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力新聞/記者張俐禎、廖竹涓(2015年6月11日)
暑氣逼人的夏日,撐著火傘,拐過熱鬧的市場,走過一段沒有樹蔭的路,映入眼簾就是位於埔里鎮杷城社區的「森林好事多」。雖不在深山僻徑,但依舊涼風徐徐,擺攤小販或席地而坐,專注於手作,或熱情招呼,吸引過往民眾;草地上,大溪地女郎搖擺身軀,舞出韻律,吸引許多人駐足圍觀,一月一次的森林好事多染上了南太平洋風情。
埔里返鄉青年 改造中興實驗林
「森林好事多」位於埔里鎮杷城社區的中興大學實驗林,是鬧中取靜,又有點綠意的地方,不僅接近生活,還具有埔里聯絡站歷史建築與老樹林,不過因為閒置多年,經常有遊民出沒,垃圾也被隨意棄置。不過這片土地其實是很多埔里人的記憶,埔里返鄉青年蕭瑾沂回憶小時候都還會去實驗林遠足,但以前都不曾主動去關心和認識土地,直到接觸了社區營造後,才慢慢開始討論實驗林的問題。
在一次與暨南大學合作帶新生漫遊杷城的小旅行中,瑾沂第一次帶領學生認識自己故鄉,此外,她還邀請了玩音樂的朋友在老屋前即興演唱,她驚訝的發現雖然只用簡單的器材,卻能讓許多民眾停下腳步佇足圍觀,在與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暨環境與藝術研究所教授陳惠民分享與討論後,他們認為可以開始研究與討論實驗林的問題。
透過舉辦老屋活化論壇,瑾沂邀請了埔里鎮上的前輩和長輩、年輕人、藝術家、暨南大學的師生,以及外地有相關經驗的人士,希望藉由不同領域和年齡層的對話,共同思考可以為這片土地做什麼改變。之後瑾沂花了許多的時間向埔里鎮公所、文化局,以及中興大學溝通協調,希望藉由開放老屋、舉辦活動,獲得更多人的關注。
成功申請到場地後,他們便開始著手舉辦活動,為了能結合埔里的在地資源,吸引民眾參與,他們邀請了在地樂團與學生團體進行音樂表演、街頭畫家進行藝術彩繪,此外,埔里鎮良顯堂福利基金會也獲邀到現場義賣商品,而埔里高工虎頭童軍團的小朋友則設計了童軍遊戲與現場民眾互動。
第一次的活動出乎意料的引起了許多人的迴響,許多民眾都在詢問瑾沂下一次舉辦活動的時間。而瑾沂之後也因為認識了同樣對這片土地擁有想法的埔里返鄉青年張幸芳與陳立儒,再次的討論後,他們決定一起創辦「森林好事多」。
森林好事多 創造埔里在地生活
不似清境農場與日月潭的風光,埔里就像一個中繼站,許多人來來去去,即使在埔里成長,許多人對於埔里的印象還是不夠深刻。因此他們想藉由在「森林好事多」舉辦不同的活動,或者各種有趣的市集,吸引群眾佇足停留,讓大家知道埔里還有另一種生活,而且可以創造許多可能性。
陳幸芳說,創辦森林好事多的目的很簡單,是「希望自己的家鄉能有一個大家想去,並且會定期舉辦一些我們感興趣的活動的地方。」
瑾沂目前因為專心經營埔里社區公共空間──索居,所以森林好事多由張幸芳與陳立儒,以及後來加進來的成員曾則翰、蔡佩芸共同經營。
崩潰的桌椅 一度想放棄
陳幸芳回憶起二O一三年森林好事多第一次舉辦市集,一路走來其實並不容易。她表示,光是在社區到處借桌椅供攤友使用就讓人想放棄,桌椅又可能會損壞,資金與人力都吃緊的情況下,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不過,因為陳幸芳曾烙下狠話:「辦了就不能停。」所以即使森林好事多在中間一度改為季辦,也繼續維持下去。在改為季辦期間,讓他們有較多的時間停下來思考森林好事多的問題。
與其他市集比較,陳幸芳說,他們發現很多攤友的擺攤設備都很齊全,因此,除了不再提供桌椅外,他們也決定將攤位從一百元調整為三百元來維持表演活動的品質。陳幸芳認為因為桌椅這件事情太過吃力,讓他們沒有更多餘力去做能襯托埔里的活動,甚至是可以回饋地方的事情。
文創市集 令人流連忘返的純樸
香草的清新與烤餅的香氣在森林裡飄散,「香草大叔與男孩」從森林好事多第一次開張以來,幾乎每一次都來擺攤。老闆郭昱宏舉自己到台中誠品擺攤的經驗,他認為台中的擺攤活動較為頻繁,人潮也比較多;相較於森林好事多,則有一種純樸的在地性。
陳幸芳表示,有些人只是在家裡做些小東西,但看到市集上有人在賣,也會心癢癢想要賣,於是他們就會將私藏的東西拿出來與大家的分享,透過市集與市集交流,可以讓民眾更親近。
宛如小型策展 好事多有更多想像
雖然森林好事多從開辦以來,都以文創市集為主軸,但陳幸芳說,森林好事多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任何好玩的事情都可以做。」她說,埔里有許多的年輕藝術家,可以舉辦相關的展覽;他們將來也考慮使用埔里小農的農作物,煮一頓埔里的在地滋味,以食物深耕在地,任何事物都可能在森林好事多發生。
郭昱宏的母親黃淑薰,每次兒子擺攤,她也會一起來逛市集。他說,埔里是相對比較封閉的地方,森林好事多就像人際關係的交流站,因為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一起,讓年輕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外面的世界,並且願意留在埔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