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流「影片專區」為你收錄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影音訊息,透過生動的影片讓你看見創意、實踐創新!

專欄文章

17篇)
  • 全新的「無障礙設計」思維:以身障者為老師,將其獨特的溝通方式  運用在每個人的生活場域

    全新的「無障礙設計」思維:以身障者為老師,將其獨特的溝通方式 運用在每個人的生活場域

    編譯:林子豪
    我是一個來自柏林的設計研究員,負責研究設計和所謂的「殘疾」之間的關連性。其實,每個人對於「殘疾」的認知都有所不同,而且不知為何大多數是相當負面的。於是我反問自己:我們該如何重新解讀「殘疾」, 使它的缺陷能反觀成一種「特殊技能」?
    我發現我們其實可從身障人士學習到多種新的感官和溝通方式,並為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提供許多設計靈感。
    基於這個理念,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新的溝通系統,而有趣的是這些系統似乎都有個共同點:它們不只服務特定的人群(如協助聽障人士與他人溝通),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用到。
    在研究過程中,我多次邀請了視障和聽障朋友來參與我的設計研討會,最初我們討論在聽障的狀態下該如何使用手機?大家都圍繞著一個癥結點:聽障人士必須用雙手來以手語交談,那就沒有手來拿「手機」了—為此,一位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簡而易懂的方案(下圖):
    她想要表達的是:「我需要一個手機讓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掛起來用!」這個概念非常有趣,因為我們不也都常常面臨沒有手來拿手機的窘境嗎?如開車時、或在廚房裡邊做菜邊講話。從那時開始,我便開始認真思考身障朋友的生活情境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連性。
    舉一個例子,我與另一組聽障朋友最近開發了一款手機App,可在短距離內輕鬆呼叫朋友。只要把手機指向朋友、按個鍵,對方的手機就會震動並顯示你的名字和現在位置,讓聽障朋友們能輕鬆呼叫他人或是被呼叫,而一般人其實也可在某些場合用上它,例如在非常擁擠吵雜的環境中。
    最近,我們正在為聾盲人士設計專屬的通訊裝置,可想而知,他們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同時,沒有多少人可以聊天。通常他們必須倚賴一種名為「Lorm」的掌上觸覺字母來溝通:把手掌分為不同的區塊,而每一區塊代表著不同的字母。
    當然,溝通的雙方都得學會這種語言,而且還必須觸碰對方的手掌,使得聾盲人士很難與社會交流。因此,我設計了一款無線觸覺手套,可即時翻譯德語的Lorm字母成為數位化的文字。我們使用超薄型的壓力感測器來感應Lorm字母,並傳到其他的通訊裝置;另外,在手套內側也安裝了許多小型的振動器,可用不同的振動位置來傳遞Lorm字母。
    現在,聾盲人士可透過手套來進行遠距溝通:從手套傳送訊息到另一個手套,甚至到其他手機、電腦,當然也可從這些裝置接收訊息,並可與多人進行通話—這些都是原本辦不到的。如此一來,他們就可接觸到更多訊息和更多不同的人,也更容易融入社會。
    觸覺手套這類的裝置,是為了服務某些特定人群而設計,然而,它所創造出來的特殊溝通方式也能利用在其它領域,而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研究方向:如何運用這類特殊的溝通方式,來輔助一般人在特殊場合中彼此聯絡。例如在吵雜的工廠中傳遞訊息,或在某些不適合說話的場合中,像是劇院舞台後的工作人員。
    最後我想強調的重點是,如果我們能學著以「特殊技能」的角度來面對身障人士的缺陷,那麼,我們不僅可發明出能邁向無障礙世界的新玩意,更重要的,或許還可修正所謂「正常」人的定義。
    資料來源
    閱讀文章
  • 這個聰明年輕人如何智取山老鼠、拯救熱帶雨林?用你淘汰的舊手機

