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Impossible CityPhoto Credit: Impossible City
編譯:張齡云
帳篷、藍色防水布、簡便的小棚子群落是位於美國西雅圖的尼可斯菲爾(Nickelsville)街景,街友們在此聚集,集體尋找暫時可棲身之地。此處街友的生活型態促使當地青少年設計、建造新形態的微型綠建築—一種新型、可移動的「生態村」。
某天,非營利組織「鋸馬革命」(Sawhorse Revolution)計畫負責人剛好經過尼可斯菲爾,興起了協助這群居民的念頭。「不可能的城市」(Impossible City)計畫因而誕生,他們主要教導學生基本的設計及建築工藝,協助學生們製作社區實際可用之物。
專案負責人史密斯(Sarah Smith)提到:「基本上那裡的生活環境就是搭在水泥地上的帳篷罩著防水布,Home Depot(類似台灣的特力屋)幾年前捐贈過一些組合屋,但完全無法防寒,屋頂也沒有完成,因此會漏水,也開始發霉。」
史密斯說:「他們(指街友)需要可移動、保暖的微型住宅,可保有隱私但又不會過大而造成搬家時的困擾。」她認為這是項有趣的設計挑戰,且剛好適合學生來嘗試。她服務的機構既然能幫助這些居民,就無法視而不見。
因此,西雅圖暴力防治青年團的學生和來自建築業的志工們在過去幾個月,與尼可斯菲爾的街友們一起設計了容易移動、溫暖、有隱私又符合城市建築標準的微型房屋。去年秋天他們建造了一個雛型,現在已完工。
新型房屋有高腳床,床下方有足夠的收納空間,高處的窗戶通風佳也保有隱私,而橡膠地板也容易清理。此外,每個角落都有千斤頂,可以讓房子隨著凹凸不平的地面控制高度以保持水平。該團隊也設計了太陽能充電站、社區公共廚房和堆肥廁所。
事實上,西雅圖並未接納尼可斯菲爾,數年前,居民們被趕出城市,促使非營利組織趕忙協助居民們找到暫時棲身地,如教堂、私有地等。政府也一直想解決街友問題,十年前,城市採用了一項十年計畫以解決街友問題,但現實卻是街友比例逐年上升。
當庇護所客滿的時候,有些街友就只能棲身於街上。史密斯坦言,他們也不覺得這個計畫能真正解決街友問題,現階段只求能盡力幫助街友們找回一些尊嚴和舒適感。但對參與的學生們來說,他們過去從未嘗試過真正能解決社會問題的設計挑戰,此計畫讓他們接觸到真實世界,是一次很好的責任學習。
史密斯認為社會議題通常有許多面向,「街友問題真的不容易解決。大家看到街友,卻很難理解為什麼他們會在寒風中露宿街頭。」此次設計專案讓他們能實際訪談這群街友、挖掘問題所在,並用具體的解方來面對複雜的議題。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