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

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

全球已進入高齡化時代, 2050 年 65 歲以上人口比例將高達 25.1% ,而其中有高達 43.2% 的 65 歲以上人口將居住在都市裡——「城市」,將成為參與銀髮議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當城市遇見高年級生,會碰撞出什麼創新火花?

專欄文章

6篇)
  • 打造健康快樂的老後人生:「古稀創意」從民間、產業、政策三管齊下,許長者一個不失能的未來

    打造健康快樂的老後人生:「古稀創意」從民間、產業、政策三管齊下,許長者一個不失能的未來

    文:社企流
    衛福部推估,台灣老年人口中,約有 16% 需要長照資源。對此古稀創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古稀創意)創辦人呂協翰表示,「如果剩下的 84% 高齡人口可以永遠保持健康,不需用上長照資源,或減少使用長照的時間長度,國家花在長照的成本便可相對降低,對整個國家發展一定是好的。」
    若從現在開始進行預防照顧,教育人們在衰老之前就做足準備,將可降低未來的長照人口失能比例。此舉不僅可減少國家的財政支出,更能增進全體國民的福祉,使老年人口過上幸福的高齡生活,並減少青壯人口的照顧負擔。
    由呂協翰創辦的古稀創意,致力於推廣正確的老後觀念,強調長者先需有「健康自覺」,才能「活躍老化」,最後達到預防照顧的目的,協助長者打造快樂的高齡人生。

    舞台下的準備過程,才是促進健康的關鍵

    燈光下、音樂起,舞台上穿著籃球衣蹦蹦跳跳的身影,竟是平均年齡超過 70 歲的阿公阿嬤們,熱力四射的舞步,與老人家要小心動作的傳統印象大相逕庭。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以下簡稱弘道)自 2012 年起,年年於台北小巨蛋舉辦「仙角百老匯」大型舞台秀,至今已有超過一千名長輩登上小巨蛋舞台表演。曾任職於弘道的呂協翰正是因籌辦仙角百老匯活動,與銀髮議題結下深刻的緣分。
    呂協翰體認到,欲促進長輩的健康,重點並非表演的呈現方式,而是準備過程。當長輩以登上小巨蛋舞台為目標後,原本天天待在家中的長者,便有了動力出門活動,如此一來將可自然而然促進生活作息更健康;而當社區中有越來越多長者投注心力準備表演,將會產生一股捲動的力量,使整個社區凝聚向心力,讓原先無人說話的長輩,心理也更健康。
    見證長輩因擁有共同目標而恢復活力、深受其啟發的呂協翰,因此創辦了古稀創意,自許成為可解決高齡問題的社會企業,以永續經營的方式推動預防照顧。
    在銀髮領域有多年經驗的呂協翰,從大眾、企業、政府三方著手,以全面性的策略,許長輩一個美好的未來新生活。

    銀髮經紀發揚高齡價值,助長者築夢踏實

    為了證明高齡者也能活得精采,活出有活力的老後人生,古稀創意透過銀髮經紀,打造「高年級明星」,為具有特色的高齡團體或個人安排演出內容並接洽商演,以傳遞高齡新價值。
    俗話說:「要活就要動。」銀髮經紀不僅能為長者創造舞台,更能啟蒙尚未踏出圓夢第一步的長輩,促使長者在健康時多多活動,達到預防照顧的目的。
    「我們要讓老的人教你如何老的精采。」古稀創意管理的「藝人」,分為個人、社區團體與自創團體 3 類。呂協翰笑稱,旗下的長者都是「表現非常突出的異類」,包括 70 歲完成全長 226 公里超級鐵人三項的古競祥、79 歲登上非洲第一高峰吉力馬札羅山的「噴射機阿嬤」潘秀雲,以及 90 歲拿下疊杯世界錦標賽第 9 名的阿嬤黃賴月。
    為了打破大眾對高齡者的刻板印象,古稀創意自 2016 年底舉辦「翻轉吧!我的七老八十」論壇,邀請這群高齡典範分享自身經驗,化為精神領袖,促使其他長者身體力行。舉例來說,辦完「超級鐵人」古競祥的講座後,古稀創意便帶領聽眾們報名宜蘭梅花湖的全國鐵人三項錦標賽半程賽,並以 3 人接力的方式進行,使長者能立即將想像化為實踐,勇敢踏出第一步。
    呂協翰強調:「古稀認為 good senior life,建構在自覺、自由、自信這 3 件事上,所以我們鼓勵讓這些高齡典範去推廣。讓長者知道:如果你沒辦法踏出那一步,就永遠無法改變老後的生活。」
    另一群積極改善老後生活的長者,方為年年在仙角百老匯舞台上看見的社區表演團體。呂協翰爽朗地笑著說:「他們練了那麼久,不要只有在小巨蛋表演一次嘛!」因此古稀創意以延續舞台生命為目標,協助社區團體接洽表演,更會適時替長者更新表演內容,令這群長輩能持續擁有練習的動力。
    古稀創意接洽的團體,與傳統印象中在社區中心跳土風舞的阿公阿嬤非常不同。以來自台中沙鹿區的「六克拉舞團」為例,平均年齡 72 歲的長輩,卻身穿 HipHop 球衣、跳著流行街舞,表演曲目更是令人跌破眼鏡,首首皆為時下流行的歌曲,例如頑童的幹大事、Maroon 5 的 Sugar 等曲目。
    如此新穎的設定,除了吸睛,更能開啟世代連結的機會。呂協翰饒富興味地想像著:「當孫子回到家,看見自己的阿公阿嬤在跳八三夭的東區東區,他會覺得很怪,但也會覺得長輩跟自己連線了。當他發現長輩跟自己做一樣的事情,就會慢慢有連結。」
    同樣秉著促進世代連結的精神,古稀創意更自組偶像團體「MY DAY 我的天」,號稱大齡男子天團、五月天的老年版,笑容可掬的長輩依著五月天熱門歌曲派對動物的旋律,融合復健動作,令人看了趣味橫生、「笑」果十足。
    古稀創意相信,透過為長者築一個新的夢想,無論是登台表演、翻越高山或完成長跑,皆能使長者在練習過程中,提升體能健康與心靈富足。而長者達到目標後所獲取的成就感,將成為未來前進的原動力,助銀髮長輩不斷突破舒適圈,過上充實快樂的老後生活。

