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恩派社會企業論壇:中國社企—無爭議不成路,無創新不成行!
2014恩派(NPI)社會企業論壇於6月23日召開,150多位國內外專家、學者、社會企業的踐行者、公益屆專家學者、媒體,以及其他各界人士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社會企業在中國的興起及其實踐”,掀起了一場關於公益與商業的有效結合之道的大討論。
本次論壇由恩派社會創業家學院(SEI)主辦,邀請了來自十余個國家的20多個團隊的專家前來,攜手國內學者與社會企業踐行者共同呈現社會企業最前沿的學術成果與實踐成果,並就社會企業的國際理論與中國實踐進行深入探討。
論壇從上午9點開始,首先由Dr. Marieke Huysentruyt(i-propeller比利時創始人)介紹了歐洲社會企業的最新研究成果,接著恩派社會創業家學院(SEI)資深研究顧問譚詠風女士介紹了中國社會企業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隨後論壇共呈現了21個主題發言,其中包含了12家社會企業和公益機構負責人關於社會企業實踐的發言。論壇氣氛熱烈,很多觀點引起了現場的討論和碰撞,整體可分為四個方向的主題:社會企業的爭議、社會企業實踐、中西方社會企業的結合、社會創業與創新。

社會企業的爭議:左派右派還是底線黨?

上午的第一場主題演講「社會企業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老師即打響了社會企業爭議的第一炮。自稱為右派,堅信「公益市場化」才是正道的徐老師通過幾個真實案例直指中國民辦非企業的五大弊端:投資人無任何財產權,不能分紅,不能貸款,不能辦分支機構,不能免稅。在徐老師看來,這個「五不政策」對中國的社會投資產生了極大的制約。以養老行業為例,現有養老機構僅能滿足十分之一的社會需求。在現行制度的捆綁下,若按照目前排隊進公辦養老院的名單來推算,北京的人均等候時間將為70年。這相當於北京市民一出生就要立即去養老院排隊。
(南都公益基金會  徐永光 理事長)
如何破解民非制度現在的尷尬局面?徐老師呼吁應該盡快落實民非的產權制度,讓它按照社會企業的模式去發展,這樣一來,中國會隨即新增二十萬家社會企業,大大地超過英國,甚至超過全歐盟的社會企業總量。
在中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專家對於社會企業的投資結構和分配模式爭執不休:左派認為社會企業的投資應偏重捐贈且不分配效益,右派則更堅持靠近市場,提倡投資多元化。徐老師戲稱自己是十足的右派:社會企業就是企業,若社會企業還以NGO的模式自居,則會遇到兩個中國特色的問題:社會容易對企業進行道德綁架、企業容易產生道德優越感並且低效。
徐老師坦言中國的慈善文化相當混亂,堅持走慈善NGO的模式難度將非常大。在許多國家,人們會因為企業的社會屬性而進行道德消費,然而在中國,社會企業卻遭到很多觀點的圍追堵截,例如道德評判、道德口水、公益就必須免費的觀念等。走NGO模式的社會企業不但會因為它的非盈利性而找不到投資方,也會因為它是企業而失去捐贈方。
總而言之,徐老師呼吁政府正式啟動民非產權制度的改革,並對公私機構一視同仁。同時,他呼吁大家謝絕道德綁架,建議社會企業當前應尋找現有產業政策的支持。
(社會企業研究中心  朱小斌 主任)
來自上海財大社會企業研究中心的朱小斌主任緊接著登台。朱老師自稱與徐老師同屬右派陣營,堅持社會企業即企業的原則。他與觀眾分享中國社會企業面臨的挑戰與現狀:缺乏真正的社會創業家,且當前的社會創業者心態十分糾結,始終在商業和道德兩端搖擺。
面對社會企業家稀缺的問題,朱老師認為解決方法無非兩種:要麼影響一些人使他們成為社會企業家,要麼幫助有意願來做社會企業的人更好地成長。對於前者,朱老師總結了幾類容易成為社會創業家的人群:成功的商業創業者、中年危機者、富二代、退休企業家和高管,通過影響他們而擴大社會企業家的隊伍。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 沈東曙 秘書長)
其後登台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秘書長沈東曙先生似乎受台上火熱氣氛的影響,一上台便聲明自己的立場:不是右派,而是底線黨。此話出自秦暉老師的《共同的底線》,沈老師引申為討論社會企業的左右派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回到各自的底線上。沈老師認為,中國的社會企業發展已經由分散創新進入到市場的構建期。社會企業不應該因現狀而作繭自縛,而是應該通過創新的方法撬動盡可能多的社會資源。