    這個聰明年輕人如何智取山老鼠、拯救熱帶雨林?用你淘汰的舊手機

    編譯:繆葶
    一位機智的年輕人Topher White創辦了Rainforest Connection,用手邊既有的資源,架設了一個系統對抗這種不法行為,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辦到的。本文以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2011年夏天,我第一次造訪了位於婆羅洲的熱帶雨林,林中豐富的生態與各種聲響都令我着迷不已,除了犀鳥的叫聲、蟬聲唧唧,更多的是長臂猿家族的鳴叫,在廣大的雨林中彼此唱和。然而卻有一個不自然的噪音隱藏在這一切之下,很不容易被發現,事實上,可能沒有人發現過。
    這裡是長臂猿的復育地,當地的保育工作者花了絕大多數的時間與心力在保護牠們的生存環境,然而在此同時,他們還需要努力防止盜伐者的侵害。事實上,若我們將大自然的協奏聲響隱蔽,你可以在遼闊的背景音中清晰聽見:電鋸正在吱吱作響。
    這裡已經配置三班全天候的森林巡邏人員,然而盜伐卻仍防不勝防,特別是在嘈雜的熱帶雨林中,電鋸聲更是難以被查覺,違法盜伐一再被完美隱匿。有天我們離開工作站走入雨林,不過五分鐘,在距離保育工作地僅僅數百公尺之遙,我們撞見了一場災難:倒地的樹,以及一片狼藉…要不是我們走出來,沒人聽得見盜伐就在離我們這們如此近的地方赤裸進行,難以令人相信,卻是鐵一般的事實。
    身為一位工程師,熱愛運用高科技解決問題,然而當我們身處雨林之中,這樣預防機制的前提必須是「簡單」,且有「夠大的覆蓋率」。於是我們整理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武器:全天候的森林巡邏人員、還有無所不在的電信訊號。
    就算在熱帶雨林之中,現今的手機訊號仍無遠弗屆,無論是在接近道路的地區,或是茂密雨林的中心點,即便這裡沒有電力供應,卻還是能有著非常好的手機收訊。於是我有了點子:只要將舊手機改裝成探測盜伐噪音的器械、間隔一定距離固定在樹上,將這些器械訊號與手機相互連結,一偵測到相關聲響,就能夠發送通知到森林巡邏人員的手機裡。
    「拯救熱帶雨林」是一個我們從小到大都叨唸的口號,看似從未改變過,沒錯,這問題迫切地需要解決,每一天都有數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雨林被摧毀,雨林面積只剩下過去的一半了,更別說還有像是氣候變遷等許多其他環境問題會危及雨林。
    然而我當時並不知道的是:森林砍伐所產生的溫室氣體,要比飛機、火車、汽車等等交通工具加起來還要更多,是導致溫室效應的第二關鍵因素;同時,根據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的調查,雨林中的墾伐有90%都是違法的,意指若我們可以有效透過預防機制讓雨林的盜伐減少,就是對抗溫室效應最便宜也最快速的方法之一。
    所以,這是我們想像中的預防機制:當電鋸的聲音在雨林中響起,設置在森林裡的裝置就會將其收集,並且送出警告訊息到巡邏人員的手機裡,如此便能在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阻止盜伐的發生。
    雖然這樣的裝置看起來似乎不便宜,然而若那些被廣泛布置到森林每一處的裝置使用舊手機製成,那麼成本就可以大大下降了。每一年,光是在美國就有數以億計的手機被丟棄,這些手機仍具備許多感側的設備,能夠監測森林中的聲響,我們可以將它鎖在這樣小小的箱子裡,讓它們監測森林中的一舉一動。
    不過如何替這些裝置充電,又是另一項大工程。因為雨林的龐大樹冠及樹蔭,讓太陽能的運用不是這麼地容易。為此,我們特別製作了特殊的太陽能板,其材質也是從回收的工業副產品取出的,而且在家裡的車庫就能組裝完成。裝置偵查的範圍約為三平方公里,在樹冠的陰影之下其實相當隱蔽,不易被盜伐的人發現。
    為了測試它的實際效益,我們去到了另一個飽受盜伐所苦的地點-印尼的熱帶雨林。安裝好的隔日,我們就收到了從裝置中發出的警告:聽起來相當地遙遠、薄弱,但那就是電鋸的滋滋作響。雖然到現場與盜伐者對峙,令人感覺緊張與害怕,然而同伴勇敢地阻止了他們。這些被逮個正著的盜伐者顯得訝異萬分,因為他們從來沒遇到這種情形。一旦在現場阻止了他們,他們就再也不會回來進行違法舉動了。
    一傳十、十傳百,這樣的裝置漸漸為世人所知,我們開始接到大量的詢問,餘是從亞洲到南非,許多人告訴我們,他們也希望能使用這樣的裝置。更重要的是,過去我們以為是荒山野嶺的地方,其實都有相當好的手機收訊。
    接著,越來越多人會將他們不要的手機主動寄過來,於是我們擁有了一個更廣大的機制,除了老舊的手機被轉而製作成裝置之外,人們開始可以用這樣的機制連成更大的防堵網絡。話說回來,這其實不是什麼超高科技的新發明,這只是將現存的資源再利用。因此,我相信我們可以在更多現有的資源裡,找到更多讓世界更好的方法。
    資料來源
    閱讀文章
  • 這個女孩3歲就會做動畫  8歲創辦環保品牌:「我只是想創造美麗又不傷害地球的事物」