    從產業和政策下手,使社會影響力翻倍

    除了為高齡族群提供第一手服務外,古稀創意也盼望利用在銀髮產業界的經驗,擔任智庫角色,為產業面和政策面帶來改變。
    針對產業面,古稀創意正推動「順風車計畫」,協助企業搭上高齡趨勢,於產品或服務中融入高齡設計,以創造市場區隔。例如古稀創意將與旅行業者合作,規劃有照顧服務員隨團的銀髮旅遊,使有照顧需求的長輩也能出門旅行。
    針對政策面,為了釐清政府推動高齡政策以來的成效,古稀創意於 2018 年上半年主動發公文邀請政府間的不同部會,包括教育部、勞動部、交通部、衛福部等,一同召開跨部會會議。
    跨部會整合之必要性,來自於資源須整合。呂協翰指出,過去各部會皆有針對高齡社會制定相關政策,並推出相應課程供社區關懷據點、樂齡中心等社區單位修習。然而各部會之資源尚未經由單一平台整合,使民間組織欲申請資源時,較難一站式地接觸全部資源,也使各部會資源的覆蓋率難以被明確計算。
    因此各部會與古稀創意於會議中討論後決議,將於 2018 年底推出整合跨部會資源的電子化選課系統,將各部會之開課訊息匯入系統中,並將此系統提供給民間單位使用。對於各部會來說,此系統將能控管申請者資訊,並擴大課程通路,確保資源皆用在刀口上。
    不僅如此,古稀創意更預計於 2021 年提出政策建議白皮書,整合過去 3 年與民間、企業、政府溝通的資料,分析高齡政策應往哪些方向前進。
    談及從政策面著手的原因,呂協翰表示:「我們想要讓好的社會實踐規模化,規模化才能讓社會影響力翻倍。」
    當 2060 年銀髮人口將佔全國人口 40%,高齡化已勢不可擋的情況下,古稀創意盼望從今日開始做好預防照顧,協助長者以正確心態面臨老後人生,更推動產業與政策的改革,不將老年人口視為危機,而是轉機。「我希望古稀在高齡議題扮演專業和先驅的角色,打造更開心快樂的高齡未來。」
    閱讀文章
  • 拋開年齡和行動的限制:帶著「9453友善旅人誌」來一場無障礙小旅行

    拋開年齡和行動的限制:帶著「9453友善旅人誌」來一場無障礙小旅行

    文:社企流
    「9453 」,取自「就是友善」以及閩南語「就是愛鬆」的諧音,致力協助大眾完成一場方便又有趣的旅行。創刊號於 2018 年節推出,短短 4 個月內便銷售 3 萬本,收到許多正面回饋。
    這本友善旅遊誌背後的推手「众社會企業」成立於 2014 年,由交通大學教授林崇偉帶領一群學生創立。回顧創業緣起,在林崇偉任教期間,受殘障聯盟及罕見疾病基金會所託,與學生共同開發「友善台北好餐廳」app,提供無障礙餐廳資訊。爾後為了使服務延續,林崇偉便毅然決然地辭去教職,成立众社會企業。
    「用科技與智慧來圓滿愛,是我們的核心理念。任何新的科技或新的想法,能改善老人家或身障朋友的生活,我們就會去實踐。」林崇偉表示,众社會企業持續開發了「友善好旅館」、「友善好捷運」…等多項應用程式,搜羅各個空間的動線、無障礙電梯與廁所等環境資訊,致力打造出讓所有人都能便利生活的友善城市。當一個地方能滿足輪椅者的空間需求,那麼對社會中需要友善空間的族群,如高齡者、拿拐杖者或是孕婦等族群,也都會是友善的環境。

    串連各式無障礙資訊,「9453」照顧長者最在意的兩大細節

    投身高齡、身障服務領域,林崇偉觀察到,長輩或是行動不便者,往往因其自身行動不便,加上不好意思常常勞煩家人接送照顧,變成只得久居家中,偶爾出門可能僅是方圓幾公尺內的距離,為了就醫、用餐等「生存」所需,已經許久未享受到全家人一起出遊、旅行等休閒娛樂,長期如此容易導致長者心生鬱悶、與家人間也無形中產生疏離。
    此外,對照顧者而言,他們則承擔著巨大的照護壓力。根據 2018 年 4 月衛生福利部發表的調查,台灣的年長者照顧人口有近 231 萬人,平均一天花 13.6 小時擔任照顧工作;平均照顧一位年長者至離世為 9.9 年。這些照顧者,有 20% 患有憂鬱症,甚至死亡率較一般人高出 60 %。
    林崇偉說:「雖然我們有長照制度,但都屬於支援性質。有沒有一種服務,可以讓大家出去放鬆?讓照顧者得到喘息?」於是,台灣第一本針對無障礙友善旅行的雜誌就此誕生,讓長者、行動不便者與照顧者都能好好享受一趟放鬆的旅程。
    9453 友善旅人誌創刊號,由众社會企業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土保持局攜手設計出 6 條最具台灣在地特色的無障礙農村動線。顧及長者及身障者最在意的兩項細節——交通工具及浴廁設施,9453 友善旅人誌提供完善的交通接駁以及無障礙廁所資訊。
    除了紙本雜誌,9453 友善旅人誌亦有網站版,整合過去開發的旅館搜尋網頁「友善好旅館」和餐廳搜尋網頁「友善好餐廳」,提供完整的資訊檢索。
    在此網站中,若要找尋旅館,可以先參考編輯團隊親自拍攝的 720 度環景照片、浴廁照片、以及門寬、床高等數據;若要找餐廳,也能事先勘查用餐環境、店家服務等細節。這些詳細的資訊,都是為了方便使用者在事前做出完善的規劃,讓旅行過程順暢又便利。

    友善特派員親訪旅遊景點,實際貼近使用者需求

    9453 友善旅人誌的生成,仰賴一群年輕專業的編輯團隊,他們一手包辦採訪、拍攝、編輯等作業。此外,與編輯團隊一同探勘路線的還有「友善特派員」,這些特派員也就是行動不便者,他們負責實際體驗這些旅遊路線是否真正友善、無障礙,如此一來才能確實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擔任友善特派員近 5 年的楊慧玲表示,一條友善旅遊路線會先由編輯團隊實地走訪一次,再由友善特派員探查第二次,接下來還會邀請不同需求的家庭(如家有長輩或需推娃娃車等)體驗,一次次發現問題並解決,最後精煉出一個個友善的旅遊景點。
    楊慧玲分享,以探訪一間餐廳為例,友善特派員會在探勘前搜集網路上現有的資料、像是網友分享的食記、遊記等,也會利用 Google Map 街景判斷該環境的友善程度,舉凡門口有沒有階梯、餐廳是否設置無障礙廁所等問題,有時還會先致電該店家,了解一下環境狀況,接著便會實地訪查,實際體驗該環境真的符合友善的條件。
    「有次我到彰化花壇的磚窯場,通往廁所的路上地面很不平,難以行進;廁所雖為無障礙廁所,卻僅能讓輪椅進出、無法關上門。」楊慧玲無奈道出旅行時常見的問題。「不過,經過建議之後,磚窯場就立即著手改善,不到 3 個月的時間,我第二次造訪時,路面就變得很平穩了。」
    問及友善旅遊的理想樣貌,楊慧玲答:「每個人想去哪就可以去哪,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看似簡單的願望,背後是由友善特派員一次次體驗、並與店家溝通才得以逐步實踐。

