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黃昭勇、陳怡臻(2014年7月2日)
「我們要走在競賽之後、創投之前。」林以涵說,台灣不乏給獎金的創業競賽,已經找到商業模式的社企家也不乏有創投基金找上門,但是這中間階段的創業過程更艱辛。她表示,創業的前一百天是最難熬的日子,iLab就是希望扮演社企孵化器的角色。
社企流的iLab分成「try it創意實驗」與「do it創意行動」兩項獎勵計畫,前者提供每人三萬元、為期六個月的扶助計畫,後者則提供每人十萬元、為期一年的計畫,今年開始的第一屆,各將選出十二與六支創業團隊。
iLab找來在勤業眾信服務卅三年的會計師顏漏有擔任「校長」,顏漏有昨天感性地說,前天是他全職工作的最後一天,但當天晚上他睡得相當好,因為他與妻子,即將共同投入社企育成工作。
社企流也正研究,把前來參與徵選的創業團隊計畫,放到網站上,讓各界都可以看到社企創業的歷程,不只看到成功案例,也可以看到不成熟的發展案例,為社企的發展提供更全面的資訊。
全文轉載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