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是門好生意
文:林以涵
圖: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攝影者.World Economic Forum@Flickrr, Licensed by CC BY-SA 2.0)
2009年春天,我在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攻讀公共事務碩士時,在選課系統中看到「Social Entrepreneurship」這堂課,當下疑惑政策學院怎麼會開設創業相關課程,查詢後發現一般譯為「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是一個跨域新概念。

社會企業-改變世界的新力量

什麼是「社會企業」?廣義而言,「社會企業」指的是一個用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如提供具社會責任或促進環境保護的產品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等。
舉例而言,一般最廣為人知的社會企業應該是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創辦的窮人銀行(Grameen Bank)。
1970年代剛從美國回到孟加拉的尤努斯,在拜訪某一個飽受飢荒所苦的鄉村時,發現有42名婦女沒有錢償還高利貸借款,生活即將斷炊。但她們的借款總額並非天文數目,僅是美金27元。尤努斯立刻捐出自己的錢,讓婦女們用來償還借款,也可製作一些小東西販賣。
尤努斯發現小額貸款對窮人幫助很大,因此在1976年創辦提供窮人小額貸款的窮人銀行。三十年後,該銀行已提供超過五十億美金貸款給孟加拉人,微型信貸的創新模式也在世界各地陸續被複製,對扶貧帶來正面影響。尤努斯本人也獲頒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
社會企業不一定是非營利組織,只不過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一般企業所追求的股東利益極大化。
現在回頭看就覺得一切就像是安排好。生命中許多機遇,促成我投身這個領域,並創辦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社企流」。
三年前的夏天我回台灣的社企創投若水實習,然後回美國修了所上的社會企業課程、在美國最大公平貿易商店當志工、又進入Social Enterprise Associates(SEA)實習。
SEA是美國小型獨立顧問公司,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因為公司本來就沒有實體辦公室、大家都是透過網路遠端工作。我畢業時老闆便提議,搬回台灣後何不繼續幫忙,直到找到更喜歡的工作為止。從大學畢業便打定主意進入台灣非營利組織界工作的我,人生就此轉了彎。
SEA的工作讓我有機會參與全球各種社會創新。我曾經協助巴基斯坦一家窮人銀行設計要推廣到偏遠鄉村的金融產品,先研究出鄉村農作物的生產季節及利潤,再以此規劃銀行借錢給農民的金額、利率、還款時間等,讓他們在農作物賣掉前可以靠小額貸款支持生活,不需向高利貸借錢。
也曾經幫忙惠普公司評估在肯亞的一項改善愛滋病孕婦與寶寶就醫服務的投資,計算它可以產生多少社會投資報酬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簡稱SROI),例如每一塊錢可以讓八個愛滋媽媽得以就醫治療、五個愛滋帶原寶寶因為即時就醫得以存活下來。 美國公益創投基金Acumen Fund創辦人諾佛葛拉茲在《藍毛衣》中說:「我們每個人都能努力改變一些小小的事,這些努力的總和,將會被記錄在我們這一代的歷史扉頁上。」
我也樂此不疲。
在台灣跟朋友分享這些故事後,我發現幾乎每個好奇「什麼是社會企業」的人,都是透過Google找答案,而比較全面性的資訊往往來自英文網站,讓大家對國外案例比台灣案例熟悉。
其實社會企業在台灣是一個持續成長、潛力無窮的新興領域,許多創業家在這塊土地上耕耘數年,用商業模式改善弱勢就業、環境、教育、農業等社會問題。但台灣還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因此他們大多在各領域單打獨鬥,不確定其他同伴與資源(如資金、顧問諮詢、交流機會等)何在。

把握眼前的機會,從當下能做的事開始

既然這領域的中文資訊如此缺乏,那就自己來做吧。我希望做一個「以社會創新/企業為主題的華文網站」,希望大家以後想到社會企業-無論是想參加一個活動、閱讀一本書、或是認識一個案例,都可以連上網站、找到解答與串連。
這個想法之前沒人做過又是無酬付出,剛開始我決定從免費資源-也就是我自己-下手來架站、編寫內容。不過網站架構與設計都非我專業,一手包辦可能需要一年才有辦法完工。不過非常幸運,我碰到一群願意投身幫忙的熱血夥伴們,建構網站的計畫便有了專業分工,也加快了腳步。
2012年2月,社企流正式上線,成為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資訊匯流平台。
我想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

期許促成社會企業的啟蒙與串連

我們希望透過網站持續分享新聞活動邀請創業家們撰寫文章、並建構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地圖,讓大家輕鬆了解「用商業力量改變社會問題」的概念如何落實在生活中。
我們也走出網路,在4月舉辦了第一場實體活動「改變X創意-社會創新微革命」,讓更多人能和Made in Taiwan的社會企業家們認識與交流。
做公益不見得要仰賴捐款,能運用創新商業手段賺取利潤、自給自足,會讓好的事情走得更遠。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林以涵,畢業於政治大學公共行政學系、美國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公共事務研究所。現於台灣為美國一獨立顧問公司工作,提供諮詢服務給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與國際發展機構,並為社企流創辦人兼總編輯。

文章標籤

  •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商業周刊專欄:公益是門好生意

    集結社企流每週在商業周刊網站專欄部落格「公益是門好生意」之文章,文章亦搭配影音刊載於TEDx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