    众社會企業連結各界之力,打造友善旅遊生態圈

    9453 友善旅人誌內部有強大的編輯團隊與友善特派員策劃內容;外部則有政府及企業的協助,令 9453 友善旅人誌的資訊及服務更加完善。如觀光局提供國家風景區的通用旅遊建議,並與众社會企業商討該景點無障礙設施的改善方式;裕隆汽車集團則與众社會企業共同研發無障礙福祉車「Luxgen V7」,並贊助弱勢團體進行無障礙公益小旅行、舉辦員工孝親共遊日等等,全力支持並推廣友善小旅行的發展。
    這款 Luxgen V7 為台灣第一部國產福祉車,透過可前後移動的離座椅設計,方便輪椅乘員可更便利的進出車內,更能與其他乘客並肩同坐,打破過去,乘坐輪椅者僅能獨自坐在後面、與其他同行家人產生距離的情形。
    隨著友善旅遊路線的建置,众社會企業和政府、企業、友善司機、農家主人逐漸形成一個正向的友善生態圈。林崇偉表示,有不少人願意提供無障礙相關服務,也有許多單位主動向众社會企業尋求建議,希望改善自家的無障礙設施,成為友善旅遊的一環。
    林崇偉進一步分享令他印象深刻的經驗——一名綽號「百九仔」的獸醫程建智,本身患有先天性成骨不全症(又稱玻璃娃娃),在北部工作多年後,有感於南部家鄉無障礙資源較少,便帶著妻小回鄉駕駛無障礙計程車,盼為友善旅遊盡一份心力;位於台南市關子嶺的碧雲寺隨著香客年歲漸長,廟方也決定建造無障礙廁所並提供免費的食宿,使環境更符合年長香客的需求。
    「這些服務背後都有一群很熱情的人。他們不只服務長輩及身障朋友,也為他們的社區奉獻。你說說看, 9453 是不是好玩得不得了?」林崇偉笑道。
    乘載著創刊號匯集的資源與能量, 众社會企業預計於 2018 年底,推出第二期 9453 友善旅人誌。林崇偉興奮地說:「同時我也要跟各位鄭重介紹,我們今年(2018 年)4 月認識的專業夥伴——小丑爺爺,張世明。」67 歲的張世明,是一位 30 多年的脊髓損傷者,退休前任職於桃園脊髓損傷潛能中心,擔任訓練組組長,協助脊髓損傷者生活重建與職業訓練。
    2016 年張世明的母親離世,他因未能常帶母親旅遊,心中徒留許多遺憾。兩年後,張世明認識了众社會企業團隊,得知 9453 友善旅人誌的服務,便向團隊許下願望——希望能走訪台灣 100 個景點,實踐心中旅行的夢想,並記錄回饋與建議,創造更多友善小旅行路線,讓更多人能實現旅行的心願。
    如今,張世明擔任第二期專刊的友善特派員,跟著團隊走訪各地,提供無障礙設施的使用回饋。而踩點的同時,張世明總會扮裝成小丑,變身「小丑爺爺」,折氣球與遊客及小朋友互動,立志把歡笑帶給更多人。林崇偉深受小丑爺爺的精神所感動:「小丑爺爺說:『我還有用,我還有夢,我還能做服務別人的事情。』無論行動不便者或是長者,都不只是受助者,而是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用旅行為高齡友善城市做體檢

    旅行,其實是一個社會無障礙與友善環境的最高體檢。究竟一個高齡友善的城市是什麼樣貌?林崇偉認為有 3 點。第一,是核心的價值觀,必須重建家庭的關係,且不歧視高齡者;第二,便利安全的外在環境;第三是完善的支持系統,人與人相互幫助。众社會企業自詡扮演創新概念的提出者與實踐者,運用資訊科技的技術,設計更多友善社會的服務,協助長輩與身障朋友跨出心中的大門。
    「我的兩個孩子從小就在叔叔阿姨們的輪椅上轉來轉去長大,一點也不覺得不方便的人有什麼問題。這就是我夢想的友善社會該有的樣子。」林崇偉的一席話,勾勒出友善社會的理想樣貌。未來,众社會企業期望透過資訊的普及軟硬體的改善,連結公私部門,將台灣打造為全世界最友善的旅遊國度。
    閱讀文章
  • 大學教授站上銀髮服務第一線,打造讓人「好好活到老」的銀髮樂園

    大學教授站上銀髮服務第一線,打造讓人「好好活到老」的銀髮樂園


    文:社企流
    然而,現實卻是多數人步入老年生活後,不情不願地走入養護中心度過乏味的餘生,「辛苦了大半輩子,最終只剩一張床、一個櫃子。」方才興奮地闡述老後生活藍圖的紀金山,此時露出無奈的笑容,「如果老後的生活就是住在這樣的機構,那我們現在這麼努力做什麼呢?」
    殘酷現實帶給紀金山的衝擊始於 2004 年,當時他帶著學生參與健保局的研究計畫,調查養護中心使用醫療資源的狀況,他們親自訪談了台北市 186 家養護機構,產出一份詳實的研究報告。
    數次的訪談經驗讓紀金山明白,這些連機構負責人都不想入住的養護中心,無法帶來理想的老年生活。自此,紀金山心中便埋下改造台灣長照體系、實踐理想老年生活的種子。「有沒有可能,由我來提供更好的服務、打造一個更好的地方,讓長者自願跟孩子說『時間到了,我要去住在那裡』。」

    好好園館計畫,實踐「好好活到老」的願景

    紀金山口中「更好的地方」,如今正在台中沙鹿地區興建中,預計將於 2019 年落成一處佔地 3 千坪的園區,裡面有一棟能容納 50 位長者可終生居住的住宅、能夠滿足食衣住行育樂各面向的生活聚落,以及提供照護服務的照顧咖啡館;同時,無數個工作機會也將隨之誕生。
    抱著讓大家皆能「好好活到最後」的願景,紀金山將此計畫命名為「好好園館」、住宅稱之為「好好住宅」、而生活區域稱作「好好聚落」。
    如今,雖還看不到好好住宅落成之貌,好好聚落的名氣早已急速竄升,成為觀光客爭相造訪的熱門打卡景點,這一切源自紀金山的設計及巧思。
    隨著紀金山踏入好好聚落,放眼望去是一個個七彩的貨櫃屋,路旁有五顏六色的椅子、還有數個用廢輪胎、廢鐵器改造的裝置藝術。只見紀金山如孩子般把玩廢油桶製的擺飾、接著又笑咪咪的指向牆上的玫瑰花壁飾賣關子:「猜猜這是什麼?」
    原來,廢棄的旗座經紀金山巧手改造,漆上亮麗的顏色搭配一首徐志摩的詩掛在牆上,便成了園內最受歡迎的拍照點。
    紀金山臉上漾著得意的微笑表示,園區內目光所及的東西,像是貨櫃、桌椅、裝置藝術等,都是用老物改造而成的,「我們在這裡就是要體現『老』的美好,翻轉大眾對於『老』的刻板印象。」
    紀金山別具巧思地將「老物創新」的思維導入好好聚落的硬體設備上,成功地在好好園館開幕前吸引上萬民眾聚集到這個場域。當眾人進入這座紀金山悉心打造的樂園,他所建構的老年生活藍圖便自然地烙印在造訪者心中。

    建構理想老年生活,從站上銀髮服務第一線開始

    如今好好聚落只在假日開放,平時則關閉園區進行好好住宅的建造工程。紀金山笑著說:「夢想用說的很快,建造起來卻很費時。」
    為了實現打造理想老年生活的夢想,紀金山先是在 2010 年成立「福氣社區關懷協會」(以下簡稱福氣協會),走入社區深耕長照議題;接著在 2014 年,他卸下福氣協會理事長一職,轉而成立社會企業「有本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有本公司),聚焦高齡照護服務,好好園館計畫也在此時誕生。紀金山相信,唯有組織自主營運,而非仰賴政府補助,才能使他的夢想永續發展。
    將近十年的光陰過去,福氣協會從最初的 2 位兼職夥伴,到現在已有 4 個中心、超過 80 位正職人力。而有本公司旗下除了正在進行的好好園館計畫,還另外發展了一站式的社區照顧咖啡館「有本生活坊」,提供居家護理、家事清潔、長照資源諮詢與轉介等服務。
    有本生活坊自 2017 年成立至今已損益兩平,並於台中開設 3 間分店;甚至在 2018 年拓展了第一間加盟店,分店位置首度南移到屏東市。
    跨足學界及業界,這位大學教授在學術研究中洞悉照護問題,一路帶著學生站上服務第一線、走入社會解決問題。紀金山不僅擁有商業經營頭腦,更不忘身上的教育使命,為有心投入社會工作的學生們,打開進入長照產業的大門。
    紀金山表示,如今無論是在福氣協會還是有本公司,皆有他的學生擔任工作要角,打破以往年輕人不願投入長照產業的困境。師生齊心共創長照產業新氣象、建構理想的老年生活。

