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社會創業如何拓展規模並增強影響力?
杜克大學的教授Paul Bloom認為,許多社會企業家的崇高目標是讓自己的社會創新點子拓展規模並增強影響力(scaling);這裡指的是讓組織以更有效能、更有效率的方式運作,從而解決重大社會問題。雖然,有許多社會企業是在股東要求更高的投資報酬因而鼎力支持的情況下拓展規模;但並非每個組織都和Habitat for Humanity(編按:為全球各地貧民興建房舍的組織)、Mothers Against Drunk Driving(編按:防範酒駕及協助酒駕事件受害者及其家屬的組織)或Teach for America(編按:為中低收入社區提供教育的組織)同樣幸運。數以千計的社會企業在展業的過程中停滯不前,甚至失敗。
他也和大家一樣很想知道「成功拓展規模的社會企業是如何辦到的?」
這並不容易,因為這些社會企業的領導者往往是遍尋各式各樣的發展策略之後才達成目標,所以也沒有單一最佳解方。所幸這些成功案例仍有共同的組織特質。Paul Bloom在此便整理出七大面向,為領導者指點迷津。
一、人事管理:對想要更上層樓的社會企業來說,了解如何招募、訓練和留住人才是極為重要的。這也是PlayWorks成功的關鍵:他們設法招募剛踏出校園的畢業生並培養他們成為在地「教練」,就近指導並管理小學生的課間活動。
二、溝通宣傳:旨在防治乳癌的公益組織Susan G. Komen for the Cure自1982年至今已投入近二十億美元宣導相關概念;這些努力不僅讓更多人認識乳癌、勇於就醫,也號召大批支持者投入基金會的各項工作。
三、策略聯盟:有些社會企業難以拓展規模,但卻能透過與社區組織、政府和公司等單位之間的密切合作來擴大影響力。譬如關注兒童遊憩權益的美國組織KaBoom便因此成功地在許多貧窮社區建造兒童遊樂場。
四、立法遊說:反菸害組織Campaign for Tobacco-Free Kids善於遊說民意代表、審判者和主管機關,促使他們訂定規範來限制兒童及青少年取得菸品。
五、創造收益:越來越多社會福利計畫(social programs)嘗試賺取收入,自給自足。羅伯特企業發展基金會(REDF)也積極協助許多非營利組織在能力範圍內發展商業活動(例如餐飲、物業管理、除蟲或資源回收等服務),為弱勢族群創造就業機會。
六、模式複製:一般連鎖店講求獨門秘方,但社會企業似乎不這麼想。總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兒童教育組織Aflatoun希望讓自己的運作模式越容易被複製越好;同時,也不吝於和全球的分支機構分享課程教材。從2005年成立至今,Aflatoun的分支機構已經遍及世界上83個國家
七、激勵市場:彰顯這個特質的經典案例非美國公平貿易(Fair Trade USA)莫屬。他們建立一套公平貿易認證系統,確保通過認證的商品都對環境友善且能保護生產者、讓他們免於中間商的剝削。這套系統提供了消費者過去缺乏的資訊,刺激他們購買相關產品。

拓展規模停看聽

看完以上七項成功社會企業的特質,許多人不禁要問,我(們)的組織需要滿足所有特質嗎?根據Paul Bloom的說法,社會企業固然可以把它們都當作目標,但更重要的仍是如何發展出各個面向的特色並取得平衡。此時,變革理論(theory of change)和生態系統(ecosystem)或許有助於找出頭緒。
在考慮如何拓展規模以前,組織應該先確保變革理論(意即展現創新所在之處的推理模型)清晰且合理。譬如,若一個社會企業的創新在於其教學方法,那它可能要證明這確實會降低中輟率;若創新在於鼓勵兒童預防接種,則該組織可能要描述它是如何改善公共衛生情況。
看見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之後,社會企業的下一步便是要研究組織外的生態系統,釐清影響成功與否的資源提供者、盟友、對手、外在驅力和趨勢有哪些。一旦知道可用的(財務、人力、社會、政治、科技和自然)資源有多少,組織便可以調整腳步,確認發展面向。當然,由於生態系統不斷演化,尤其是經濟局勢和文化慣習更持續變遷,對它的研究也並非一勞永逸。
簡言之,社會企業拓展規模並擴大影響力的策略,就是一個綜合組織各面向特質且符合變革理論與整體生態系統的計畫。大多數社會企業家可能是想藉此讓投資報酬極大化,即使所謂的「社會報酬」其實是關於創造就業機會、拯救生命或潔淨水質。但經過深思熟慮而擬定的發展策略至少等於向所有利害關係人保證:這個社會企業具有真正改變世界的潛力。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