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推廣閱讀的傻瓜創辦「行動書店」 讓印度偏鄉的孩子讀遍萬卷書
文:岳士瑋
根據聯合國統計,擁有超過12億人口的印度,光是成年文盲就超過2億人,而許多小城鎮更是連一間書店都沒有。面對這樣的閱讀困境與文化沙漠,印度有一對三十多歲的情侶決定辭去出版工作,開著載滿4千本書的卡車到印度偏鄉推廣閱讀。你可以在這裡免費看書,當然也可以便宜買回家。因為米希拉(Satabdi Mishra)和勞崔伊(Akshaya Routray)認為,印度的孩子們不該只看教科書,而是要透過一個又一個的動人故事認識這個世界。

興趣化成行動

31歲的米希拉原為資深媒體人,而33歲的勞崔伊則曾經在印度當地的出版業工作。兩人偶然在書店相遇,因為同樣愛書而成為情侶。他們不只自己愛書,面對印度閱讀習慣的低迷與書籍的普及率低落,兩人決定把原本的工作辭了,毅然踏上推廣閱讀的旅程。
這個「行動書店」的點子發想於2014年,當米希拉和勞崔伊兩人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Odisha)的一個小鎮戈拉布德(Koraput)。他們背著裝滿書的背包,用雙腳走入偏鄉。兩人皆被當地人的迴響感到驚訝。「孩子看到我們簡易的攤位一湧而上,甚至有大多數的孩子說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故事書。」勞崔伊說道。2014年底,兩人決定購買一輛二手迷你廂型車,將此計畫擴及全印度。

「行動書店」計畫起跑

一輛二手迷你廂型車,載著上千本英文及印度語書籍,這是「行動書店」一開始的規模。走過16000公里,途經30個區域,米希拉表示,有很多居民都是第一次買書。而他們最近一次的旅程,是從2015年12月15日到3月15日,帶上4000本書、從印度奧里薩邦東方的布巴內斯瓦爾(Bhubaneswar)開始了距離長達10000公里、跨越20省、為期90天的旅程。
「行動書店」計畫的用意在於提供一個公開的場所給各年齡層的人閱讀或購買書籍。兩人皆表示,他們所提供的書籍皆非教科書,而是故事書。因為他們認為不管是都市或偏鄉的印度孩子只閱讀教科書,反而錯失了課外讀物中豐富多元的內容。

沒有閱讀習慣

除了印度學生的閱讀習慣貧乏之外,勞崔伊也提到,旅途中遇見的一位老師在20年的教學生涯中只讀過與課程相關的15至20本書。他表示,所有的印度人民都需要書。「印度社會中的不寬容往往來自貧乏的閱讀習慣。書籍可以使人眼界寬廣,並且懂得去欣賞包容不同思想。」
勞崔伊表示,印度需要更多圖書館,而不是購物中心。他又提到,他們販賣的書籍包括用英文書寫及印度語書寫的,印度語書寫的書籍普遍受到青睞。「我希望當越多印度人民閱讀自己語言書寫的書籍後,印度作家會因此寫出更多好作品。」

書太貴了

在印度書籍的價格太貴,也是閱讀習慣低落的原因。書籍價格太高,導致鮮少人購買,許多實體書店也紛紛倒閉。米希拉表示,這種情況在小城鎮更嚴重,很多地方甚至連圖書館都沒有。她更提到,並不是印度人民不願閱讀,而是一般生活中幾乎很難接觸到書籍。因此「行動圖書館」除了提供閱覽環境之外,也以2成至3成的折扣販賣書籍。米希拉強調:「我們的書絕不超過200盧比(約合新台幣97元)!」
在印度,也有網路書店的興起導致印度境內大型實體書店一一倒閉的現象。但米希拉認為,這是獨立書店崛起的黃金時期。而且她深信真正愛書的人會喜歡流連於書店,翻翻書或與書店中志同道合的人討論書籍的內容。她認為這是他們想創造的空間,且是在網路上買書所沒辦法享受到的。勞崔伊則認為,網路購書的模式會使讀者少了與書直接相處的機會。

為孩子而讀

兩人除了提供公共空間給偏鄉居民閱讀及購買書籍之外,還教當地的孩子們閱讀。米希拉表示,她希望更多人發現閱讀的樂趣。而且她相信不論貧富,書本是屬於所有人的。為了推廣閱讀,他們還教導孩子們閱讀詩集,
講故事給孩子們聽,也開設攝影和創意寫作的相關課程。
「行動書店」出沒的地點通常都是公車站或火車站等人群集散地。米希拉提到,他們使用小型廂型車的方式,可以使一些居住在偏鄉的居民覺得比較親近。對米希拉和勞崔伊來說,「行動書店」計畫對整個印度來說或許微不足道,但是他們希望以此讓更多人意識到書籍的重要性,並且可以更親近書籍。
全文轉載自風傳媒,原文標題:印度孩子不能只看教科書!兩個推廣閱讀的印度傻瓜 「行動書店」不辭萬里下偏鄉
不知道自己吃進嘴裡的是食物還是食品?西瓜長在樹上還是土裡? 食物商品化與離農的現代生活型態讓我們與食物的源頭越來越疏遠,社企流四周年論壇邀請美國與台灣本土的食農創新工作者,讓你看見斷裂的食物生態鏈如何由你開始改變。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4/17 擁抱未來

文章標籤

  • 風傳媒

    風傳媒

    風傳媒是一個網路時代的新媒體,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國際、兩岸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提供優質的原生新聞及犀利的觀點評論,並反映我們所處社群的多元意見及思辨對話。歡迎有共同理想及熱情的人一同加入。
    風傳媒官網,風傳媒FACEBOOK,風生活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