    這個女孩3歲就會做動畫 8歲創辦環保品牌:「我只是想創造美麗又不傷害地球的事物」

    編譯:繆葶
    編按:年僅13歲的Maya Penny在8歲時便成立了瑪雅的靈感(Maya’s Ideas),結合了環保和她感興趣的藝術領域,迄今產品銷售全世界,且每年盈餘捐出一定比例予慈善機構與環保團體。實踐自己的夢想的同時,更是現代最被需要的社會創新。本文為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自從我懂得抓住蠟筆的那一刻起,我便開始作畫,在我3歲那年,我的第一本動畫書誕生了;而當我了解到電視上的卡通都是動畫師手下栩栩如生的作品時,我便夢想成為一位動畫師。
    動畫與藝術是我的初衷,而在我4歲時,我父親教我如何將電腦拆解、重組,因此又開啟了我對科技的興趣。結合動畫與科技,也基於對電腦病毒的想像,我創作出了「黑心菜餚」這部動畫。
    除了「黑心菜餚」以外,我的另外一部作品是「授粉昆蟲」,講述著蜜蜂、蝴蝶等授粉昆蟲對於環境的重要性:若沒有昆蟲協助受粉,那麼仰賴這些植物生存的動物-包括人類-將無法生存;於是我將這些昆蟲描繪成超級英雄團隊,並以動畫方式呈現。
    我所有的創作都來自於靈感,而靈感又是甚麼?靈感可以促發行動,靈感就是機會、就是創新,靈感讓這個社會得以持續轉動,若是沒有靈感,現代的科技、醫藥技術、藝術都將不會存在。
    我從小喜歡藝術,也希望我的一切能與藝術結合;我會在家裡找出各種不同的材料製作成衣物飾品,我的母親教我如何編織髮帶、帽子和包包,於是一樣一樣產品誕生了。每當我穿上自己的作品,總會有人問我「這在哪裡買的?我可以在哪裡買到?」,這樣的契機,讓我在八歲時成立了第一間公司「瑪雅的靈感(Maya’s Ideas)」以及同步推出非營利組織「瑪雅的靈感-為了地球(Maya’s Ideas for the Planet)」,製作對於環境不會造成傷害的衣物與飾品。
    對於公司的成立,當時8歲的我完全沒有商業計畫,我只是想創造出美麗的事物,同時對於地球不會造成傷害。我親自為每件商品寫下名字和價格,到今天為止,在丹麥、義大利、澳洲等國家都可以買到。在慢慢學習如何進行行銷、維持客戶關係、評估銷售優勢商品的同時,在我10歲那年,富比士雜誌為「瑪雅的靈感」寫了專題報導。
    很多人問我:「為何你將公司的核心價值置於環保?」從小,我的父母告訴我對於尊重環境的重要性,於是我對保護環境與生物一直懷有熱情;當我了解衣物染劑不但對環境、甚至對於人體會造成傷害時,我便做了一些資料研究,發現染製衣物不僅不環保,也會製造廢棄物、產生空氣汙染。於是,環保成為我的企業價值核心,不僅如此,盈餘的1至2成將捐於予慈善基金會與環保組織。
    在社會企業新浪潮中,我們尋求的不只是企業營利,更是永續的未來,在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同時,無需犧牲下一代的綠色明天。
    這個多元又美麗的世界,讓我更想要保護它,對於保護世界的行動,不是只放在腦中思考,而是用你的心去感受,點燃這一簇火花,開始行動。這是機會與創新的根源,也是靈感之所以存在於生命中的意義。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瑪雅的靈感令你感到驚豔嗎?
    與你分享「堅持的力量─比熱血更重要的事!」 聽30位社會創革者 分享累積80年的跨世代經驗 讓你也能找到靈感、創造改變!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閱讀文章
  • 這100個匿名英雄   讓歐普拉和歐巴馬也為之撼動

