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記者朱佳盈、李旻珊(2015年6月18日)
在距離台北不到兩小時的貢寮桃源谷山上,有一階一階綠油油、整齊畫一的水梯田。時常可以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在田間走來走去,她是林紋翠,全心投入於貢寮水梯田已經四個年頭 。她用對土地的愛,感動貢寮水梯田的農友。貢寮人說,「沒有人比她更貢寮」。
林紋翠 水梯田的守護者
林紋翠畢業於台大農藝系,一九九四年至貢寮國小教書。任教期間,她一邊與朋友創辦《貢寮人》社區報。閒暇時,她最常做的事便是逛逛貢寮社區,觀察貢寮裡的一草一木,除了可以放鬆心情、替社區報找題材,更可以廣結人脈。當時的她只不過是把貢寮的生態作為享受生活的工具,漸漸的,和在田裡工作的老人家混熟之後,開始對於自己的「遊手好閒」感到不好意思。
二OO一年,林紋翠決定在貢寮落地生根,也因為懷孕,她決定辭去小學教師工作,當一個全職的家庭主婦。一直到二O一O年,為了促進東北角地區觀光經濟發展,提出以區段徵收的開發方式,取得景觀保護區的私有土地,並以振興觀光為名,規劃大型旅館。突然爆發的東北角區段徵收開發案,林紋翠覺得,每分每秒任一個地方都在改變著,這些改變卻不是生活在當地的人可以決定的。
於是,二O一一年,她決定與一直以來致力於推動環境永續發展與環境保護的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一起,參與林務局貢寮水梯田保育計畫,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生活的貢寮變得更好。
水梯田保育計畫
林紋翠笑著說,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麼被林務局連絡上的,大概是在教書期間,與孩子們的家長擁有許多接觸,而這些家長多數都是農友,因此,水梯田保育計畫欲執行、尋找合作的民間團體時,林務局找上她幫忙聯繫與保育計畫相關的基金會。她想起大學時參加保育社認識的學妹方韻如,當時任職於人禾基金會的執行長。透過林紋翠的牽線,林務局與人禾基金會合作保育計畫,開始執行。
由於貢寮位於雪山山脈,除了少數的河谷平原,大多是丘陵地。為了養活人口,在遙遠的過去便開始利用水源充足的丘陵作為水梯田運用,來種植稻米。隨著時代的變遷,傳統的農耕已經無法養活家人,貢寮人漸漸往外移,只剩下約莫十戶農家,守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
林紋翠認為,要讓水梯田永續經營就必須要有所改變。過去的慣行農法深耕在傳統農戶的心中,因此她決定,水梯田的保育計畫第一步便是:找到願意合作的農戶,放棄舊有的慣行農法,改用有機農業。
要說服老人家放棄用藥並不容易,因為他們不懂什麼是有機農法。幸好在擔任小學老師時與許多農友結下了友好關係,作為一個好朋友的角色來提出建議,終於有五個農戶決定加入水梯田保育計畫。
水梯田保育計畫四個規範:一、不用藥,是為了達到永續發展;二、不使用大型機械,是為了防止山坡地形遭受破壞,更會傷害到水梯田裡的生物;三、須終年蓄水,除了可以保持土壤的軟度之外,也可以維持生物多樣性;四、嚴格防治外來種。
林紋翠說,或許在外人看來,水梯田保育計畫的內容過於繁複且嚴格,但她們並沒有改造了水梯田的耕作方式,而是遵循著農友們的古老農法,再加上一些更天然、更有機的方式,來達到水梯田的保育,雖然嚴格,但是很正向。
成立「狸和禾小穀倉」 作為執行秘書
人與人之間、山區農戶與城鎮居民之間的互惠互助,讓水梯田保育計畫進行得越來越順利,也促使貢寮農友網絡的形成,這些農友們組成了和禾生產班。生產班有兩個族群:一群是在守著土地的「默默耕耘組」,他們在田裡保有原來的生活,希望可以保有不被打擾的生活尊嚴。另一群是年輕一輩的中生代,也就是小穀倉所謂的「拋頭露面組」,他們與公眾溝通、建立一個長遠的經營模式,來承擔水梯田的未來,林紋翠正是屬於第二族群。
為了後續的行銷管理,林紋翠於二O一三年成立了狸和禾小穀倉(以下簡稱小穀倉)。狸是指穿梭在水田裡的小狸子,代表著水梯田的生物多樣性;和禾拆開來看是「禾口禾」,小穀倉希望可以邀請大家用每一「口」品嘗,左擁右抱這些水梯田的生態「禾」,繼續守護東北台灣的水源與環境。
她說,小穀倉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企業,但貼近一點現實來說,可以把小穀倉想像成和禾生產班的執行祕書,做為水梯田產品行銷和活動聯繫的對外窗口。原本想要隱居的林紋翠,卻莫名其妙地成了「狸老闆」,不得不拋頭露面。
水梯田產出的農產品,如:和禾米,或是野生蜂蜜等,小穀倉與生產班會一起經營這些產品的銷售通路,透過架設網站,作為民眾購買農產品的平台,也找來品牌設計公司,設計出專屬於小穀倉的LOGO,可以透過LOGO辨認其為小穀倉的產品,也可以讓大家更記住小穀倉。成員們也會把田間的一些產物,如白花紫蘇、如白米,如紅淡比的花,加工成餅乾、手工皂等等小物做販售,增加生產班的整體收益。
今年,將農戶蕭春益所提供的農舍,改造為小穀倉的「田邊聊寮」工作室,也讓前往水梯田參觀的民眾們有個地方可以坐坐,認識水梯田的環境。
進入田邊聊寮,可以看見牆壁上掛滿了水梯田的故事、聞到由蕭二嫂蕭春益妻子煮的咖啡,傳出的濃濃咖啡香,更可以與蕭二嫂、林紋翠聊聊水梯田的小故事。
對於水梯田的未來,林紋翠樂觀面對卻也懷抱著擔憂。越來越多人知道水梯田的故事,使得越來越多人想要參觀水梯田,要如何在不影響農人的生活與工作、不損及成立初衷要保育環境的條件下找到平衡點,是小穀倉目前必須努力的事情。他們不怕水梯田保育計畫進展的慢,只希望可以讓水梯田世世代代的永續經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