社會企業實踐:我們真的來了

25位嘉賓其中包含12位社會企業和公益機構負責人,生動而富含創新的案例不禁讓人睜大眼睛驚呼:社會企業真的來了!
上海百特教育咨詢中心理事長王勝先生在關於社會企業治理模式的主題發言中,介紹了百特的治理架構。百特成立已有5年,是一家財商教育機構,向全國超過一百所學校和幾十個社區提供財商教育。初創期的百特采用是大實施團隊,小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模式,這樣的結構有益於實施團隊行使極大的自主權,可以靈活而專注地創業。而在第二個五年計劃中,百特的治理機制發生了變化,執行團隊在治理當中的作用開始下降,理事會和監事會雖然存在,但是會增加顧問委員會並擴大執行委員會,使得整個治理更加完善,能采納更多元的意見。在隨後的討論中,機構如何在成長中保持規避風險與保證民主間的平衡,成為核心話題。作為一個業務遍布多地的民非單位,百特還需要應對相關法律框架做出財務和組織架構上的調整。同時,王勝先生透露了百特將通過創新,從業務中將收費服務脫離,成立一家百特控股的社會企業。觀眾席爆發的掌聲表達了對這位行業探路先鋒的認可與祝福。
在討論社企資金籌集方式的主題發言中,上海剪愛公益發展中心的主任湯彬先生結合剪愛的公益項目與大家分享了投資性籌資之道。作為一家還在摸索中的社會企業,剪愛關注的是老年痴呆的早期防治,通過在街道建立工作坊將各種手工活動引進社區。有別於傳統公益組織通過勸募來籌集資金,剪愛在籌資時引入了更多投資方,包括企業、政府、基金會和眾籌,將每個參與者都轉為投資人。
以剪愛最近的一個項目為例,剪愛工坊首先投資一些有公益以及出版作品訴求的設計師,再與相關街鎮、企業合作,由街道采購項目,由第三方企業資助差額,在眾籌平台上募集設計師的出版費用,出版後的作品回饋各投資方。
上海索益公益文化發展中心的主任李磊先生在社企的可持續發展業務模式的主題發言中分享了他的經驗。作為一家為NGO提供品牌建設的社會企業,李磊強調了社企為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有可持續的社會需求,敢於創新以及多元化自己的團隊,活下來、可以持續地活下來。
聽了李磊先生的敘述,來自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評論員苗青先生總結了社企可持續發展的四個途徑:提高收入優化人才資源、拓寬獲取財富資源的渠道、增加媒體對社會資源的報道、社會企業家勇於創新。他的評論激起了許多業內人士的共鳴:中國的社會企業總量確實不多,但是要比我們想像得多,所以我們不要氣餒,應該致力於培養更多的公益人才。

中西方社會企業的交流與結合:走出去,請進來,留下來

本屆論壇的合作伙伴,歐盟SEFORIS社會企業研究項目由來自十余個國家和團隊的精英組成,其將用時4年對社會企業、社會企業與社會包容、社會創新之間的關系與發展趨勢進行研究。在本次論壇上,歐盟的學者驚訝地發現中國社會組織的發展機遇與生命力如此特殊而又如此蓬勃,以至於他們當即決定擴大整個研究項目中中方的研究案例比例,從原有的100個案例增加一倍,使其占到總案例數的20%。值得一提的是,恩派社會創業家學院(SEI)成為了歐盟SEFORIS項目在中國唯一的項目支持方及學術合作伙伴。
在本次論壇中,很多國際友人也積極參與到中國的社會企業實踐中,創辦了很具有創新性和示範意義的社會企業。消費明鑒的創始人James Feldkamp聯合美國質量檢測的權威機構Consumer Report向消費者提供產品第三方質量檢測,其檢測項目從兒童汽車安全座椅到電子產品,包羅萬像。每測試一件商品,機構會派專人扮成普通消費者從商場購買,再送去位於歐洲的實驗室進行數百道的質量檢測。James的宗旨是通過他的服務帶給消費者一個更透明的購物環境,更詳盡的產品參考,最終能夠更放心地消費。
FreshStart 的創始人John Inch也將西方「樂活」的理念帶到了上海。他的Lohaus辦公休閒場所位於上海市區的一棟4層樓的建築,包括功能齊全的辦公室、會議室以及底樓的咖啡館。他在建築中注入樂活理念,並且邀請社區居民一同踐行環保計劃,例如在場館內開展以舊換新LED燈的活動。每個周五的早上,FreshStart都會邀請一位社會創業家來「路演」他的社會企業創業計劃,並且給到最實際的點評和支持。他們稱這樣的創業者為Freshstarter。