    這100個匿名英雄 讓歐普拉和歐巴馬也為之撼動

    編譯:周承緯
    編按: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完一部啟發人心的電影後滿腔熱血想要改變世界,卻又立刻覺得自己太過年輕、力量太小、沒有經驗……而放棄。但你相信有人在17歲因為看了一場電影,立刻採取了行動,因此成功阻止了非洲的戰爭嗎?這場TED的演講者Natalie將於影片中告訴你,永遠別怕太年輕去改變世界,每一個默默的你都是非凡的匿名英雄。
    Natalie Warne從小便對馬丁‧路德‧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有無限的景仰,然而在她認識了長期與金恩博士合作的Vincent Harding博士後,她突然意識到這場偉大的革命並非只是金恩博士一個人的力量,還必須要有一群非凡的匿名英雄在背後幫助才能完成,而她也在18歲的一場活動中徹底體悟這件事。
    在她17歲時,看了一部名為「世界看不見的孩童」(Invisible Children)的電影,內容是烏干達狂人Joseph Kony這25年來綁架孩童,並利用童兵大肆屠殺。這部電影對Natalie來說無疑是當頭棒喝,她當下便決定必須為這場戰爭做點什麼。此時電影的創始者和製作者告訴Natalie,假設她可以讓一條法案通過的話,不但能夠逮捕首腦Joseph Kony和叛軍的總指揮官,還可以提供資金,幫助飽受二十五年戰爭而殘破不堪的地方復原。
    於是Natalie便毅然決然地和另外99位富有理想的青年,前往聖地牙哥的「世界看不見的孩童」團隊實習,他們收到的第一項任務是籌畫一場「拯救Joseph Kony的童兵」活動,任務內容是世界各地的青年必須在指定的城市示威遊行,直到有名人或政治人物出來為這些童兵發聲。此時她已經將腦筋動到歐普拉(Oprah Gail Winfrey)的身上,但被認為不切實際。
    在四個月內,全世界一百個城市都完成了任務,除了Natalie被分配到的芝加哥。
    於是在五月一號,全世界的遊行者都湧到了芝加哥的歐普拉攝影棚前,而這也確實引起歐普拉的關注,成功達成了任務。
    Natalie在事後回想起來,發現這的確成為她人生中非凡的里程碑,但她同時也發現,她的非凡來自於那些默默幫助他們,促使這個活動成功的人。不論同樣是實習生、朋友、甚至無數的陌生人,他們不求別人的目光,也不在乎是否真的上了歐普拉的節目,對他們來說,歐普拉的節目只是促成法案通過的必要條件,他們唯一在乎的,是那條能結束非洲史上持續最久的戰爭的法案。
    在一年過後,這條法案得到國會高達267張同意票,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之後,這條法律正式被訂定。
    在歐巴馬總統簽署的那一刻,所有的實習生都不在場,但比起光鮮亮麗地上歐普拉的電視節目,這才是最重要的時刻—只有當所有人都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努力爭取,才能構成這個時刻。而成就這個偉大行動的,不是歐普拉、也不是歐巴馬,而是那一群非凡的匿名英雄。
    Natalie最後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啟發自己的事物,然後用盡全力去追求它,因為那是真正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也是唯一可以定義自己的方式。
    資料來源
    延伸閱讀
     
