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龍映涵
在創業路上,創業者為了宣傳自家產品或服務,增加品牌曝光率,不時會有接受媒體採訪的機會,或舉辦記者會的需求。當遇上這些場合,除了需要充足的事前準備,更仰賴創業者臨場的應變和智慧,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有效傳遞出想傳達的訊息。
第二屆社企流iLab社會企業育成計畫在3月底安排由在2016到2018年贊助夥伴星展銀行中,擔任集團推廣策略暨傳訊處處長的蘇怡文(Anita),以「瞭解媒體」、「如何發言」和「建立媒體關係」3大主軸設計一堂媒體公關課程,希望協助iLab合作創業者活用每次媒體曝光的機會,化媒體為組織的助力而非阻力。
交手之前,先弄清楚媒體想要什麼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Anita在課堂的一開始就點明,在創業者與媒體打交道之前,得先了解他們想要什麼,才能量身打造適合的新聞題材和內容。
她進一步解釋,對媒體來說,最要緊的就是收視率與點閱率 ,由於資訊傳播與網路科技的發達,現在的媒體分工精細,除了按發行頻率分成日報、週刊、月刊等,是否有特定主題、主打線上或線下讀者、行文風格等,都是形塑不同類型媒體的要素。
媒體型態多元反映出現代閱聽人分眾的精細程度,而高度分眾的結果,就是單一媒體的收視率下降。在此情況下,若組織能提供閱聽人感興趣的素材,如:獨家報導、爭議性話題、事件影片等,自然能提高媒體的報導意願。
Anita說,在提供媒體有興趣的素材時,記得要思考素材內容和組織本身的連結為何,以達到雙贏的效果。舉例來說,有些媒體為了維持中立的立場,會傾向使用客觀的數據。所以,若企業想要宣傳新產品,可以先委託市場調查單位進行和產品相關的消費者意見調查,在發布新聞稿時,一併公布調查結果。如此媒體有機會得到現成的數據資料,會更有報導意願,而企業也可透過報導,觸及潛在消費者。
掌握應對進退,第一次接受採訪就上手
接受記者採訪,是組織讓大眾認識品牌的好機會。而在新創團隊中,創辦者往往就是組織的發言人,需要代表組織接受各式各樣的訪問。(同場加映:領導他人之前,先掌握自己是誰:讓MBTI理論協助創業者打造多元團隊、拓展組織格局)
Anita在課堂中說明,人在接受訊息時,只有7%會受發言者用字選擇的影響,另外55%來自肢體語言,38%則來自說話語調。所以,除了受訪內容之外,肢體動作以及說話的聲調,創業者都可在事前花些時間揣摩。而在受訪時,「身體向前微傾,展現興趣和熱情」、「雙目注視訪問者,避免四處觀望」和「避免轉筆、揉紙等小動作和過多的手勢」,上述這些肢體表現配合認真地傾聽,以及清晰明確的口語表達,可以讓人感覺更值得信賴與交流。
針對「被問到無法回答的問題」這個常讓創業者尷尬不已的狀況,Anita則建議,即使組織無法提供記者最想要的資訊,也不要斷然拒絕回答,可以考慮以其他資訊代替,讓記者有可以報導的元素,組織也得以和記者維繫關係。Anita舉例說明,「若有記者想得到星展銀行的某個數據,去和其他同業比較,有時受限於公司規定,我們無法提供絕對數字,但我們可以用相對數字代替,譬如說今年的成長率是二位數,或是今年和去年相比有所成長。」
除此之外,她也提醒,創業者在接受採訪時,要懂得保護自己,避免誤觸發言陷阱。譬如在回答假設性的問題時,需格外小心,以免新聞上報時,才發現記者沒有寫明這是假設的情況,讓讀者誤以為引述的話就是創業者的觀點。
另外,創業者不想被報導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在訪談中提到。有些人會跟記者說「採訪開始前那段,是我們私下的對話,請不要寫進去,」但 Anita 特別強調:「當記者走進來的瞬間,其實訪問就開始了。因此受訪者的言行舉動都要更加留意。」
以「長久相處」為目標,和媒體建立良好關係
在課堂尾聲,Anita提醒在座的iLab合作創業者,平日就要建立順暢的媒體溝通管道,找出適合組織類型的媒體和記者名單,如此一來,在組織要發新聞稿時,就能立刻聯繫,請對方協助曝光。另外,由創業者主動提供媒體其他合適的採訪素材,或邀請認識的媒體來餐敘等,都是維繫彼此關係的方法。
在面對媒體時,應對所有媒體都一視同仁,不可因為規模和流量的差別就大小眼。最重要的是,創業者要記得企業和媒體的關係,應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由媒體協助企業曝光,而企業提供媒體好的新聞,雙方彼此尊重,才是相處之道。
有參與課程的創業者回饋,上完課後,更能夠掌握媒體的偏好和習慣。對於未來可能會遇到的受訪狀況,也更有妥善解決的信心。
除此之外,許多創業者也表示,將開始和媒體建立長期的夥伴關係。除了整理過往媒體清單外,更有人決定主動出擊,聯繫在自己創業的相關領域中,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或記者,及早培養彼此的關係。
核稿編輯:林冠吟
社企流五週年論壇「為明日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開學啦!
社企流這5年來伴隨臺灣社會企業一起成長,我們囊括臺灣社企發展縮影,集結成10堂社會企業精華課程,邀請100位講者登台經驗傳承,希望與1000名關心社會企業發展的你,在7/8 & 7/9 與我們同行,攜手為明天開路!
→ 五週年論壇:為明日開路-社會企業的10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