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靖恩
異想天開的22歲女孩
2004年,慶應大學剛畢業的山口繪理子坐上飛往孟加拉的班機,這一去就是8年。原本打算從政、打造一所無霸凌小學的她,卻在造訪孟加拉之後,人生徹底轉了彎。
在孟加拉讀書的兩年中,她經歷過洪水、停電、激烈的勞工示威以及炸彈攻擊,也漸漸明白許多的援助和捐款不一定能真正送達需要的地方、給需要的人。「單靠援助是不夠的吧!」她思索著,有沒有什麼健全又能永續改善的方法?
有一天,在達卡街頭一間不起眼的小店裡,一個黃麻製的手提袋吸引了山口的注意。黃麻,是孟加拉出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耐久、透氣性佳,能吸收二氧化碳,且能100%被分解和回收,耐用又環保,被當地人稱作「黃金纖維」,而孟加拉正是這種纖維的最大出口國。
另一方面,她也發現在以低廉勞動成本著稱的孟加拉,當地許多代工廠為了接下較大廠牌的訂單,往往願意以量制價,使得勞動成本被壓得更低,代工的品質自然無法提升。
「如果,有人願意給他們機會,這些人能不能作出世界級的品質?」
山口繪理子異想天開地想用這個在當地只被用來盛裝麵粉與咖啡豆的粗糙麻布袋,透過孟加拉人民的手製成精品的時尚包包,並販售到世界各地。
雙倍的薪資,世界級的品質
她賭上當時打工存下的所有積蓄(約15萬台幣),捧著自己在素描本繪製的草圖,在經歷過無數次拒絕、廠商捲款離去、護照和機器遭竊等難關後,終於找到一間可信任的工廠,願意為她的夢想賭賭看。然而,從開始製造包包的第一天起,山口內心的雀躍已完全被絕望與挫敗感給取代。
工廠人員從來沒做過需要注重小細節的設計,根本無法達到這種品質。
「一開始,連『飯後要洗手』這樣的習慣都無法落實。有時他們剛用手吃完咖哩,還沒洗手就坐回工作檯準備動工」山口回憶著。
終於,這群人和山口繪理子一起做出了第一批(160個)包包,由山口親自把這批心血打包、封箱,帶回日本販售。剛開始,雖然一切都還在摸索階段,但很快地,這160個包包被山口的親友捧場買光,於是她帶著這筆錢,又回到孟加拉著手開發新產品。第二批做了650個包包,這次少了親友團力挺,百貨公司通路也興趣缺缺,使山口深深感受到自己對於包包知識的不足,跑到東京的專業學校上了3個月的課,重新學習這門講究細節的藝術。
2006年3月,MOTHERHOUSE株式會社正式成立,山口在幾年後成立了自己的工廠。和一般品牌不同的是,MOTHERHOUSE的商業模式並非透過便宜的工廠代工生產,而是在孟加拉與尼泊爾創立自己獨樹一格的「笑顏工廠」。
潛能的激發,有時需要強烈的信任感作為支撐。山口繪理子相信這些從來沒有做過小細節的工作夥伴,其實有著無窮的潛力,因此她願意支付員工高於平均薪資兩倍以上的酬勞,並提供勞健保、員工餐點、健康檢查等福利制度。當工廠成員的家裡有緊急需求,還可以向公司申請免利息的員工貸款,度過家庭經濟的難關。
當然,「品質不是一夕之間就達成的」山口繪理子回憶著,「一開始每天都像打仗一樣。」山口非常注重小細節,在工廠剛成立時,所有出貨前的商品,她都會一個一個親自檢查,即使是再小的瑕疵也要員工修改,絕不妥協。在經歷無數次溝通、爭執、學習的過程,山口繪理子一手建立的生產團隊終於達到匹敵日本的品質,通過市場考驗,打進日本精品百貨市場。
設計 X 產品 X 故事,品牌永續發展的關鍵
產品有了、品質也達到了,然而,在百貨公司眾多具備相同條件的包包品牌中,MOTHERHOUSE該怎麼脫穎而出?
一開始,山口繪理子只是很努力的販售包包,向每個顧客耐心解釋這些產品的背後,投注了無數包包製作者的熱情與決心。漸漸地,她的創業故事被傳播開來,開始有媒體把這個22歲就放下一切,跑到孟加拉讀研究所、從來沒有學過設計卻勇敢創業的傳奇故事記錄下來,MOTHERHOUSE漸漸成為 Monocle、日經Business、BBC World News、Bloomberg Businessweek等國際媒體爭相報導的時尚品牌。
這些重量級媒體的加持深化了民眾對MOTHERHOUSE的信任與好感,再加上山口繪理子創新、自然的設計風格與經得起考驗的品質,讓他們成立的第二年就達到收支平衡,且接下來每一年都獲得盈餘。品牌成立第六年,MOTHERHOUSE已經在日本連開9間店,並於去年3月拓展到台灣,開設了3間海外分店,並預計在今年9月透過商業周刊在台灣出版山口繪理子的創業心路歷程。
在過去,這種提倡公平貿易、合理薪酬的企業其實不少,但許多企業往往被貼上「愛心消費」的標籤,並未真正通過市場的考驗。然而,MOTHERHOUSE利用不斷創新的原創設計與精緻品質創造出難以取代的品牌價值,才是這個在發展中國家創立的品牌得以打入日本市場多年仍然經得起考驗的關鍵。
本文原刊登於商業周刊
作者簡介:金靖恩,畢業於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現職MOTHERHOUSE行銷企劃,身兼社企流的編輯。由於心中有個創業魂,從小就是個有夢想的人,做過插畫家、音樂家、烹飪家等白日夢,也許未來有一天會再做一個「社會企業家」的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