    社企流三週年論壇:堅持的力量,報名請點此
    閱讀文章
  • IKEA不只賣傢俱,更賣「環境永續」

    IKEA不只賣傢俱,更賣「環境永續」

    編譯:陳南耘
    編按:Steve Howard於2010年開始擔任IKEA集團的環境永續營運長,在這之前他曾成立關注氣候變遷的非營利組織─The Climate Group,於世界自然基金會(WWF)負責林業管理,加上在聯合國體系的工作經驗,25年來一直致力於永續經營。以下為Steve Howard於2013年在TED的演講內容,文章以第一人稱摘要。

     

    3、6與12所代表的意義

    3指的是30億人,這將是2030年脫離貧窮晉升到中產階級的人數,對於貧困的人來說是件好消息,但同時也將帶來另一項衝擊:現在世界上的中產階級已有20億人,意味著2030年將上升到50億人,使自然資源不足的議題更加嚴重。
    6指的是全球暖化上升攝氏6度,近年來的氣候異常是因為地球溫度上升攝氏1~2度所造成,若地球溫度持續上升,後果將不堪設想;地球暖化不是不可避免,但我們必須下定決心改善環境。12指的是在我們祖父母生活的年代,約1950年時,人口超過一百萬的城市數目。半世紀後的今天,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數已增至500個,若城市持續以這個速度成長,可以想見2050年世界會多麼擁擠。

    開始思考永續經營

    從上述的數字和現象來看,永續經營已經不再是「有也不錯」,而是「勢在必行」。以IKEA為例:我們制定永續策略「People and Planet Positive」指導方針,希望讓企業對世界有更正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企業注重永續經營,但我們應該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大多數的人是在解決生活問題(如孩子教育、每月基本開銷)後才有餘力關注永續性課題,但人們往往希望這議題能更簡單、有趣且負擔得起,並期待企業協助處理,但目前的企業往往無法滿足此需求。

    全面使用永續產品

    LED燈是很好的永續產品,它可比舊款的白熾燈多省下85%的電,且可以維持20年之久。想想看,在這期間你可能已經換了幾支手機、幾部車,甚至你的孫子出生了—還是同一個LED燈在幫你省電。IKEA並不單是銷售LED燈來減少白熾燈泡,而是決定在兩年後全面停止鹵素燈,而這是企業應該做的:100%全面投入永續商品,投資新商品、降低成本、運用原有的供應鏈,讓大家都可以購買最棒、最省電的LED燈。
    不僅是家中的日用品,IKEA也思考原物料的永續性,使用可回收的材料製造商品,符合零廢棄的永續概念。以棉為例,棉是很好的紡織品,但其生產過程會使用大量的殺蟲劑、肥料和水資源。因此我們和其他NGO組織合作,將棉花田使用的水和化學產品減少一半,同時增加收成;這將幫助農夫脫離貧窮,因為過去他們有六成的生產成本來自於進口化學產品。目前IKEA已有六成的棉花來自於這類較環保的棉,2015年將達到百分之百。j同時,100%地投入遠比部分投入來得好,因為這樣企業才有明確的目標並得以確實執行。  

    永續經營的其他面向

    IKEA在木材方面也同樣注重永續經營。藉由和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 FCS)與其他組織合作,IKEA已成功管理三千五百萬公頃、面積相當於一個德國的林區認證。除此之外,再生能源不僅環保,對企業更具經濟效益,IKEA預計2020年達成完全自立供電,目前在銷售點和工廠已經設立30萬片太陽能發電板,並有14座風力發電廠。我們希望IKEA創造出的能源比消耗的還要多,並讓大家知道其實每個企業都可以這麼做。另外,IKEA有完好的稽核制度,徹底杜絕使用童工,盡全力改善孩童的生活環境並保護他們的人權。同時,男女平等也是公司經營的目標,現在全球17,000位主管中有47%是女性,但IKEA仍覺得不足,所以在公司設立女性平台,顯示企業已全力做好準備來領導變革,而非一味地拖延。
    身為消費者,請用你的錢包表達立場(vote with your wallet),選擇永續經營企業的商品。身為領導者,快將永續經營納入你的核心商業模式,製造永續且友善的商品,一起創造永續環境。
    延伸閱讀:
    閱讀文章
  • 紙袋真的比塑膠袋環保嗎?這位永續設計師將翻轉你的環保思維!

