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The GuardianPhoto Credit: The Guardian
編譯:張欣舫
不少人針砭全球化的食物供應體系,但在地生產真的是更好的替代方案嗎?英國衛報訪談食品大廠嘉吉(Cargill)的執行長Greg Page,以下摘錄Page對此議題的一些看法。 Page在擔任嘉吉執行長前,曾被公司派去泰國曼谷北邊的偏鄉設立養雞場,時至今日,嘉吉泰國肉品廠已從巴西和阿根廷進口大量豆粕飼養雞隻,並將雞隻經過各種處理後,出口到世界各地的超市或餐廳;而不受西方國家喜愛的雞肉部位-雞腳跟雞頭-則直接在當地銷售或出口到鄰近亞洲國家。
對於在地食物主義者(Locavore,註一)與捍衛糧食主權(Food sovereignty,註二)的人來說,嘉吉的食物生產方式就像惡夢般地存在;但對待在嘉吉41年也是現任CEO的Page來說,食物的國際貿易不僅對生產與消費兩端有利,也是讓食物系統得以永續的關鍵。
Page認為貿易能促進食物體系的永續發展,並非每個地方都有合適的土地和足夠的降雨量來耕種,應該把種植移到最適合的環境下進行,就像在加州種咖啡的意義何在?
不過作物仍是地域性強的產業,80%的作物在收成後會在本國銷售,但當它需要跨越國境時,嘉吉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4年,嘉吉有145,000名員工遍佈67個國家,創造了1350億美元的營收,大部份所得來自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貿易。
嘉吉在泰國的養雞事業就是個全球化的例子。1989年泰國對大豆課徵高額關稅,而嘉吉看準這個機會,在泰國設立初級加工場,這個投資為當地創造了一萬三千多個工作機會,同時也擴大了南美洲的黃豆種植市場,再以合理價格提供即食雞肉給各地消費者。Page說這是古典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等人所提倡之自由貿易精神的彰顯。
紡織、電子及玩具這些產業都以全球化,但食物及農作物貿易還是處處受到限制—美國利用關稅及配額來保護本地的製糖業者俄羅斯禁止進口美國的雞肉日本則增加米與燕麥的進口關稅,而歐盟則是禁止進口注射賀爾蒙的動物及基因改良作物。這些貿易障礙設置的原因大多出於政治因素、保護本國業者或是對食品安全的疑慮,而從這些原因可以看出,食物也是個感性的議題。
歷史也告訴我們與自然對抗需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例如197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投資龐大的資金支撐當地小麥業,透過農民低利貸款及灌溉用水的補助,使他們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小麥輸出國;但這對一個年降雨量只有四英寸的國家來說,需要消耗太多水資源,最終迫使該國決定於2016年全面暫停生產小麥
此外,對於環境保護來說,在地消費的優點也很模糊,一份2008年的研究發現,運輸僅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的11%,而把產品從生產者運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後一段運輸環節更只佔4%。
Page表示,農業目前仍是相當在地化的產業,但若將水及氣體排放的成本完全反映在價格上,農業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全球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不可能成為一個「完全在地化」的產業。套一句經濟學家Russ Robert的話:「我們曾曾嘗試在地,但那是在中古世紀的時候。」
註一:Locavore,在地食物主義者,為 Local 及 Devour 組成的新詞,意思為只食用在地生產或製造的食物,因為這樣比較健康、新鮮,且能活絡當地經濟。 註二:Food sovereignty,糧食主權,意指食物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有權主導糧食的生產與配銷機制,而非由大企業支配整個體系。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評論風向球

    社企流編輯群帶你在此專欄中,輕鬆吸收世界各國對於社會創新、社會企業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