    創業挫折當修行,專注使命是關鍵

    紀金山開創的事業體發展得順利又快速,身邊的人對他說:「紀老師,你太成功了,好像做什麼事都很容易?」紀金山答道:「我們之所以會覺得一件事很困難,是因為它很複雜,我的做法是把每件事變簡單,也就是把事情流程化,排好順序、花一點時間一步一步走,最後就完成了。」
    在紀金山排好的流程裡,也經歷過幾次意料之外的事,最令他印象深刻的那次意外,造成有本公司將近 300 萬元的損失。紀金山悠悠地說:「那時公司還未成立,因為股東們的信任,在正式成立公司前先用大家的持份買地,接著我們便成立公司,把土地轉為股權。當時我特別交代承辦的代書,要注意稅務的問題,他跟我說沒問題,一年後我們卻接到通知,要繳將近 300 萬的奢侈稅。」
    面對夥伴的業務過失與公司損失,篤信佛教的紀金山將此次挫敗稱為「修行」,「我終究知道一件事,人不是神,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的問題,在創業的過程中,一定有很多的變化是你無從掌握的,所以只能專注做好眼前的事。」
    挫敗讓紀金山更專注於打造好好園館的使命,還因此獲得兩位新的股東支持,一個是代書,他自願負擔 2/3 的公司損失、並額外投注資金;另一個則是有本公司的法律顧問。
    法律顧問表示,擔任律師多年,他認為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會遭遇重大的失敗,想知道一個人是否可靠,就要看那人在失敗時怎麼處理。紀金山說:「我們法律顧問看福氣協會都沒有經歷過什麼重大失敗,所以一直不敢投資有本,直到出現那次損失事件,他看見我們的處理過程,便決定要參與投資。」

    盼好好園館模式遍地開花,讓人人擁有理想的老年生活

    肩負投資人與社會大眾對於好好園館的期待,紀金山依靠念經與打坐排解創業的壓力和寂寞,並提醒自己要時時回歸本心。回歸本心即是「有本」,紀金山選自《無量壽經》,將其作為公司名稱。
    回歸本心,紀金山深信,要打造理想的老年生活,蓋房子其實不難,內部的服務系統是否符合高齡者的需求才是關鍵。於是,在紀金山的規劃中,好好住宅為地下一層樓、地上 6 層樓的公寓,秉著青銀共好的理念歡迎各世代入住;公寓地下室將作為公共活動空間讓居民交流互動、一樓則作為有本生活坊的旗艦店,讓高齡者走下樓就有照護資源可以諮詢及運用。而好好聚落中一個個貨櫃就成了餐廳以及學習中心,預計開設金工、木工等課程,落實活到老、學到老的目標。
    紀金山強調,當園內的服務項目變多了,工作機會也就隨之提升,此時便可透過職務再設計,將工作分配給長者執行。讓長者透過學習或工作持續勞動,並藉由工作取得薪資,紀金山認為這才是生活之道,「一天工作 3 至 4 個小時,其他時間就拿薪水去旅遊或上課,而不是關在房子裡一整天、缺乏自由與自主,這樣不煩才奇怪!」
    從福氣協會到有本股份有限公司,紀金山一路致力建置高齡服務系統,待好好園館興建完畢後,他心中的理想老年生活藍圖便更臻完善。
    而好好園館的落成僅是第一步,紀金山將目標放得更遠,「我們(有本公司)應該不會再蓋第二個好好園館,而是成為顧問公司,成為 know-how(技術知識)的提供者。」紀金山表示:「我認為台灣至少要有 500 棟這樣的附服務社會住宅,而這 500 棟不能只由我們來蓋。」
    紀金山進一步談到 ,打造高齡友善城市,有兩個重點,一是「用通用設計思維打造居住環境」、二是「讓長者取得經濟資源」。他說明,通用設計簡單來說就是,無論任何年齡、任何性別、任何身體狀況通通都適用的設計,如好好園館的友善環境設置;而取得經濟資源,指的是讓長者能夠透過工作勞動獲取薪資,達到經濟自主,如紀金山計劃於園區內中提供長者園藝、櫃檯等工作機會。紀金山預計在好好園館中實踐這兩項重點,讓老年生活住得舒適、活得精彩而自由。
    紀金山期待好好園館的創新模式能被更多人複製,在台灣遍地開花,使一個地區甚至一整座城市都是高齡者的宜居之所,讓變老不再是件可怕的事,而是每個人生命尾聲的精彩。
    「社企流網站集資計畫」需要你的支持,為社會創造更多可能! →馬上支持

    個人如何回應趨勢,成為掌握國際脈動的職場人才?組織如何注入永續思維,打造兼顧獲利與社會影響力的經營法則?即刻閱讀《全民的 ESG 入門課——跟大師學企業倫理,掌握永續趨勢》專題,從不同產業領導者及企業代表身上,一探各行各業的成功之道。
    閱讀文章
  • 老不一定「朽」:「104 高年級平台」讓長者從其所愛,把閱歷傳給下一代

    老不一定「朽」:「104 高年級平台」讓長者從其所愛,把閱歷傳給下一代

    文:社企流
    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如今每 7 人就有一人是老人;與此同時,少子化現象也正日益加劇,產生巨大的勞動力缺口(註一)。
    104 人力銀行的李明倫協理近期致力於高齡人力再造可能,他指出,少子化造成的勞動力缺口,目前乍看影響不大,卻會在不遠的未來成為資方的痛,中小企業更是首當其衝。「這時我們要去哪裡找多的人力?答案是往上、往高年齡層去找。」
    然而,台灣的高齡人力多半早早退休,相較經濟體質類似的日本、南韓及其他先進國家,台人離開職場的時間更早。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人平均退休年齡約 58.6 歲。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調查指出,日人平均退休年齡 65 歲,東京當局 2018 年甚至計劃要將法定退休年齡上修至 70 歲;環球時報則指出,南韓人平均退休年齡高達 71 歲。
    相較日韓,李明倫推測,除了國人「早退」風氣興盛,企業愛用年輕人力也是可能原因,如此一來導致台灣的高齡就業較不普遍。「光讀數字,就能看見很多問題。」他表示,第一次看到這些數據使他不敢相信,台灣人的退休年齡竟早日韓 10 年以上。「台灣人平均壽命大概 80 歲,58 歲就退休,表示中間還有 20 多年時間,這些人大多處於閒置狀態。」

