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onya Staab (CC BY -NC-ND 2.0)Photo Credit: Tonya Staab (CC BY -NC-ND 2.0)
聯合報/作者王文華(2015年5月8日)
「買一雙鞋捐一雙鞋」的TOMS創辦人布雷克.麥考斯基即將來台演講,他的故事凸顯了商業和公益結合的機會和限制。
二○○六年創辦以來,TOMS用「買一捐一」的模式,吸引了公民意識強烈的年輕世代,短時間內迅速成功。去年私募基金投資TOMS,公司估值已達一八八億台幣。八年來TOMS也捐了二千五百萬雙新鞋,給五十幾個貧窮國家的小孩。
除了數字上的成就,算不出的影響力更大。許多大企業和新創公司,紛紛效法TOMS「買一捐一」的模式,賣餅乾、牙刷、肥皂、運動鞋、嬰兒服等。
TOMS完美地結合了商業和公益,兼顧了利益和意義。
但就連這樣成功的社會企業,也面臨瓶頸。它為了突破瓶頸所做的努力,其實比現在已經普遍的「買一捐一」,更值得我們學習。
學習一是「擴大規模」。TOMS已經捐了令人讚嘆的二千五百萬雙的新鞋,但麥考斯基覺得還是不夠,畢竟全球有十億窮人(世界銀行的定義是每天收入低於三十八塊台幣),而且他們缺的不只是鞋而已。
於是TOMS擴張到其他產品。它開始賣眼鏡,然後用營收資助貧窮國家的眼科醫療。賣包包,然後提供護士安全接生的工具和訓練。賣咖啡,然後供水給全球沒有乾淨水的廿億人。
去年,麥考斯基冒著被罵的風險,把一半的股份賣給私募基金,就是希望引入資本和人才,幫他擴大規模。他沒有意識形態的包袱,靈活運用資本主義,把公益做大,這一點特別值得思考。
學習二是「從治標到治本」。治療血友病,不能只給OK繃。任何捐贈的限制,是沒有解決造成匱乏的根本原因,比如說缺乏教育和工作。所以TOMS把工廠從中國大陸、阿根廷,分散到更多它捐贈的國家,在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一路追殺到問題根源,是公益行動有效和永續的關鍵。治本(創造工作機會),不會像治標(送好看的鞋子),那樣快,那樣簡單,那麼容易被媒體報導。但這些默默的功夫,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TOMS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貧窮國家的孩子有鞋穿了,但沒有路可以走!
這就牽涉到負責公共建設的政府了。造成貧窮的另一個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失靈,或貪汙腐敗,都可以抹煞商業和公益結合的成果。所以大規模、永續的公益行動,需要政府的參與。
尼泊爾地震發生後,英國政府耗費約七億台幣,派運輸機將醫療團隊、工程師、發電機、怪手等重裝備送到加德滿都,展現了政府從事公益的效率。這些資源如果靠民間動員,恐怕要很長時間。
在台灣,我們不缺「鞋」,但還在找「路」。這幾年,年輕人的公民意識覺醒,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成形,「社會企業」也引起很多討論,這些似乎都指出一條通往公義社會的新路。
TOMS已經走在前面,但甚至連它都還在披荊斬棘。台灣的政府、企業家、非營利組織、創業者,我們是否能把自己放在彼此的「鞋」裡,一起合作開「路」呢?
(作者為作家、「夢想學校」創辦人)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