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對公益新丁說的幾句話
文:丁立
不知不覺中,我投身公益行業已經九年多了。上周末,有同事向我約稿,希望我以一位經驗豐富的公益從業者的身份,對剛剛走出校園,為了心中的理想加入公益機構的公益新丁們寫一篇文章說幾句話,當下受了恭維,我不假思索就快樂地答應了,可真到提筆時(不對,應該說是敲打電腦鍵盤時),還著實有些犯難。畢竟我已是人到中年,作為一個七零後,對於九零後的同學們來說,已經有很深的代溝啦,倚老賣老式的說教回想我自己年少時都不愛聽,現在的年輕人聽了估計更反感。況且說實在的,我也根本算不上什麼成功人士,既然離李開復先生的水平差了十萬八千裡,哪裡有資格在這裡教誨年輕的朋友們呢?思前想後,決定還是以我自己的人生經歷和感悟為主,結合這些年在公益行業工作中的觀察,權且以己度人,寫下一些肺腑之言,希望給年輕的朋友們能帶來一些啟迪。
回想10年前(也就是2004年),那時的我33歲,還在聯合利華上海總部上班,剛剛做出了人生的一個重要決定,希望能進行職業生涯的轉型,進入專業公益領域,可是尋遍上海,居然連一家在招人的公益組織都找不到(後來我才知道,當時的上海的確只有兩家民間發起的公益機構,而由政府發起的公益組織數量雖然多,但幾乎從不對外招聘,成員大多數是退休或在職的政府官員和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2005年年初,我四處托人找關系,費盡力氣終於在北京找到一家環保公益機構的工作,只能揮淚告別父母和老公,只身前往帝都,開始了我作為專業公益人的職業生涯。2007年夏天,一個偶然的機會在成都遇到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的呂朝主任,深深地被恩派「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的使命所吸引,於是2008年年初,我回到上海正式加入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六年來先後負責搭建了好幾個公益支持平台。由於工作的關系,我有幸與全國各地數百家優秀公益機構的負責人與員工「親密」接觸。尤其是最近這三、四年,身邊的公益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生發,單單在上海,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就已經有三、四百家左右的專業公益機構了。而在全國,每年與恩派有密切工作關系的公益機構更是達到了上千家之多。與此相對應的是,每年更有數千位年輕有為的青年學子畢業後加入公益組織,開始自己的職業生涯。在這九年中,我看到公益新丁們有的剛入行不久就因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失望地離開了公益行業,有的則是因為結婚生子等原因暫時退隱在家(公益行業女性居多,在大多數機構裡70% - 80%的員工都是女性),當然有更多的年輕人堅持了下來,有些更是成為了所在機構的中堅力量,更有甚者年紀輕輕就成功地創辦了自己的公益機構,為受益群體和社會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我相信所有加入公益行業的年輕人開始時都是滿懷激情與夢想,在遇到現實的挑戰和挫折之後,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完全不同的認知和應對之策?為什麼有的人經歷過幾輪之後就會充滿挫敗感,而有的人則愈挫愈勇,不斷進步?大家同樣都是年輕人,處理問題時的態度和方法為什麼會很不一樣?而職業生涯的發展又為什麼這麼不同呢?怎樣的人更適合進入公益行業?做為職場新人,如何能更好地適應環境和不斷進步?
作為一個公益機構的主管,每日的工作中都面臨著如何招人、激勵人和培養人的挑戰,上述這些問題也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這些年我也逐漸梳理出一些頭緒來。借此機會,正好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一、深刻了解現時公益行業的特點:

我們正處在一個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創新社會治理的偉大時代,但所有偉大的時代都是充滿矛盾和不確定性的,這勢必給公益行業也帶來了諸多挑戰和未知數。同時整個公益行業目前還處在方興未艾之時,事實上任何一個新興行業在其早期發展階段,必然是「不正規」、「野蠻生長」、很少能被理解,更少能得到支持。公益行業也不例外,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知。在現在這個時代作為一名平凡而有理想的年輕人,投身偉大而光榮的公益事業,也必然要承擔起相應的代價,我們不可能指望我們未來的職業生涯處處充滿鮮花和掌聲,而是要預見到必然有荊棘和各種阻礙。與此同時,社會對於專業公益服務的需求日益高漲,對於服務質量的要求也是水漲船高。新興的公益行業,現在就要接手大量由政府部門轉移出來的社會服務項目,壓力之大可想而知。這也對每位公益從業者的水平和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即便你是一位公益新丁,可能一入職就得馬上獨當一面,邊學邊干,被逼著快速成長,這一過程必然會產生煩惱和痛苦。
講到最現實的問題,就是每位公益從業者的薪酬和職業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隨著公益行業的逐步發展,薪酬的提升與職業生涯規劃的完善指日可待。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在未來的五到十年內,公益行業與全社會的平均薪酬水平相比,總體仍將處於較低的位置上。這既與公益行業本身的特性有關(即使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公益行業的平均薪酬也比具有同等資歷和學歷在其他行業工作的人偏低20% - 30%),同時又與公益機構在中國的發展起步晚,數量少,社會認知度更低高度相關。在公益組織工作,滿足平常生活所需可以,但如果您的家境十分困難,或是對物質生活和被社會認可的追求比較高,抑或是家人出於種種原因非常反對,確實會每天都面臨著艱難的抉擇,是放棄還是留下?這個問題實在不好回答,我這裡也只能說,那些有幸加入公益行業並能堅守的伙伴們實在是挺幸福的,我們活得比較通透,明世事有追求,有著親朋好友的支持、鼓勵與祝福,可以心無旁騖地專心做公益,讓我們滿懷感恩,繼續前行。