    讓人力回流的起點:長者能從其所愛

    104 人力銀行是國內最大人力資源網站,在第一線嗅到勞動力結構改變的警訊,公司董事長楊基寬很早就看見重塑高齡勞動力的必要性,將「發揮健康長者價值」訂為企業核心指標。2016 年,擁有 18 年資歷的李明倫受委重任,計劃將高齡人力重新導回勞動市場。
    公司預期,讓長者「從其所愛」,是使他們再度「動起來」的第一步。於是,李明倫隨機訪談了超過 70 人,進一步了解長者退休後重回職場的可能性。但他發現,大部分的人退休後,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想做什麼,甚至感到痛苦、無聊,生活缺乏重心。李明倫也發現,人們對退休人士的期望就是「好好待在家裡休息」,導致無人刺激長者去思考生活規劃。
    除了讓長者重燃工作熱情,團隊也希望從企業端下手,找到各公司對高齡人力的需求再替雙方媒合。但與幾家公司洽談後,李明倫發現企業的配合意願低落,大公司依然習慣用全職人力的條件,檢視銀髮人士的能力,認為銀髮族「反應太慢、叫不動」,即使清楚未來勞動力短缺,卻對於聘用長者躊躇不前。
    「台灣目前仍然缺乏大規模的服務幫長者重返職場,使用高齡勞動力因此沒有前例可參。」李明倫說:「沒有成功案例,讓企業不敢進用長者,一直處於觀望階段,我們要遊說他們聘用高齡人力,速度就變得很慢。」

    聘用銀髮族不是出於憐憫,而是求教

    李明倫指出,在受訪長者中,有許多人、尤其是做過白領工作的長者,具備著年輕世代難以取代的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他們的時間彈性。長者相對擁有很多零碎的時間,能兼職或接掌工時彈性的工作,以「非典型人力」形式適時填補勞力缺口。另一個優勢,是許多退休人士的能力、條件優質。「如果做過相關工作,通常在特定業內經驗老到,也因為年紀大、見識多,待人處事的態度、涵養和溝通能力都很好。」
    李明倫說,社會對長者的態度,通常是同情他、憐憫他,但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社會大眾重新啟用高齡勞力,其實是向長者求教。「很多長者都非常專業,我們不能抱持著『他很老,所以幫助他』的心態。」

    投石問路:一場讓高齡人力回流的實驗

    發現銀髮族身懷巨大價值後,團隊便開始自問:如果高齡人力素質良好,難道除了依附在企業底下,沒有其他回流市場的方法嗎?如果確認市場中存在需求,是否便能讓銀髮族回去工作?
    為了讓市場需求的輪廓更清晰,李明倫等人啟動了一項實驗性質的計畫。他們決定透過建置線上平台,讓銀髮族自由張貼案件,看看大眾的迴響情況。團隊從主觀角度思考,也考量了高齡人士的優勢,推測銀髮族比較適合「教學性質」的工作,如顧問、開課教學或導覽。經過評估,團隊發現「導覽」不需過多前置作業,且可依照開課者的興趣喜好決定主題,於是決定以此試試水溫,推出第一波導覽課程。
    由於眾多銀髮族仍對生活缺乏規劃,難能期待平台甫上線就有穩定案源,團隊先拜會了數個導覽和文化機構,請他們推薦願意嘗試、具導覽能力的長者。2017 年 11 月中旬,「104 高年級」平台(以下簡稱高年級平台)正式上線,徵來的導覽老師共十多人,專長偏重建築、歷史和文化。「我們希望透過這批人,先驗證平台的成效,促使更多和他們相同的退休人士出來做一樣的事情。」
    高年級平台以平均退休年齡為參考基準,規定須年滿 55 歲或已退休才可開課。這些課程的主題、金額、時間和地點,全都由老師自訂,收費從一百到一千元不等,日期大多選在週間。高年級平台的管理員只負責審核老師身分,以及代收代付上課費用,或是針對文案給予潤飾建言,並協助投放網站及臉書廣告,但對課程的主要內容全不干預。
    「我們和一般導覽機構的不同之處,是從長者的角度出發去決定課程,而不是配合聽眾。所以老師想把課開在什麼時段、開在哪裡,我們都沒有意見。」

    「老字號」導覽員魅力無限,在地文史課程堂堂爆滿

    不過,團隊起初也曾擔心,把課開在平日或導覽地點不夠熱門、長者講話不夠有趣,會讓課程乏人問津。但課程上線後,證明一切擔憂都是多餘。李明倫分享,有時學員來不及匯款就被捷足先登,這種如同演唱會搶票的狀況,在平台上層出不窮,上課回流率也時常過半。「之前為了避免學員要求退費,花了很多時間處理退費規則,結果根本是擔心過頭。學員聽完都還想再聽,要老師趕快開下一堂。」
    除了擔心學員反應,團隊也曾怕老師年紀較大,無法負荷較長的上課時間。「一般老師導覽都只有 2 至 3 小時,有位老師卻一開始就告訴我,她要帶一整天,讓學員認識每個景點和當地美食。」李明倫貼心地建議縮短時間,但這位老師如一尾活龍,比年輕人精力更旺盛,導覽課常常超時,一走就是 5 公里。這件事也讓李明倫意識到,年輕族群對高齡世代往往存在偏見,長者其實不一定如大眾想像的羸弱。
    這些老師裡,不乏具備醫學建築和歷史背景的專業人才,更有人在導覽當地住了 20 至 40 年。他們常常一面導覽、一面帶入自己的知識和回憶,每位都是帶著歲月痕跡的「老字號」,有著難以取代的個人風格。「他們退休後自願來開課,沒有人逼,一定是因為非常熱愛、把專業當志業,長年鑽研。這些長者都是真材實料、有備而來,你考不倒他。」
    目前上線的導覽老師已達 50 多人,開課超過 120 堂,到課學員人次破千。由於老師人數眾多,地點也以雙北為主,開課主題偶有重疊。但李明倫表示,每個老師都能說出不同故事,「即便是同一棟建築,比如『青田七六』,我自己就聽過 4 次導覽,每次的內容幾乎沒重複!」

    課堂背後的使命:讓文化情感、拿手菜代代相傳

    不只替銀髮人力找到出口,高年級平台也盼能打造世代間的交流與共融。長者們在一地長居、走跳多年,往往對當地有著深厚羈絆,「導覽不只是認識歷史,它還具有世代傳承的意義。」學員年齡廣泛,不乏 20 到 40 多歲的世代,透過長者,帶領學員踏進台灣各個角落,「讓越來越多人想造訪當地,進而對這片土地產生感情。」
    李明倫說,自己本身沒有文化和歷史背景,看到某些課程時也會想:「這地方我經過千百遍了,有什麼好導覽的?」然而,當他親自參與後,便澈底改觀。「跟著老師走一遍才發現,我根本不了解這個地方!你就算每天看見一棟建築,對它也沒有感情,因為你不知道它的過去。」
    除了第一波主打的導覽課,高年級平台也在 2018 年 2 月推出第二波主打的烹飪課,讓缺乏就業經驗,但燒得一手好菜的家政婦、家政夫,把拿手菜教給學員。「烹飪課背後的意義也是傳承。很多人逢年過節回老家,會吃到奶奶、外婆的拿手菜,讚嘆好會煮、很好吃。但當長者行動不便、甚至過世後,這道菜就消失了,因為沒有人學起來,美味只能懷念。」
    第二波烹飪課目前仍在推動階段,第三波顧問課則於 2018 年 8 月剛上架,由平台找來工作經驗豐富的退休主管,與企業或個人短期合作,傳承寶貴的工作經驗。熟齡顧問不僅能任企業智囊、協助培訓新人,更是年輕世代最適格的「職涯導師」。

