說,一切就跟公司的福委會、系辦的助教揪團購那樣簡單,從此你穿著睡衣也能拿到從田裡來的新鮮菜葉,最重要的是,你的消費足足有超過八成五都進了小農的口袋。「消費改變世界」就此成真。
飲食正義,社區揪團就能完成
你買的輕鬆簡單,但對謝昇佑來說,從零開始創造全台現在十九個合作社區,是數萬公里的產地拜訪、上百堂社區講學才有的成果。
一開始,大吃閉門羹。 他等了六個月,試著建立好的制度。第一波申請成為社區菜市長的人,開第三次會就消失了三分之二。社區沒人願意嘗試。「我是先畫靶再射箭,」謝昇佑笑著承認,設定了只收十五%,其中七點五留給好食機,七點五屬於社區菜市長。合作的菜市長看似只能收到薄利,讓推廣更難。
比起一般創業家,謝昇佑更像個作實驗的學者、推動社會運動的理想家,商業變成是他的手段與實驗室。
十五%代表「我要一直把成本內部化,」不把售價提高、不把小農利潤降低,他試著用流程的創新來降低成本。他考驗自己管控跟創新的能力,原因有二,
因為「習慣把成本外部化的企業會有惰性,」他說,一般通路拿了五到六成之後,接下來都把心力花在行銷、廣告,還有對運輸跟管控的資源投入,剩下的就是盡可能的要求供貨商降低價錢、將成本轉嫁到生產者身上。
結果,生產者只能靠著成本降低才能生存,而食物的品質、安全也就不見了。友善環境的小農無法降下成本,他們就會從弱勢走向消失。
認為「成本內部化」,才有競爭力
謝昇佑畫了靶把利留給小農,「除非窮竟一切方法之後還是不行,我才會把十五%往上加。」他做了專屬的紙箱,讓合作的小農理貨更方便;他說服小農直接多出一成左右的作物,讓一般通路因耗損要少算一成的習性轉化為顧客服務,增加滿意度跟降低客服成本;他跟菜市長固定開會,用不同的線上工具減低流程的麻煩,甚至在臉書社團上就讓消費者與小農對話,讓菜市長跟購買者對話,消費跟生產直接交流,減低流程中的沒效率。
第一年,每個月他開了上萬公里,從生產端試著簡化流程,在城市裡,好食機開了上百堂食農教育的課,試著凝聚社群的力量。謝昇佑認為十五%發展出來的模式,將是企業的競爭門檻。更重要的是,他相信八十五%是生產者應該有的報酬。
創業至今超過三年,「社區菜市場」儘管已經有十九個點,但謝昇佑坦承「現在是都能打平,要賺錢,很難。」
好食機邁向第三年,用「社區菜市長」實現消費的力量,用食農教育讓更多有意識的消費者誕生,最後,是真正讓他開始獲利的「友善加工」。
食安新聞頻傳讓加工食品與不明添加物劃上等號,謝昇佑設下的「友善加工」目標,就跟十五%一樣,有如都市傳說。
沒有防腐劑、發泡粉、抗氧化劑、乳化劑、人工香料、色素等人工添加物的甜點、蛋糕,你能想像嗎?
無添加的花生糖 百貨公司賣到缺貨
輕乳酪糙米蛋糕、黑豆蛋糕、黑豆桂圓布朗尼擺在桌上,一項項難以跟台灣小農劃上等號的產品,都是好食機自行開發的商品,熱賣的花生糖如今已賣進了百貨通路,「百貨說下次要下訂三千盒,我們合作的師傅聽了都腿軟了,」謝昇佑笑說。
要做出足以讓消費者放心的加工食品,是在挑戰上市櫃公司都做不到的事,至少有三關要過:原料、新配方、加工者。
謝昇佑先是利用累積的小農網絡以及台灣本土穀物,確保友善加工品的原料沒有問題,接著挑戰沒有人工加工物的新配方。 如果有烘焙或者相關烹調經驗,你會知道添加物對於它們有多重要。
「我就很好奇,為什麼做蛋糕一定要加發泡粉,」在開發黑豆蛋糕時,謝昇佑分析發泡粉的作用,原來是它在烘焙過程中產生的酸鹼中和,會讓口感加分。「沒有別的東西能有酸鹼中和的效果了嗎?」謝昇佑最後找到的答案,是磨細的蛋殼粉跟檸檬汁。
「很多的東西,像花生糖,非常台灣,」謝昇佑舉例,在地的農產品開發成加工品,不只是幫助擴大在地作物的種植,減少仰賴外來原料,更是能幫助小農對抗農產品的保鮮期,「但是從來沒人認真研究過花生糖的製程,我比不上小農或者餅舖,但我找資料很厲害,」從資料推出改善製程的方法跟理論,試著用天然的材料取代人工添加物。
下個關卡,就是找到願意配合的加工者。
食品代工者不是個選項,它們不願意承擔嘗試新配方的風險,且量產的可能性未明,加上他們的分潤要求高。而且「如果真的做成功了,加工廠就拿著配方去跟大通路、大品牌合作了,小農怎麼辦?小生產者怎麼辦?」他問。為此,謝昇佑四處尋找老經驗的師傅或者有理念的廚師,與小生產者一同開發商品。
三關都是苦工,也都是一般食品廠不會做的事情,一旦成功,就在食品市場中找到利基市場,也為友善土地的生產者找到新的出路。
定位為專業服務小農/生產者的平台,三年過去,謝昇佑畫靶射箭的實驗,在線上、線下分頭進行,走進社區、百貨、食品加工領域,頭髮從黑到灰,自己的積蓄也都拿出來了。
留住小生產者,台灣食文化才有競爭力
綠黨、社會議題講師、台大城鄉所的背景,他的使命感可以預料,但保護環境、飲食正義之外,他提到了競爭力。
「小生產者是食農文化的根本,」謝昇佑說,多元食材、各家食品加工的配方,就像夜市中出現的台灣飲食文化,更多的小農、更多的小食品加工者,就幫台灣食文化創造更多的可能跟競爭優勢。
今年開始,好食機開始幫助慣行農法的小農轉型,加上通路、食品加工等,一步步業態的革新,謝昇佑為友善生產者開始的社會實驗,天真中帶著野心,能否在模式創立後順利規模化、站穩腳步還不一定,但確定的是,當食安風暴中生產與消費兩端都在掙扎時,謝昇佑要實現飲食正義,現在或許是最好的時機。
延伸閱讀
>> 年輕人,要解決農業問題,不是只有「幫小農賣東西」這條路而已
>> 在假食品充斥的時代,我們如何吃到真實?「選物市集」11間企業 帶我們回歸食物的真貌
>> 專訪農地版Airbnb創辦人:「我想拯救的是土地,還有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