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黃兆仁、林業修/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發展與政策研究所(2014年10月21日)
又見重大食安危機,現今社會輿論似乎已將企業經營與道德風險劃上等號,「鮭魚返鄉」變成「沙魚樂園」,輿論不斷提出政策失靈、管理失靈或道德失靈對於台灣品牌形象與人民健康的殺傷力。行政與立法機關也不斷進行法令修改及提出配套措施,期以嚴刑峻罰來消弭問題。但似乎又只是治標,並沒有治本。
為徹底解決問題,公私部門應協力推動,以民間為主導,具公信力、透明性與參與性的「台灣企業社會責任觀察與情報機制」之公益組織,期在資訊透明化下,國內產業供應鏈廠商與消費者都能掌握企業道德相關情報,建構出台灣良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生態系統,產生善與道德的優質循環系統。
觀察美國B型公司相關制度演進過程,該制度能蓬勃發展,乃是因為美國民間認同企業社會責任之B-LAB認證制度,這也間接促使美國公司法標竿州法德拉瓦州跟進相關立法。但政策形成過程中,法律推行仍需社會輿論累積一定共識,相關制度才能達成預期成果。
台灣目前雖然並不缺乏國際共通社會責任標準,然而均無法獲得社會大眾共鳴,甚至被批評徒具形式。因此,在思考加強企業社會責任議題上,如何使民眾對第三方認證制度「有感」,才是關鍵。建議從兩方面著手:其一是發展與民眾觀感接軌的第三方認證平台,且與其推出一個全新第三方制度,重新建立民眾認可,不妨擴大已經經營相當規模且頗受好評之制度,建立一個有效率的平台或認證,使其以領頭羊的方式,擴大相關認證制度的民間共識,才能讓政策的推動借力使力,順勢而為。
事實上,台灣已出現具特色的企業社會責任機制,不論是公私配或是私私配,都是企業們以關懷台灣這塊土地的愛,默默經營付出。這些企業負責人並非為博取企業行善美名,而是確實想要回饋相關資源予需要幫助的人,甚至並不希望行善之舉曝光。以新北市實物銀行計畫成果而言,從一百年到今年八月,所累積企業提供物資市值,即超過五億元之捐款,這些默默捐款只因為廠商相信新北市實物銀行政策,能有效分配相關物資給予需要的人。另外高雄氣爆,台積電在落實企業社會責任時,以更有效率方式自行執行受災區重建。
未來,台灣的社會企業責任機制組織必須與全球接軌。我們除適度引進國外類似認證標準之外,甚至可以藉由鼓勵加入國際標準方式,實際達到協助國內企業與國際平台對接,產生品牌綜效。相信在適當的社會氛圍下,我國推行類似企業社會責任的B型公司組織自然會水到渠成,成就出良善的企業經營生態,永續發展。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