    感染每個世代,扮演高齡人力回流的潤滑劑

    往下傳承閱歷之餘,到平台上開課的長者們熱情洋溢,也產生「平行感染力」,刺激了同齡的銀髮人士。「有位來參加導覽課的前輩,是個退役將軍。他上完課後覺得很有趣,告訴我說,自己過去一直在研究孫子兵法,很想和大眾分享。但他退休後,反而就把這件事給忘了。」李明倫說:「也許沒有參加導覽課,他永遠不會記起這個夢想。」
    從 2017年 11 月至今,平台累計的付費到課人次超過 5 千人,每個月平均開設 70 堂課。平台計劃,待導覽、烹飪和顧問課等媒合體系更成熟後,會將服務擴及中南東部等地,讓各區銀髮族都成為「自僱者」,重新動起來、創造社會價值。
    李明倫說,比起有效營利,平台的使命更像是「樹立典範、累積案例」,為台灣再造高齡人力的路途披荊斬棘,如同高齡人力回流的潤滑劑。「我們想讓更多人知道,這樣做是可行的。坊間媒體很愛報導成功案例,但要有人來催生案例。」等成功案例達一定數量,企業便會拋開觀望態度,願意回聘長者,長者也願意出來工作。
    李明倫也指出,「老化」在台灣仍是沉重話題,台灣社會還有許多觀念必須改變,才能進一步活化高齡人力。「一般人看到老人重回職場,會認為你爸媽退休了,還去外面賺錢,是不是你不孝、沒把他們照顧好?其實不是的。應該多關心自己的父母親,問問他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如果他需要支持,你就應該鼓勵他。」
    讓長者重回職場傳承閱歷,進而感染每個世代,扭轉台灣對銀髮族的想像,是高年級平台的願景。因為當「老化」不再沉重,台灣才有更多本錢活化高齡人力。
    註一:根據歷年勞動力之年齡統計,15 到 24 歲的年輕勞動力,2003 年時共 114 萬 4 千人;2017 年時僅 94 萬  4 千 人,一共減少 20 萬人。
    閱讀文章
  • 「真正變老,從不再學習開始」 搖滾爺奶用繪本陪長者學習變老,讓長者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

    「真正變老,從不再學習開始」 搖滾爺奶用繪本陪長者學習變老,讓長者迎向美好的人生下半場

    文:社企流
    搖滾爺奶的創辦人林宗憲(巧克力)在每週三的繪本讀書會上,時而沒大沒小的逗著長輩笑,時而用一個個深沈的叩問,引導長者從走入自己的內心世界開始,進一步走上舞台、與台下的聽眾分享繪本以及自己的故事。當長者撕掉被社會賦予的負面標籤、放下年齡包袱,透過繪本故事投射出自己的生命經驗,找回心態上的年輕,也開啟社會對美好老年的想像。

    從兒童故事屋到搖滾爺奶,用繪本喚起人們的感知能力

    2018 年 34 歲的巧克力,一面在政大就讀教育博士,一面經營搖滾爺奶。他從大學時便嘗試用自己最熱愛的繪本故事,回應台灣僵化的教育現場。而巧克力第一次創業,是在就讀戲劇系大三的那一年,與對教育有同樣理念的股東合作,創辦兒童故事屋,培訓專業、唱跳俱佳的哥哥姊姊,為孩子說故事。
    「我在念了教育學程才發現,原來我一直活在一個沒辦法跳脫框架的社會中。但是教育應該是提供更多自由、思考的所在。」於是巧克力把表演藝術及教育融合,在故事屋的舞台上,為孩子打造學習樂園,幾乎每場演出門票都銷售一空,也廣受企業家庭日等商業邀演。從 2005 年到 2015 年,巧克力經營了故事屋 10 年,卻也逐漸體認到這份事業,雖然為兒童及家長帶來許多歡樂,卻逐漸遠離自己真正想從事的教育。
    「我想帶領大家去支持、賞析繪本,但是家長對繪本的娛樂性要求較高,普遍還是沒有了解到故事是有價值的。」過去故事屋運用了大量的表演、聲光效果堆疊在故事上,迎合了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期待,卻逐漸遠離故事純粹的本質。
    於是巧克力於 2015 年結束兒童故事屋,離開了兒童產業。在一次機緣下,受到揚聲基金會的邀請,為銀髮族開設繪本說書課程,訓練爺爺奶奶說書技巧。從此巧克力投入的教育領域也從稚齡族群,轉變為熟齡族群,並於 2017 年正式創辦搖滾爺奶。
    「我發現年長的人其實更需要被再教育,兒童反而是我們的老師。兒童才是活在當下、完整的個體,他們就像海綿或白紙,你不需要教他什麼,他什麼都能感受到。大人反而因為被社會化,很多感知都被蓋起來,不再純粹。我們的思緒與感受都是複雜的,甚至是被污染的。」巧克力表示,「說故事是我最熱愛的事情,我很想用故事喚起每一個人的感知能力。」

    「教育沒有教我們怎麼變老」老人壽命延長,幸福感卻離得更遠

    「我當初會開始做搖滾爺奶,是因為看到這份數據:台灣自殺人口近 1/4 是 65 歲以上的高齡者,主因是憂鬱症。」巧克力認為,應該回到社會及文化的脈絡,理解老人為什麼不開心。
    他分析,台灣這批戰後嬰兒潮的世代,所受到的教育不僅沒有教會他們怎麼變老,也沒有教他們怎麼把自己的心靈照顧好。「他們學到的是把所有的愛都付出給別人,不知道該怎麼愛自己。在這樣的關係上,不只他們很可憐,甚至會因為孤單、憂鬱,以及很多沒有打開的心結,而對整個家庭情緒勒索。」
    「教育教我們面對長者的方式,就是要尊敬。但是高齡族群在『你說什麼都好』、『你開心就好』這種『尊敬』的狀態下,其實也就剝奪了他們學習的機會。」
    巧克力表示,在時代變化、老人餘命增長的同時,多數長者的心態卻停滯不前,執著地守著養兒防老、長幼有序等不合時宜的觀念,也因此跟不上社會價值觀的快速變化,而被社會孤立。他半開玩笑的說:「以前的老人只能活到 60 歲,晚輩看長輩活不久就什麼都依順;但現在老人的平均餘命是 80 歲,比以前多了 20 年的時間。而且老人只會越活越久,不能再坐等全國人民服侍。」
    巧克力進一步指出,除了老人必須保持老有所用、退而不休,以及心態上的年輕之外,整個社會對老人的成見與誤解,也必須被翻轉。「我在外面演講時都會問聽眾:『誰會用到長照?』所有人都回答:『老人』。其實這就是人們對老人的歧視和誤解,長照是提供給失智和失能等需要長期照顧的人,並非變老就一定會失智或失能。其實,台灣有 8 成的老人是健康與亞健康的。」

