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報導: 消費不浪費─汪劍超X張駿極
文:張簡如閔
「世界的改變並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來自中國大陸垃圾回收公司「綠色地球」的執行總裁汪劍超在社企流兩周年年會「消費不浪費」的主題上,勉勵大家用小的行動來改變環境。
原先在科技業工作的汪劍超談起他關注環境問題,始於六、七年前看到攝影師王久良在北京市拍攝露天焚燒垃圾廠的「垃圾圍城」作品,這個作品將北京市周遭的露天垃圾掩埋場都標註在地圖上,整個北京市猶如被垃圾包圍一般,使得每天上下班會路過垃圾場的汪劍開始關注這個議題,然而尚未採取行動。
(汪劍超分享他從微軟工程師轉而投身「綠色地球」工作的心路歷程)
汪劍超表示,他真正決定投身垃圾回收的領域,是一次到美國出差時的尷尬經驗。在美國吃完飯後,他端著餐盤對著眼前四、五個寫著不同回收類別的垃圾桶發楞,儘管看得懂上面每個字的意思,卻不知道應該如何分類。當時有其他同事走過來幫他解圍,告訴他應該如何分類,這個事件讓他感受很深,開始反思自己應該對所處的環境做出改變。
後來,汪劍超漸漸地對於垃圾桶產生「忍不住的衝動」,像是這次來到台灣的機場時,就拍下好幾個垃圾桶的照片,他笑說自己這些年累積的照片「有一天可以辦世界各地的垃圾桶照片展!」他經常熱心地站在垃圾桶邊協助大家分類的行徑,也讓身邊的朋友笑稱他為「垃圾小王子」。
2008年,「綠色地球」這間中國首家專業從事垃圾資源回收流程的企業正式成立。經歷了創業時的摸索與陣痛,2011年時,他們承包了成都市政府在錦江區開辦的垃圾分類業務,當時汪劍超決定離開微軟,全職投入綠色地球的工作。「2011、2012那兩年,我好像失憶了。感覺很長,又回憶不起來。」回憶起投入綠色地球的過程,一切感覺像是一場夢,在兩年半時間內,他們已服務了成都市超過五萬七千個家庭。
至今,綠色地球在中國各地辦了超過3700場活動,居民參與率超過50%。2012年時,綠色地球更受邀參加COP 18 聯合國會議上分享垃圾處理的經驗。汪劍超笑稱這一切「很有意思、很恍惚」,他從自己的經驗中,勉勵大家應該要「知行合一」,用個人微小行動的累積,來改變更大的環境議題。
同台登場的是台灣本土自辦網路販售通路,藉此銷售有機農產品,以達到縮短食物里程目的的「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他強調「有熱情」和「找答案」兩者之間有高度相關,在找出做事方法的過程中,同時也會強化自身的熱情。
張駿極表示,所有社會創業者,創業的開始都是源自於:「你關注什麼問題?」他認為台灣當前面臨食品安全以及農民收益不佳的問題,儘管許多年嘗試處理,這些問題卻一直都存在,且有惡化趨勢。因此,他毅然決然投入創業這條道路,從一開始400萬台幣的本金,到目前有超過五千位會員,以及跟一百多位農民建立合作關係。
(厚生市集創辦人張駿極建立網路平台,協助農民販售農產品給在地消費者)
張駿極認為,在現行大市場的機制運作下,對小農相對不利,應該以分散式的供應鏈,讓少數在地人生產的農作物,直接跟在地的少數人分享。於是,他想出了網購的方式,希望農民可以直接面對消費者,直接告訴他們希望推廣的產品。透過厚生市集的平台,他希望提供跟實體店面一樣好的服務,讓農產品的消費可以更加分散、在「在地化」的供應鏈上流動,嘗試改變台灣農業的問題。
他也坦言,厚生市集若要做到與實體超市幾乎一樣的速度,讓消費者能迅速收到網路上訂的產品,這其中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時間與等待。他也指出,經營社會企業的過程中,有時候也會面臨社會目的和獲利之間的平衡,如何從中拿捏分際,是他創業後的這幾年不斷嘗試解答的課題。
對於未來,他表示:「希望看到的不僅是自己公司的成長,而是對於農業消費概念的整體成長。」他希望看到更多人以分散式供應鏈消費農業產品,並更公平、直接地面對農民,目前,厚生市集開始將這樣的商業模式推廣到台北以外的其他地方,期盼在未來五年內,能推廣到台灣更多的角落。
(張駿極和汪劍超同台談論這幾年來的創業實踐)
 

文章標籤

  •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回顧專欄

    社企流兩週年論壇:「夢想自造家」回顧專欄

    此專欄收錄社企流2014年4月12日二週年活動:夢想自造家-Everyone Is a Change Maker的講者專訪與活動報導文章。當天邀請了來自不同領域的「創革者(Change Maker)」分享精采的生命體驗,從環保零廢棄、多元就業到教育狂想曲,本專欄收錄這些創革者的動人故事,讓你沿著他們的逐夢軌跡,加值自己的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