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擔社會責任 印富人捐款增加
走進美國的頂尖大學,原本應該多是華人留學生的教室座位逐漸被印度人臉孔所取代;連續幾年的高經濟成長率,更為印度的中上階層累積了不少億萬富翁。透過經濟的發展與教育的進步,啟發了印度人們對於解決社會問題的期待:越來越多宗教捐贈的資源轉移至慈善事業,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用實際行動回饋社會。我們相信在這之中,印度社會企業的概念也正在一步步地醞釀。
以下全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承擔社會責任 印富人捐款增加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印度的億萬富翁佔全球4%,然而該國富人常被批評,並未投入足夠的財富進入慈善領域。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情況開始慢慢轉變;有越來越多人投入,在印度推廣付出的文化。

印人偏好宗教捐款

「繪畫是我最愛做的事。」30歲的妮姬塔(Nikita Shah)表示;從她在畫布上一筆筆落下頗具信心的筆觸來看,她對此頗具天份。Om Creations這個位於孟買的組織透過教授手工藝及食物加工等技術,幫助了70名發展障礙的女性自立更生。
Om Creations是由塔塔集團(Tata Group)提供財務支助;塔塔集團不但是印度最大的企業體之一,同時也是數十年來持續贊助慈善的企業之一。「沒有塔塔集團的幫助,我們沒辦法有今天的成就。我們有許多創新的慈善想法,但沒有支援。」Om Creations的特教老師暨創辦人卡娜(Radhike Khanna)表示。
《富比世》雜誌曾進行一項研究,依照全球各國億萬富翁的人數進行國際排名,結果印度排名第4。然而,在世界捐贈指數(World Giving Index)的排名中,印度卻排在第91名。該指數的衡量標準是比較全球153國的慈善捐贈行為。然而,與前一年相比,這次評等的排名第134名相比,算是有所進步。
「很明顯地,印度是一個低收入國家,我們無法和那些已發展國家一樣,投入慈善,」印度另一大型企業領導人葛德瑞吉集團(Godrej Group)葛德瑞吉(Adi Godrej)表示,「然而,與發展中國家相比,近年來印度的慈善文化已有所成長。」
部分聲音指出,印度的慈善文化較不發達原因之一在於,印度人較願意捐獻給宗教單位,而非慈善計畫。「在印度,如果你要求路人捐錢蓋學校或醫院,他們不太可能會同意;但如果你說要捐錢蓋廟,他們絕對會在捐款箱中丟下幾塊錢。」孟買施地維納雅克寺廟基金會(Siddhivinayak Temple Trust)主席馬耶克(Subhash Mayekar)表示。
施地維納雅克廟是孟買香火最鼎盛的廟宇之一,廟中各角落都擺有功德箱,每年的香油錢可達1,100萬美元。馬耶克表示,這些錢會被用於慈善用途,像是為弱勢兒童興建學校,或是幫助災民重建家園。事實上,印度許多資金充裕的寺廟基金每年都會捐贈部分香油錢於慈善聳用。
Om Creations的卡娜博士認為,隨著印度的經濟成長,個人的想法也開始改變。「近來我們發現,人們開始尋找寺廟以外的捐贈單位,」她表示,「我們發現的另一個改變是,現在開始有人在遺囑中提到,財產要留給慈善單位,過去人們的錢都只留給子女。」

年輕人推動慈善

另外,印度的年輕世代也正引領一股全新社會自覺及責任潮流。班恩顧問公司的一份報告發現,印度的慈善事業主要是靠30歲以下的民眾在推動。
Hamara Footpath是新世代慈善組織的一個例子。該組織的領導人是29歲的安努加(Anuja Sanghavi),另外6名核心人物則是孟買的年輕專業人士。
每週有3天,他們會在結束正式工作後進行集會。安努加和她的朋友會招集附近地區的街頭到一棟建築的階梯上,教導這些兒童基本的英語、數學,甚至還會進行一些體能訓練。
「我們經常抱怨,我們的國家現況多差,還有許多沒有做到的事。但後來我們了解到,如果真的期待改變,我們就要有所付出,」安努加表示,「我們不能永遠期待別人來做這些事。」
在未來,回饋社會的概念可望在印度更進一步成長。威普羅集團(Wipro)主席普列姆吉(Azim Premji)和HCL Technologies創辦人納達爾(Shiv Nadar)都已把部分財富投入慈善。
過去1年來,印度政府曾仔細考慮要強制各公司將2%收益投入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計畫。而在印度人均收入提高之際,中產階級現在也開始承擔起印度慈善的責任。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