二、 能夠避免理想主義者經常遇到的誤區:

現階段公益組織的從業人員,不論年紀大小,很多確實是理想主義者。所謂理想主義者,一方面是不滿足於社會現狀,總認為有改善的空間,另一方面也不安於只是口頭抱怨,而能夠起而行之,為實現理想而工作。在當今社會中,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品質。但理想主義者也往往由於其樂觀精神,會有一些盲區:比如說看到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天然地就會產生同情心,進而產生幫助對方脫離困境的衝動和行動。這本來是好事,但我們往往會犯「以己度人」的毛病,容易先入為主地產生一些價值判斷,而忽視了真正去探尋受助對像的認知與內心感受,難免會發生「好心辦壞事」的情況,受助對像很有可能非但不領情,還會埋怨指責,理想主義者自己也在此過程中覺得「很受傷」。但對於專業公益人士的素質要求,是要有比較高的「同理心」,既換位思考、產生「共情」的能力。發達的同情心是發展同理心的基礎,但絕不能劃等號。同理心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後天習得的一種能力,如果我們的家庭環境沒能教會我們,就得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識地去培養。而事實上,發展同理心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情,關鍵是看你願不願意暫時放下自我,設身處地,試著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真正做到「為他人著想」。
第二大類比較容易犯的錯誤就是「固執為善」,理想主義者往往會以為:我的理想是為了讓社會變得更美好,那麼這就一定是大家的理想,大家沒有理由不支持我。這樣的想法當然會在比較骨感的現實生活中遇到很大的阻礙。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雖然絕大多數的人們都心存善念,在內心深處認同美好的社會理想,但是每個人的認知程度和人生階段都是不同的,也許很多人沒有那麼地幸運,短期內他們就是無法理解和明白,或者他們窮於應付日常生活中的種種危機,無暇顧及理想。當然更有可能的是,我們自己的修煉不到家,表達能力有問題,不能清晰地描述理想社會的美好圖景,自然是無法打動我們的聽眾。大家都還沒搞明白,當然不可能去支持你。因此理想主義者也必須不斷苦練「內功」,加深我們對人性的了解與體認,探索與把握紛繁世事背後的規律,不斷嘗試新的方法。無論是職場新丁,還是行業翹楚,在公益行業發展的早期,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肩負著同樣的使命。

三、 擁有一顆平常心:

大多數加入公益機構的同仁,之前都曾經有過做志願者的經歷,並且作為志願者時感受到的那種單純而美好的感覺,也是激勵我們鼓起勇氣加入公益機構。但作為一名職業公益人,就不再是業余時間做一些好事的志願者了,工作的系統性和復雜性的要求一下子提高了很多,我們既不可能每天都陶醉在幫助別人的單純愉悅感之中,還要每天面臨無數瑣碎而繁忙的事務性工作。此外,很多年輕人以為加入了公益行業,每天從事著「善」的事業,從此就可以過上玫瑰色的人生,被一群每天都在做好事的好人所圍繞,應該會少很多紛爭,面臨的難題也會少一些,工作悠閑談不上,總應該是每天都能輕松、愉快地上班吧?而事實上,一方面由於公益行業的性質所決定,大多數員工每天所接觸的人更多更復雜,想法、思路各式各樣,況且公眾、企業和政府部門對於公益行業整體還知之甚少,遑論支持與擁護了,極有可能我們每天所聽到的質疑甚至是批評遠遠要比鮮花和掌聲多很多。其次,公益組織一般規模都很小,不太可能有完善的制度和系統支持,分工也不可能細致,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屢見不鮮,領導和不多的幾位同事們每天都忙得自顧不暇,對年輕人的指導和輔助時間自然少的可憐。本來剛入職感覺很多東西還不懂就挺迷茫的,還需要在工作中自找定位、自尋出路,這對於職場新人來說不啻於是最大的挑戰之一。況且公益行業是為全社會帶來福祉,可是親朋好友們為什麼就不能理解與支持我從事的工作呢?我加入公益行業不就是專業做好事的嗎?可是為什麼在實際工作中人際關系還是那麼的復雜,而領導和同事們對我的關心、指導和幫助就那麼少呢?
說了這麼多挑戰和困難,也許很多公益新丁心裡開始打退堂鼓了吧?但其實職業生涯發展其實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遵循差不多的規律。無論你畢業後加入的是一家企業,還是一家公益機構,都需要快速學習並適應工作環境,並在工作中有意識地磨練自己,「梅花香自苦寒來」,作為職場精英的自信其實都得是從每天勤奮工作中不斷總結和提升,一次次戰勝困難與挑戰(還包括自身的挫敗感)的過程中獲取,並沒有什麼捷徑。當然有的年青人還會問,我們付出同樣的努力,為什麼有的人就可以步入快車道呢?其實無它,只是此人善於「自討苦吃」,主動承擔更多工作任務,外加精於捕捉和善用機會而已。況且他人的努力很可能被我們所忽視,事實往往不是你所見到的那樣。其實回想起9年前剛入行的我,即使當時已經有十多年的工作經驗,很多知識和技能仍舊需要重頭學起,在不經意間也犯過很多低級錯誤,所幸的是我臉皮比較厚,不以為意屢敗屢戰,就這麼堅持下來不斷改善,也因此九年後的今天,我還繼續行進在公益之路上。
如同魯迅先生所說:「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對絕大多數公益新丁們來說,這麼說是太誇張了些,但勇士之所以能成其為勇士,就在於勇氣和信心超乎常人。在公益行業裡能夠持續奮鬥的人,一定是擁有一顆平常心的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如果對於美好人生沒有追求,胸中沒有燃燒著理想主義的火焰,我們根本不會在現在這個全民拜金的時代中選擇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進入公益行業。但如果我們沒搞清楚狀況,缺失一顆平常心,尤其對於剛剛踏入職場的公益新丁來說,一旦最初的激情消退很快就會迷失,加上夢想幻滅的挫折,對所在的機構甚至是公益行業產生不滿和怨恨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不忘初心,方得終始。只有我們從內心裡深處認識到,漫漫征程中,玫瑰色的人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靠自己每日的不懈努力爭取來的,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越大,那麼我們得到成長的機會就越多,未來的成就可能就越高。真正的成功與幸福,不在於我們收獲了多少鮮花和掌聲,而在於是否能活得比較通透,享受人生旅途中的種種境遇並從中汲取養料,珍惜每日經歷的人與事,冷靜對待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細細品味尋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花開有時,花落有時,該來的自然都會來,該有的自然都會有。一個人的成熟與否,與其實際年齡其實不成正比,與其心態的積極與否和心智的完善程度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全身心地投入公益行業,的確對於人的成長有著很大的助益,在我的公益人生路上,不斷遇到許多很棒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可能只有二十幾歲,面容青澀,卻有著很多中年人也無法企及的成熟心智,充滿正能量,這讓我感到十分地欣慰,中國公益行業的未來,必然在於新生力量源源不斷的湧入。現在的公益新丁,經過五年、十年的持續努力,就能成為所在機構的中堅力量,未來更是促成中國社會進步、實現「中國夢」的棟梁之才。因此在此文的結尾,我衷心地祝福各位公益新丁們,堅持夢想,勇於實踐,全身心地擁抱生活與工作。江山代有才人出,未來屬於你們!
作者簡介:丁立女士,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NPI)副主任。擁有11年跨國企業和7年公益組織的管理從業經驗,2008年加入NPI以來,負責多個項目的籌建運營以及國內外合作伙伴的拓展。面對越來越多希望進入公益行業的伙伴,我們特別邀請丁立由自己多年從業的所知所感出發,給公益新丁們說幾句話。

文章標籤

  • 恩派.社創視角

    恩派.社創視角

    恩派(NPI)於2006年首創「公益孵化器」模式,以「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為使命,致力於發掘培育處於創業期的草根社會組織。目前,恩派已發展為中國規模最大,服務最全,影響最廣的支持性公益組織之一。社會創業家學院(SEI)為恩派旗下機構,其致力於探索「系統性、本土化、參與式、案例型」的中國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路徑。【恩派.社創視角】通過對中國大陸地區NGO及社會企業的實地觀察,展現恩派的思考與觀點,同時呈現社會創業家學院在公益組織能力建設領域探索的成果,以及中國大陸地區在社會企業與公益領域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