    用繪本故事為老人轉骨,邁向正向老年生活

    社會中多數長者在邁向老化與死亡的過程中,都仍像個孩子一樣懵懵懂懂、跌跌撞撞,這也是為什麼巧克力希望透過創辦搖滾爺奶,用繪本故事陪伴長者一起學習如何變老。「首先,繪本的圖片很多,字很少,長者讀起來沒有負擔。再者,故事就像是一種儀式,儀式會幫助人成長。老人家不是變老,而是繼續長大,所以他們需要故事與儀式,讓他們轉骨,朝著正向的老年生活邁進。」
    搖滾爺奶每個月開設一梯次(3 堂課)的繪本讀書會,而讀書會的目的並不在於培養爺爺奶奶的說故事技巧,而是幫助長者學習如何愛自己以及維持心態的健康。短短的 3 堂課當中,巧克力希望在繪本共讀、遊戲與問題討論中,與長者探討成長、創意與死亡。
    「在成長這堂課,爺爺奶奶要選擇自己的人生價值,並且釐清這個價值是為所愛的人選,還是為自己而選;此外也要思考,現在應該要滋養什麼樣的價值,來過理想的老年生活。在創意這堂課,很多老人會覺得自己沒用,但生活中有很多的困境需要用創意來回應,如果沒有創意,遇到困境時就會很厭世。在死亡這堂課,我要他們面對自己的陰影,於是他們開始正視與親人的離別或是面對關係的斷裂;最後我讓長者們學習,如何用祝福取代失落的心情,好好面對死亡。」
    巧克力感性地分享,在共讀課中,大家想哭就哭,想分享就分享,重點是在過程中覺察自己的心理狀態,並且學習不去評價他人。而巧克力也在學員的分享中,了解到這個社會對勇於追求理想生活的長者,仍有許多不友善之處,例如:70 歲以上的長者不能單獨報名旅行團,必須由親朋好友陪同;80 歲以上的長者則是一定要有直系血親陪伴。
    面對生命的困境,巧克力鼓勵長者更主動地尋找解方,例如有一位奶奶曾分享,她在生病時想要攔計程車去醫院,卻常常遭到拒載,令她不知該如何是好。巧克力便建議奶奶使用 Uber 「主動」叫車,跳脫「被動」等待救援的思維。
    「有時候老人家會憂鬱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希望國家可以在旅遊、居家照護等地方,修訂更多法案。」巧克力表示,希望未來政府能夠更貼近長者的立場,設計出符合長者身心需求的法案。

    為 0 到 99 歲的觀眾說書,搖滾爺奶開啟社會對美好老年的想像

    目前,搖滾爺奶讀書會在長輩口耳相傳之下,每次招生都場場滿班,而每一梯次的課程結束後,都有大約 10 位學員會加入「搖滾爺奶說書戰隊」,進一步透過巧克力紮實的培訓成為說書者,到咖啡廳、學校及養老院等公共場合,為 0 到 99 歲的觀眾說書。
    巧克力表示,他不希望爺爺奶奶僅是說故事的工匠,他期許長者能夠勇於突破自我,帶著繪本故事的力量,不僅能走進幼兒園、為孩子帶來歡笑;更能走進咖啡廳、站上舞台成為年輕人的典範,讓社會大眾瞭解到:老是一件美好的事。
    對巧克力而言,說書戰隊培訓課程的重點,並非是訓練爺奶成為說故事高手、而是培養爺奶正向思考的能力。在課程中,他會引導爺奶學習如何察覺自身的情緒與感受、學會不評斷他人、進而學習不受外界的任何評價所影響。巧克力深信,唯有照顧好自己的心靈,才會離幸福感越來越近。
    而對爺奶說書戰隊來說,每一次公開說書、站上台面對觀眾,就是一次次強健心靈的練習。
    「走進咖啡廳面對群眾的爺奶,不一定能開心,但是他們一定變得更成熟,因為他們的世界被打開,就像孩子開始變懂事。」巧克力表示。
    根據巧克力觀察,站上台面對群眾的爺奶,可能會受到台下觀眾的冷落、奚落或者是敬佩、讚美;台上台下有時難有交集、有時則激盪出精彩的對話。而這些經驗,都將使爺奶有機會拓展對於自己、他人想法的包容性與可能性,也可能改變爺奶過去習慣的框架與價值觀。
    鼓勵爺爺奶奶上台說書,除了能培養長輩健康的心靈,更能創造正面的青銀交流,例如:有一位 64 歲的爺爺曾與台下的大學生分享,自己到現在還是會扛著單車上飛機,到荷蘭等不同國家遊歷,讓台下的大學生覺得很「潮」;甚至有爺爺好奇的與台下大學生交流刺青的經驗,因為爺爺也想在腳踝上刺青。這些交流經驗,都使長者與年輕人體會到,只要保持心態上的年輕,夢想永遠不會因年齡而有所限制。
    巧克力希望未來除了在咖啡館、企業邀演等不同的公開場域外,搖滾爺奶能有自己的空間,邀請更多社會大眾來聽故事,讓大眾看到,長者其實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並且能夠自立自強、健康的走完人生下半場。
    閱讀文章
  • 咖啡廳裡的「高年級實習生」:童庭基金會培訓銀髮族成專業咖啡師,推動老有所用的退休人生

    咖啡廳裡的「高年級實習生」:童庭基金會培訓銀髮族成專業咖啡師,推動老有所用的退休人生

    文:社企流
    在台中市童庭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童庭基金會)的辦公室旁,開設了一間咖啡廳「種子手作坊」,店裡的員工半數以上為超過 60 歲的「高年級實習生」。
    眼見這群銀髮志工動作熟練地磨豆、煮水、放置濾紙,輕巧地將手沖壺中的水注入濾杯,咖啡的香氣瞬間盈滿整個空間,一杯好喝的手沖咖啡就此完成。
    當咖啡被端上桌的同時,童庭基金會的執行長葉裕明步入咖啡廳,與長輩們親切打招呼後入座,說起基金會推動「老有所用」理念的初衷。

    童庭基金會提倡老有所用,突破退休憂鬱困境

    2015 年童庭基金會自彰化縣遷至台中市,遷址一事成了基金會轉型的契機。「過去我們在做的,是捐助型的基金會,針對長輩和小朋友,只要有經濟困難就捐錢給他們,但是靠捐錢可以幫助的人很少,一年捐助幾十萬,能夠服務的個案頂多十幾個,經濟太困難的也幫不上忙。」
    因此童庭基金會搬遷至台中市烏日區後,立志從捐助型轉型為社區型基金會,比起捐助金錢,更注重為當地居民服務,以擴大基金會的影響力。
    為了確立主要的服務目標,童庭基金會率先進行初步的田野調查,發現烏日區的老年人口密度極高,在基金會所屬的里、騎摩托車短短 10 分鐘就可繞完一圈的區域之內,竟有超過 5 千名 65 歲以上的銀髮人口。
    於是關注這群高齡人口的需求,成了葉裕明的新任務。而由於家中長輩發生的變故,使葉裕明更確立了可為長輩提供的服務面向。
    「我爺爺過世後,我爸跟我說醫院診斷他得憂鬱症,我就很驚訝問他:『你怎麼會得憂鬱症?』」
    事實上,葉爸爸的「退休憂鬱」並非特例。葉裕明分析,戰後嬰兒潮出生的這群長輩,一生為他人犧牲奉獻——年輕時為孩子打拚經濟;當父母年老後擔任他們的照顧者。然而當小孩長大、父母離世,人生終於得閒之時,卻發現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不知道下一步該往何處去。
    「當社會對年長者沒有任何期待時,他就找不到自己人生的價值了。」葉裕明感慨地說。因此童庭基金會的角色為「退休生活的陪伴者」,盼望協助退休的長輩,再次發掘自身的價值,具體實踐老有所用的願景。

