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社企:水牛書店─搭一座連結書本與土地的橋樑
文/圖:張簡如閔

「本月社企」為社企流編輯室其中一個撰寫主題,每個月會介紹一個具有社會創新性、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潛力的社會企業,除了分析該企業的社會創新模式外,也會較為深入地報導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面臨挑戰,希望讓讀者全方位認識一個社會企業。

台北市瑞安街上,座落著一間特別的書店──水牛書店,這裡不僅賣書、提供閱讀、辦講座的場地,更賣視障按摩服務,形成獨步全球的「按摩書店」景觀。走出書店,隔壁是一間販售有機蔬果、食材的超市──「我愛你學田市集」,提供消費者有機農產品、代客料理以及認識食材相關課程,倡議有機種植與健康消費的理念。

回歸鄉土  水牛書店與「我愛你學田」的誕生

水牛書店與我愛你學田市集的老闆羅文嘉,過去曾擔任過立法委員及客委會主委,經歷多年政壇風雨的他,看到許多政策規劃與執行上的問題與限制,並在父親過世、有了小孩後,受到自己童年鄉村生活回憶的召喚,認為孩子應該在鄉下長大,以更親近的方式接觸土地與人。因此,他舉家搬回桃園縣新屋鄉的老家,開始「看天吃飯」的農家生活。
當田地愈種愈多後,他體認到好的農產品需要市場才能存活,因此,他找了願意接受有機種植的農友,開啟了「我愛你學田」計畫,讓農作物賣出後的盈餘,成為新屋鄉、觀音鄉裡幾所偏鄉學校開設英文、打擊樂課程的經費。他解釋,之所以取名「我愛你學田」,一方面是希望大眾以友善態度看待土地,再來則是希望能效仿北宋的「學田制度」,希望大眾能夠透過購買「學田米」的方式代替捐款,為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盡一份心力。
因緣際會下,他受人之託接下水牛出版社社長的職務,並在老家桃園縣新屋鄉開設了第一間非營利的「水牛書店」,他將水牛出版社上萬冊的藏書搬回老家倉庫,並在臉書上邀集友人捐書到鄉下,讓鄉下的孩子在水牛書店看完二十本書就能換得一本新書。透過「我愛你學田」和水牛書店結合了「借書」與「地方教育」的在地行動,羅文嘉期許能藉此改善偏鄉孩童資源相對都市缺乏的現象。

面對市場 社會企業必須踩在現實的泥土上

「開書店很浪漫,要維持下去卻非常不容易。」羅文嘉坦言,開一間非營利書店的理想固然浪漫,然而,若要永續經營書店,勢必得面對自由市場上的競爭。於是,他做出在台北開設一間營利性質的水牛書店的決定,搭起一座連接都市與鄉下間的橋樑,讓城市中的水牛書店的盈餘,能夠挹注鄉下教育課程的支出。
決定在台北開設分店後,羅文嘉體認到單靠賣書無法完全支持書店營運,他期許書店能在營利的過程也能創造更多的「社會價值」。因此,他回顧自己以前跑競選行程時喜愛透過按摩放鬆身心的經驗,將視障按摩引服務進水牛書店,以比市場上更優渥的時薪提供給按摩師,幫助更多的視障朋友。他笑稱,常有許多人問他按摩和書店有什麼關係,他總會回答:「都能讓人身心感到舒服!」
「我的產品要有優勢,否則最後反而會侵蝕社會企業的價值,讓消費者誤以為社會企業代表的只是一個高理念、低品質的東西。」羅文嘉認為,想經營一間成功的社會企業,必須在自由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達到自給自足,他說:「不能期待大眾接受你的產品,只是基於同情,或是理念支持,因為那只是一次性的。」他同時也指出,社會企業的經營「必須踩在現實的泥土上」,消費者必須得到對等,甚至與超值的消費體驗,社會公益的理念僅是消費過程中得到的附加價值。

連結書本與土地 實踐「晴耕雨讀」的精神

書本與土地,看似兩條毫不相關的平行線,在「水牛書店」和「我愛你學田市集」這兩間店的經營下,找到相交的可能性。羅文嘉認為,書本能傳遞時間相當遙遠的知識,而土地則可生養萬物,「真正的文化存在人們活生生的聚落之中,」他說,身為客家人,自己一直嚮往著傳統客家知識份子「晴耕雨讀」的精神,天氣好就耕種,天氣不好就讀書,跟土地始終保持相當密切的關係。「很幸運地,在我中年時,土地與書本這兩條平行線能同時相交,」他笑著說。
近來青年回鄉創業、投身農業蔚為風潮,羅文嘉建議青年在真正投入前,必須經過仔細評估與計劃,「不能只是把自己僅有的積蓄砸進去,最後挫折和失望,會帶來對整件事的否定。」他表示,實踐理想的過程中,問題每天都會出現,然而,他樂觀地認為「問題不代表困難」,不讓問題成為阻礙實踐理想道路上的困難,是每個創業創業者需要釐清的重要課題,他說:「每天不斷解決問題,跨越,不要讓它變成困難。」
(水牛出版社社長羅文嘉(左二)與社企流採訪編輯合影。)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

  • 本月社企

    本月社企

    社企流每月採訪一間社會企業,足跡從台灣到國際,帶你認識動人的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