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食品充斥的時代,我們如何吃到真實?「選物市集」11間企業  帶我們回歸食物的真貌
文:范熒恬
由聯合報願景工程所舉辦的「明日廚師‧翻轉餐桌論壇」於10月18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多功能展演廳登場,邀請國內外名廚,以及積極推動飲食革命的代表人士,透過「食育」、「都市農耕」等理念,激發消費者主動關心食材、認識農事、友善土地、動手栽植與烹食。
此外,由社企流協辦、集結11家友善土地企業的「選物市集」也在活動場外熱鬧展開,透過攤位和眾人分享好食好物,以及這些企業的起心動念。

打造本土農產另一片天  促成農友、環境、消費者共好的多贏

論壇場外架起一個個大型看板,介紹著每個攤位的創辦理念。這個由11個攤位圈起的小空間,擺滿了公平貿易咖啡、小農鮮乳和手工果醬等產品,現場還設置了涼亭小桌椅供民眾休憩,彷彿來到一個假日農夫市集!
現場只見民眾在各個攤位中穿梭,聽每一個經營者講述著他們對這塊土地的關懷與理想。「山坡上的小廚房」創辦人黃淑惠認為:「我們在廚房所做的選擇,除了決定了家人的健康,也影響了環境的未來。」。他們嚴選台灣在地友善農業、無毒栽種的當令水果,協助農友製成果醬,減少蟲害所造成的果物的浪費以及農友的銷售困境。
「以往選擇食材,許多人總以賣相為優先考量,農友為了生存,只好用農藥來維護農作物的美觀,這些化學藥劑不僅破壞了土地,也讓人們吃的不健康。」如果每個家庭在廚房能選擇在地、以自然農法種植出的作物,就能改變整體農業的耕種方式,讓土地不再受到化學肥料等侵害。
另一家友善土地企業「米多幸福」,由創辦人張怡婷(小米)研發出無蛋低糖的米餅乾、米蛋糕,並以「幫助農民、友善環境、與人為善」為理念,在餅乾與麵包的製作過程中,堅持不添加膨鬆劑及其他化學添加物,並大力推廣台灣優質米,期盼本土農業可以更受重視。
「我愛你學田米」也同樣從事本土有機米的推廣。社長羅文嘉因看見鄉下荒廢田地、以及偏鄉孩童教育資源的匱乏,因而決定開始種植稻米,除了捐出務農所得來挹注兒童教育,也讓孩子能吃到安心的稻米。除了自己種田、種蔬果,羅文嘉也幫各地小農販賣產品,一方面希望大眾以友善態度看待土地,另一方面希望效仿北宋的「學田制度」,讓民眾透過購買「學田米」換取學童的生活資助,同時結合水牛書店,以城市書店的獲利盈餘去支援鄉下書店的運作,成為社會企業經營模式,為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除了推廣健康有機的稻米和果物,「禾餘麥酒」走出了一條農產新道路。他們選擇的是台灣在地生產的雜糧—大麥、小麥、玉米,希望能將台灣本土特色推廣到酒類市場,並從原料開始講究,建立優質的雜糧栽培管理模式,期盼以「在地生產、精緻釀造」打造出台灣啤酒的新天地。
同樣致力於在地食材推廣的還有「土生土長」,創辦人顧瑋以「追溯食物的根源與歷程,選擇每一口要放入嘴中的食物,如同選擇我們如何跟所根所長的土地共生活」的理念,連結產地與餐桌,讓本土部落的食材,訴說食物與土地、土地與人物的關係。

回歸自然,吃「真實」的食物

由於生活的忙碌步調,現代人選擇外食的頻率升高,「綠野食刻GREEN HOUR」為讓參觀者品嘗沙拉簡單而真實的美味,特別將餐桌搬入市集現場,讓每個參與者都能品嘗爽脆可口的新鮮沙拉,而綠野食刻想創造的,正是看似平淡卻意猶未盡的生活味。共同創辦人仲秉霖表示:「我們希望透過網路宅配服務,讓上班族、外食族也能擁有健康美味的新選擇,從吃開始,為生活做好的改變。」
鮮乳坊創辦人龔建嘉因看見台灣生乳收購普遍被三大乳品廠壟斷,為了保障酪農與消費者權益,鮮乳坊致力於協助酪農成立自有品牌,以100%無調整的方式生產鮮奶,再透過網路將安心優質的鮮乳送達消費者手上。營運長郭哲佑表示,「我們透過讓參觀者試喝鮮乳坊的牛乳,讓牛奶自己說話—真正不經加工的鮮乳,味道不會殘留很久而只剩奶香,這就是我們藉由參展想傳達給消費者的觀念。」
在選物市集裡,11家友善土地的企業搭起了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橋梁,重新強調了食物對於人的重要性,號召消費者翻轉自己的餐桌,支持友善環境與農民的企業,創造永續共好的循環。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