    紙袋真的比塑膠袋環保嗎?這位永續設計師將翻轉你的環保思維!

    編譯:繆葶
    編按:講者LeylaAcaroglu是生態永續發展的設計思考先驅,同時作為Eco Innovators的創辦人,期許透過具備社會性、環保意識以及永續發展三者合一的設計,進而影響、創造永續性的改變。本文以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想像一下你現在正在超市裡購物結帳,當店員詢問:「要紙袋還是塑膠袋?」基於環保考量下,你會選擇哪一種? 多數人會選擇紙袋—褐色外觀「看起來」對環境比較友善、可以重複使用,還能夠回收;反觀塑膠袋,大眾印象中造成生態浩劫的兇手就是它。然而人們通常沒有注意到的是,在某種層次上而言,所有的材料都是取之於大自然,且必然會對環境造成影響—其實是人們使用材料的方式在支配與影響著環境。 我們總是習慣找出最簡單的方法來解決事情,作為一個永續設計者,我經常聽到其他設計師這麼說:「喔,我只是想找到一種環保的材質來進行設計」,但何謂「環保」的材質?人們在做決策時,往往會依賴一種「直覺」,我喜歡稱它為「環境的信仰」(Environmental Folklore)—例如我們傾向選擇紙袋或是油耗較少的車輛,來符合心中的環保定義。但我們怎麼知道這些行為是真正對環境友善呢? 就長遠來看,每一個體所做的選擇,對於社會、經濟、環境都會造成影響;我們真正該思考的是,在這些互相影響的系統之下,甚麼樣的行為能夠為環境帶來正向的結果? 這時需要使用「生命周期思考」(life cycle thinking)—評估每一種物質都會經歷的生命周期,從原料、製造、包裝、運輸、使用,直至耗盡,以了解這些物質對於自然環境帶來的衝擊,並觀察它們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影響。從中,我們可以破除過去的許多迷思。 像是經常被談論的生物可分解性(Biodegradability)(編按:是指物質在自然狀態下可被細菌、真菌所分解的程度,在被分解後,分子將回到自然環境中)。然而,生物可分解性僅是一種材料屬性,並不等同於環保;事實上,絕大多數製造出來的消耗品都是在垃圾掩埋場進行分解的,與自然環境的條件大不相同:缺氧、沒有足夠空間、悶熱等,而從中分解出的甲烷,對於溫室效應的影響是二氧化碳的25倍。因此即便產品都是以具有生物可分解性的原料所製造,只要它們終結於掩埋場,就會對氣候變遷產生影響。 我相信冰箱現在幾乎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消費品之一。自發展以來,冰箱的內容量被設計得越來越大;問題在於,當它越大,我們越容易購買過量的食物。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有13億噸的食物被浪費,這不單單只是食物浪費,還有用以生產這些食物的資源:土壤、灌溉、日光,那些原先應在自然環境中生生不息的資源。 另外,商品要環保,除了材質之外,更應考慮使用的方式。在英國97%的家庭都擁有一個熱水壺,但你有沒有注意到煮出一杯熱茶需要多少水?65%的英國人承認他們會加熱超過一杯熱茶的水量,而煮沸這些多餘的水所耗費的能量,足以維持全英國的街燈一整晚。 現今全球約有70億人口,而2012年的手機訂購量就有60億支,相較於此,去年有1億5千萬支手機被丟棄,其中僅有11%被回收;而廢手機中含有許多有價物質,包含金這種貴金屬。我們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出發,如何讓手機容易被拆解回收、減輕重量,進而維持整個系統的永續平衡,同時不違背消費市場。因為我不得不說,消費是最大的問題,而有效的設計正是最佳的解答之一。 回到一開始提出的紙袋跟塑膠袋的環保議題,若單純比較一張紙和一片塑膠,紙張當然較為環保,然而若將購物用的塑膠袋與厚紙袋拿來相比,則紙袋較不耐用、且使用多過於塑膠好幾倍重量的製造原料,並不是更好的選項—產品的功能和使用率決定了其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唯有回到問題的根本,將相互影響的層面以及商品的生命週期帶入思考,我們才能獲得創新的解決方案。
    延伸閱讀:
    閱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