社會創業與創新:換個角度解決問題

許多社會問題既面臨市場失靈、又面臨行政調節失靈、NGO失靈,很難從一個單一的角度解決問題,因此社會企業需要以各種創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發起了中國第一個創客空間的李大維先生就是利用創新平台將他的願景變為現實。他向觀眾介紹了「創客」發展至今的兩大利器:開源硬件和眾籌機制,並且重塑了大家對山寨的印像。
創客可能是走在創新最前沿的社會組織之一,他們通過技術分享,將3D打印技術、物聯網等變為可能。同時,創客也是運用眾籌機制最成功的社會組織之一。在沒有空間和距離的限制下,無論多天馬行空的項目,諸如微型無人機、飛行自行車,在成千個投資人的支持下,都有可能籌款成功。李大維先生向大家展示了一架無人飛機,這個無人飛機的研發團隊來自邊遠省份貴州,而由於有了眾籌的支持,這個項目得以實現並且以國際水平展現到了大家的面前。
在李大維先生眼中,正是創客文化的開源性造就了一代商業奇葩——山寨。事實上,山寨可以理解為社會企業的代表,因為山寨產品很大程度上填補了社會弱勢人群的需求:例如長著7個音響的手機解決了工人在吵鬧工作環境中收聽廣播、音樂的需求,3D打印的假肢更加靈活,減輕了殘疾人士日常生活中的障礙,更別提將老牌手機品牌打得落花流水,如今占手機市場份額25%的無敵山寨機了。所以在創客眼中,山寨更像是一個結合上下游合作,信息公開,大家齊頭並進的巨大系統,在創新的過程中解決了社會問題,可謂不折不扣的公益項目。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來自創思實驗室的運營總監張冬櫟女士,以及鳳巢聯合創新空間的創始人羅莉安女士。前者運營著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組織,孵化了一系列創新性的社企項目,包括綠色屋頂、藍領職業培訓軟件、兒童教育軟件等等。而後者在中國待了18年,幫助籌建了公益新天地園區,目前正在建立一個供社會創業家獲取資源、組建國內外交流渠道的平台。鳳巢聯合創新空間已經組織了4次關於兒童玩具設計的活動,在踐行公民參與之余為創業者提供產品開發平台。
為期一天的社會創業論壇雖然結束了,但是創業家們的旅程還在繼續。論壇中,業內人士分享了許多關於社會企業的觀點和實踐,其中共識與分歧並存。正是這些思維碰撞的火花使得社會企業這個話題更具有社會價值。對於未來,中國的社會創業家們需要「走出去,請進來,留下來「——與中外優秀的業內人士、機構取長補短、合作共進。恩派社會創業家學院(SEI)將繼續幫助社會企業這個大家庭整合更多的資源,搭建更大的平台,為中國社會企業發展助力。

關於SEFORIS項目

SEFORIS社會企業研究項目由9個國家的12個高等院校、學術資訊機構組成的工作團隊開展,整個項目將用時44個月,其中恩派社會創業家學院(SEI)是SEFORIS項目在中國唯一的學術研究及項目執行伙伴,負責中國的社會企業調查研究及案例搜集。

文章標籤

  • 恩派.社創視角

    恩派.社創視角

    恩派(NPI)於2006年首創「公益孵化器」模式,以「助力社會創新,培育公益人才」為使命,致力於發掘培育處於創業期的草根社會組織。目前,恩派已發展為中國規模最大,服務最全,影響最廣的支持性公益組織之一。社會創業家學院(SEI)為恩派旗下機構,其致力於探索「系統性、本土化、參與式、案例型」的中國公益組織能力建設路徑。【恩派.社創視角】通過對中國大陸地區NGO及社會企業的實地觀察,展現恩派的思考與觀點,同時呈現社會創業家學院在公益組織能力建設領域探索的成果,以及中國大陸地區在社會企業與公益領域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