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Valerio Fuoglio (CC BY NC-SA 2.0)Photo Credit: Valerio Fuoglio (CC BY NC-SA 2.0)

銀浪新創力國際週回顧系列(五):創新模式丹麥篇(下)

文:王郁仁(銀享全球客座作者)
(Liisa Bassett 是丹麥哥本哈根CBSI職訓局專案經理。她應邀擔任2014銀浪新創力國際週國際論壇暨工作坊的演講嘉賓並帶領工作坊,分享丹麥訓練新移民成為稱職照護人員的經驗。)
“If you only hear you forget, if you see you remember, if you do you learn.” Liisa特別強調「做中學以及trial and error的過程」,以丹麥三明治為例,它有固定的組合與夾餡,只有親手做過、給長者「鑑定」後才知道這樣對不對、夠不夠道地。學員被要求實地進入田野,觀察長者的生活模式與需求。首先他們的視力大幅退化,因此溝通時臉部表情所能傳遞的訊息少很多,聲音訊息轉而成為關鍵。Liisa請學員兩兩一組,一名遮住眼睛,一名僅口述美人魚的外貌(丹麥的象徵),練習只用聲音來傳遞訊息。這件事很困難,因為視覺障礙使人很難想像、在腦海裡建構畫面,但練習過後學員比較能「同理」長者的處境。 其次,當照服員與長者溝通時,需要確實做到積極傾聽(active listening)。不只是人要在,心也要在當下的情境;一邊聽一邊想著今天晚餐要煮什麼給家人吃絕對不會是有效的溝通。心智(mindset)是最快速的旅行方式,人們可以一面心智旅行到遙遠他方,一面繼續進行手邊的工作。此外,善用肢體語言也可以很有效的避免衝突,例如:以點頭代表理解,對方接收到這樣的訊息之後再提出意見相左的觀點比較容易被接受。
(Liisa回應學員對於「積極傾聽」所提出的問題。(Liisa Bassett 是丹麥哥本哈根CBSI職訓局專案經理。她應邀擔任2014銀浪新創力國際週國際論壇暨工作坊的演講嘉賓並帶領工作坊,分享丹麥訓練新移民成為稱職照護人員的經驗。)
任職於丹麥CBSI職訓局的Liisa Bassett,是個道道地地的芬蘭人。投入這個領域已近20年,他日前應銀享全球之邀,到台灣來參與銀浪新創力國際週,擔任國際論壇講師,並帶領兩場工作坊。其中11/18日的這場工作坊,讓我們充分見識到Liisa如何在教學中賦予學員實務工作中細微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 作為一個丹麥社會的「外來者」,他在提供職訓服務時能夠更貼近丹麥社會「新移民」的困境。針對目標客群的訓練內容首重語言(丹麥語)、溝通技巧與避免衝突、個人與社交技巧、動機,以及「學習怎麼學習」。尤其最後一項至關重要,因為要不斷追求知識及突破既有框架,被動接受知識是過時的學習方式,老師已經不再擁有所有問題的答案。
陳娟妏攝)
身體之間的界線與舒服的距離也關係到溝通品質,Liisa以一項實驗來示範這個概念。其中一名學員從遠處不斷往Liisa靠近,並且在開始感到不舒服時停下來,再向後退幾步。這個「舒服的距離」因人而異,成長背景、社會文化、當下心情、性別、個性都關係到舒服的距離的遠近,以及當有人侵入他的安全距離之後,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反應。也有女性學員表示他原本以為男性「舒服的距離」比較大,但實驗後卻發現許多男性可以近距離面對面交談。
(Liisa和周傳久老師示範「舒服的距離」實驗,Liisa一邊一步步的接近,一邊觀察周老師臉上表情和肢體動作,以判斷適當的距離。陳娟妏攝)
半天的工作坊中Liisa不斷提及溝通的重要性,他也提供了一張圖表來說明衝突的不同程度。當下該怎麼處理才能避免衝突升高?一旦衝突越爬愈高,問題也會越來越難解決。
後記:在一旁做記錄時,Liisa還特別跑過來問我在做什麼。他觀察到我雖然有時看著他,可是長時間盯著螢幕敲敲打打。或許一開始他以為我只是坐在那邊,心智忙著其他事情;但過來詢問後才發現我在做工作坊的紀錄,他還表示「我總是喜歡知道別人都在做些什麼,所以會不斷觀察大家的行為,哪怕看起來很無聊。」對一名照服員來說,這可以說是最佳的典範,尤其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的練習不是只有在工作時才會遭遇,不斷從日常生活觀察就可以累積很可觀的「資料庫」。
作者簡介:王郁仁現就讀台灣大學工管系英語組三年級,雙主修社會系。學習之餘十分關注社會問題和弱勢族群,並實際到社會企業銀享全球擔任實習生,協助銀浪新創力國際週的策劃與執行。這篇文章的內容主要來自他擔任丹麥講師Liisa Bassett 所帶領的人才培育模式工作坊的文字記錄和個人觀察。

文章標籤

  • 銀享無國界

    銀享無國界

    銀享全球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銀享全球」)是一家為銀髮相關組織提供國際交流、培力與行銷服務的社會新創企業(social start-up)。銀享全球的創立理念來自兩個概念:「活躍老化」和「在地安老」,為了落實這兩個概念以因應全球人口快速老化的趨勢,我們希望創造國際化平台,以工具加速知識的分享,鼓勵並協助台灣銀髮健康照護產業業者提供更好的安老養老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