    建構在地銀髮生活平台,助長者從學習到行動,重尋生命價值

    協助長輩過上退而不休的充實生活,是童庭基金會致力達到的目標之一。童庭基金會計劃於烏日區建構一個在地化的銀髮生活平台,透過活化學習、志願服務、銀髮就業、社區照顧 4 大面向,鼓勵長輩從學習到行動,逐步突破過往的舒適圈,打造充滿活力的退休人生。
    引領銀髮長輩突破舒適圈的第一步,為舉辦各式各樣的長青課程,帶給長者新知識。葉裕明說明,社區組織辦給長輩的活動,大多偏重讓參加者開心、唱唱跳跳後帶著愉悅心情回家;而童庭基金會辦理的課程,更注重目的性與意義,例如烘焙課、精油課、手工皂課,甚至是理財講座,使長輩可真正習得知識,進而產生嘗試新行動的想望。
    下一步,童庭基金會延攬上課長輩加入志願服務的行列,實地參與基金會的運作,包括探視獨居長輩、舉辦長青課程、邀請長者共食及舉辦節慶活動等等。銀髮志工更能透過志工訓練,習得活動帶領、人際溝通、失智認識等內容,既提升專業能力,也提升自信心。
    基金會遷址短短 3 年間,已募得將近 70 名志工,組成一批熱情又具行動力的銀髮志工大軍,也建立了一批長青課程的忠實粉絲。
    然而葉裕明發現,長期參與烘焙課的長輩,漸漸失去上課的動力。「很多長輩來做了餅乾回去,讓孫子很開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但是他們家裡沒有設備,每次來上完課就沒辦法繼續做,很多人就反應說上課沒有用,因為不可能天天做。」
    因此葉裕明靈機一動,何不開一間店讓長輩營運呢?童庭基金會實踐老有所用理念的第三步,即為開創銀髮就業機會,透過開設「種子手作坊」咖啡廳,將長者分為烘焙組與咖啡組,由銀髮人力生產咖啡廳營業所需的餅乾、糕點,甚至是在現場為客人沖一杯咖啡。如此一來,長輩在課堂上所習得的專長,便有了發揮的舞台,創造出銀髮新價值。

    種子手作坊實踐銀髮人力再造,咖啡、烘焙皆由長者一手包辦

    開設一間由銀髮人力營運的咖啡廳,事前需做足準備。軟體上,童庭基金會針對志工規劃了將近半年的密集訓練,使其生產的產品可達到販售標準;硬體上,葉裕明特別注重吧檯空間,讓咖啡廳不只是咖啡廳,更是來店客人可與長者交流的場域。
    倚在吧檯上,聽著散發溫暖氛圍的銀髮志工麗華姐,講起手沖咖啡的程序頭頭是道,記誦咖啡知識的能力堪比外頭的專業咖啡師。「從認識豆種,到沖泡一杯好喝的咖啡,要怎麼控制水溫、水量和水位高低,老師都有讓我們了解,並實際讓我們沖。操作時若忘記步驟,志工也會互相提醒,我們每天沖、每天沖,每天都會練習!」
    另一位綽號「師丈」的銀髮志工林子良,今年 68 歲,剛退休 3 年,他慈眉善目的臉龐堆滿笑意地說:「我來這邊上班之後,生活就有重心了!現在精神上有個寄託,日子過得就很愉快、很充實。」
    問及長輩們熱愛學習手沖咖啡的原因,幾位銀髮志工異口同聲地說:「因為好喝!」過去這群長輩生活中習慣喝的飲品,多半是即溶式咖啡或者茶飲,學會手沖咖啡後,不僅味覺上有了新變化,生活更有了新目標。
    目前種子手作坊共有 10 位烘焙組志工、16 位咖啡組志工,當中過半為 60 歲以上的銀髮人力。
    種子手作坊營運將近一年以來,葉裕明發現,銀髮人力再造的重點應擺在「職務再設計」,將工作中適合長輩的部分拆解,而非憑空創造一個新的工作。「因為如果太針對銀髮族去設計一個新的工作,就會失去這份工作本身存在的價值,在社會上沒有競爭力;但是工作拆解下來,我認為才是創造價值。」
    以種子手作坊的咖啡組為例,透過 6 小時一班、一天兩班的輪班制度,使長者能在體力許可的情況下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他們是咖啡師,而咖啡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把咖啡沖好。只是年輕人一天可以沖 50、100 杯,對長者來說,工作量就要下修。」
    透過職務再設計,童庭基金會使銀髮志工得以勝任咖啡廳的日常工作,在咖啡香與麵包香中,重新尋回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銀髮人力大調查,挖掘長輩的多元價值

    種子手作坊做為童庭基金會推廣之老有所用精神的示範點,給予長者揮灑才能的舞台。然而並非每一位長者皆喜愛沖咖啡或做麵包,因此童庭基金會的下一個階段性目標,即為進行銀髮人力大調查,透過問卷採訪,系統化地了解在地長輩的專長、興趣以及能力限制,以便未來開發更多長輩可著力的專案。
    同時,童庭基金會也希望藉本次調查,對平時不習慣參與社區活動的長輩有更深的認識,了解其不願社交的原因,並為其尋找社交動機,以擴大長輩社會參與的程度。
    葉裕明表示,希望此次調查可以至少達成一千份的有效問卷,並依問卷結果做出相應策略。第一階段從長輩興趣著手,開設符合他們興趣的新課程;第二階段則是邀請有專長的長輩於長青課程、甚至是進入技職體系擔任老師或分享者。
    童庭基金會的最終目標,是在完成調查後,針對長者的需求及喜好,替他們媒合適合的工作。若再搭配「職務再設計」的概念,便可依長輩的專長,創造更多元的工作機會,使人才適得其所。
    以「照顧服務員」的工作為例,一般照顧服務員需包辦專業照護、煮飯購物等全方位的服務,若重新設計這份工作,將其拆解為「身體照護」與「日常庶務」兩大塊,由專業的照服員負責前者,而擅長做菜的退休媽媽負責後者,一方面可給予長輩貢獻一己之長的舞台,另一方面還能降低照顧服務員的工作負擔,達到雙贏。
    藉由銀髮人力大調查,童庭基金會盼望掌握銀髮人力可提供的服務項目,並給予適得其所的服務舞台,使銀髮人力能更有效率地應用於社區中。當高齡人力回流,產業獲得充沛人力資源,且長者可過上老有所用的充實人生,將能促成產業與高齡者的雙贏,使高齡化不再是心頭上的夢魘,而是安居樂業的未來。
    社企流粉絲浮起來!社企流社群大調查
    社企流期望能了解粉絲們的需求和想法,協助我們進一步優化服務,並更精準地提供你有興趣的資訊內容!只要花 5 分鐘完成問卷,就有機會抽中 Honeybank 蜂蜜禮盒、茶籽堂小鹿旅行袋等社企好禮!填問卷去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