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海外創業:奇姆娃手作坊
文:蔡業中
創業大不易,如果創業地點還不是自己的國家,更是難上加難。例如Motherhouse的創辦人山口絵理子女士在社會企業領域享有傳奇色彩,與她當初隻身闖蕩孟加拉生產包包的故事有很大的關係。台灣人其實也有自己的社會企業異地創業經驗談,那就是奇姆娃手作坊
在緬甸少數民族甲良族(Karen)的語言裡,奇姆娃(Chimmuwa)意指該族女性的傳統白色連身服飾,這個品牌由從事國際人道服務已有超過20年資歷的林良恕女士所創立。足跡曾深入肯亞、柬埔寨、泰國等國的林良恕女士,最後選擇在泰國與緬甸的邊境進行深耕,於9年前創立奇姆娃。這個品牌標榜以泰緬邊境的傳統手作紡織,設計與生產符合大眾市場需求的配件用品像是包包與手機套等等,並將部份販賣收益回饋給當地社群。
奇姆娃產品製作與團隊,中下圖左三為創辦人林良恕女士。
奇姆娃的營運中心在泰國靠近緬甸邊境的美索(Mae Sot)。由於緬甸邊垂地區數十年來的內戰至今仍未休止,泰緬邊境沿線長期座落了多座難民營,於是美索在因緣際會下成為國際人道援助組織的集中地。在這個風格獨特的城鎮裡,9年前林良恕女士也創立了身兼奇姆娃通路功能的邊界創作集社(Borderline Shop)。
邊界創作集社目前為包括奇姆娃在內的13個在地組織展售手工藝品,收取兩成的寄賣收入來維持營運。同時開設咖啡廳、緬甸畫家作品藝廊、與推廣販售在地有機食用日用品的邊界創作集社,已被評選入Lonely Planet介紹美索時的造訪點之一
行銷面除了美索的邊界創作集社之外,奇姆娃同時在清邁參與市集販售以及拓展寄賣點。台灣市場的販售價格更佳,因此奇姆娃也尋求在台灣扎穩腳根的策略。除了林良恕女士回台灣舉辦展售會之外,在以下地點也找得到奇姆娃的產品,一步一步地探索市場:簡單喜悅唐青古物商行找到咖啡館房間咖啡館口迌咖啡
林良恕女士返台辦一次展售會約可創造20多萬台幣的營收,利潤大約占5成,所得主要用來支持泰緬邊境的移工學校、在地非營利組織、或是泰國默劇團在移工學校的演出等等。但無可否認的是,奇姆娃長久以來依靠手作品的故事性以及公益目的來當作亮點,有模糊商品本身特質的隱憂。
為了彰顯產品的競爭力,奇姆娃一直在積蓄能量以尋求突破點。在泰緬邊境從事過7年難民人道服務,同時也是《邊境漂流:我們在泰緬邊境2000天》一書的作者賴樹盛先生領銜,贏得第六屆「Keeping Walking 夢想資助計畫」的100萬台幣獎金(扣税前)挹注後,奇姆娃決定加強採購有機棉花來做為紡織原料。
棉花生產是個日益受重視的世界性議題,因此奇姆娃從有機棉花下手是很有見地的切入點。舉一個例子,巨型通路商如Walmart與Tesco,以及高度依賴棉花做為原物料的IKEA、H&M、Nike、adidas等品牌商已共同組成Better Cotton Initiative,尋求限制種植棉花時的殺蟲劑使用、強化水資源以及土壤管理、維護周邊的生物多樣性、還有保障棉花農的勞動人權等等。
由此看來奇姆娃選擇有機棉花做為使力點,十分吻合永續發展的消費論述。只是泰緬邊境固然享有孕育有機棉花的自然環境,但是欠缺大規模耕作做為後盾,對於奇姆娃後續穩定採購有機棉以保持商品特色的計畫是一項挑戰。
標榜國際發展與自然有機的路並不好走。當社會或環境面的貢獻需要規則以提供消費者辨識時(例如公平貿易認證),就形成另一道成本門檻,不是每一間社會企業都可以輕易跨越。奇姆娃不尋求認證有它的無奈,但也因而展現出它獨立營造品牌與經營口碑的特殊調性。
奇姆娃是個值得關注的個案,因為它實證了做為社會企業先決條件的可持續經濟模式。從我擔任海外志工而第一次認識奇姆娃以來,已看著它溫和、穩健地茁壯了6年。知道它經得起考驗的潛力,讓我很看好奇姆娃的前景。

文章標籤

  • 社企案例地球村

    社企案例地球村

    由社企流編輯群介紹世界各國社會創新案例,讓你不出門也知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