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張欣舫
不過作物仍是地域性強的產業,80%的作物在收成後會在本國銷售,但當它需要跨越國境時,嘉吉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4年,嘉吉有145,000名員工遍佈67個國家,創造了1350億美元的營收,大部份所得來自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的貿易。
嘉吉在泰國的養雞事業就是個全球化的例子。1989年泰國對大豆課徵高額關稅,而嘉吉看準這個機會,在泰國設立初級加工場,這個投資為當地創造了一萬三千多個工作機會,同時也擴大了南美洲的黃豆種植市場,再以合理價格提供即食雞肉給各地消費者。Page說這是古典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等人所提倡之自由貿易精神的彰顯。
紡織、電子及玩具這些產業都以全球化,但食物及農作物貿易還是處處受到限制—美國利用關稅及配額來保護本地的製糖業者,俄羅斯禁止進口美國的雞肉,日本則增加米與燕麥的進口關稅,而歐盟則是禁止進口注射賀爾蒙的動物及基因改良作物。這些貿易障礙設置的原因大多出於政治因素、保護本國業者或是對食品安全的疑慮,而從這些原因可以看出,食物也是個感性的議題。
歷史也告訴我們與自然對抗需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例如1970年代沙烏地阿拉伯投資龐大的資金支撐當地小麥業,透過農民低利貸款及灌溉用水的補助,使他們成為當時數一數二的小麥輸出國;但這對一個年降雨量只有四英寸的國家來說,需要消耗太多水資源,最終迫使該國決定於2016年全面暫停生產小麥。
此外,對於環境保護來說,在地消費的優點也很模糊,一份2008年的研究發現,運輸僅佔食物溫室氣體排放的11%,而把產品從生產者運送到消費者手上的最後一段運輸環節更只佔4%。
Page表示,農業目前仍是相當在地化的產業,但若將水及氣體排放的成本完全反映在價格上,農業會隨著時間越來越全球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它不可能成為一個「完全在地化」的產業。套一句經濟學家Russ Robert的話:「我們曾曾嘗試在地,但那是在中古世紀的時候。」
註一:Locavore,在地食物主義者,為 Local 及 Devour 組成的新詞,意思為只食用在地生產或製造的食物,因為這樣比較健康、新鮮,且能活絡當地經濟。
註二:Food sovereignty,糧食主權,意指食物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有權主導糧食的生產與配銷機制,而非由大企業支配整個體系。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