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繆葶
編按:本篇刊登於英國衛報(The Guardian)的Secret Social Entrepreneurs部落格中,此部落格提供社會企業家匿名地發表想法。本文為作者第一人稱。
在解決各種社會議題時,唯有團隊合作才能集結知識與行動力,然而令人沮喪的是,社會企業組織間共同合作的力度往往不足。其實社會企業彼此間合作的重要性遠大於自我能力的建構以及後援支持,單打獨鬥時常不夠力。我過去曾經放棄數個與潛力十足的組織合作的機會,團隊成員能力都符合,但組織整體表現卻不然,我想也許是大家對合作一詞的理解有些錯誤。
創辦人總是希望部門間可以彼此合作,卻很少思考如何簡化合作流程且容易執行。其實合作的要點在於:各單位逕由其專業方法執行,然必須依循著同一個方向-所以小型組織內的合作更容易達成。而若是組織內合作無間,他們甚至可以改變整個市場體系。對於社會企業這個期望為市場機制帶來變革並完成其訂定使命的角色定位來說,彼此間的合作更可以讓許多剛起步的小型社企達成預期目標。
所謂「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透過結合眾人的優點、補足個人的劣勢來完成目標,正是合作的精要所在;而建立信任更是合作中重要的一環。在合作的過程中,時時充滿積極性,言行一致,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之於他人的付出抱持肯定與感恩的心-他人才會以同樣的方式回饋給你。太過於謙遜、不願發表自己的意見,有時候反而會造成合作中的窒礙,以熱忱分享並傳達自己的看法,更能打造互信的基礎。
有效的組織架構對於合作也有所助益。我知道有幾個社企組織透過為自己的組員能力加值,使本身更具備競爭力,提供更具有組織性的解決方案,進而在商業競爭上贏得勝利。雖然有些批評認為合作與獨立是矛盾的兩碼事,然而帶有自我想法的聲音也是合作步驟中的要點,過度的群體思維反而太過冒險。
時間與堅持則是合作不可缺少的要素。除了對於目標的想像,反倒應該將注意力放在達成目標的過程該如何披荊斬棘,跨出舒適圈需要有效的步驟與管理方法,而非單憑適應或依靠他人可以解決。資訊透明化是必然的-卻也存在一定風險,有盈餘的社企機構的透明度往往大於虧損的機構。一群人聚集在一起以決定某件事情的定調,跨越整個組織的參與,也是對於合作的一種承諾。
合作是集結同一陣線上的個體,若是將合作比喻為由狹隘小路邁向寬闊大道,團隊領導人應該專注於達成共識以及採取集體行動-這些對於前進商業市場是有著相當幫助。然而必須謹記的是,合作該是一項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絕對不是最後通牒時才採取的方法。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