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MakerBay Photo Credit: MakerBay
文:PMM  
MakerBay的成立,意味著香港的自造者工業,終於有了我們自己的培育基地和先驅者。相比起世界各地,香港的起步雖然較慢,在亞洲其他地區如日本和台灣早已有這類集中製造科技、熱衷發明和手工的熱血份子的地方;除了去年創辦的MakerBay,香港本身也有像Dimsum Lab這種小單位(約500呎)聚集各類Maker,擁有不同工具製作自己產品原型的地方。
(除了外面的辦公桌空間,Makerbay另有一間地方寬敞的工具房,特別適合製作大型設計品。來源:PMM)
(除了外面的辦公桌空間,Makerbay另有一間地方寬敞的工具房,特別適合製作大型設計品。來源:PMM
MakerBay的特點專注於科技與環境這2大範疇,任何利用科技改善社會生活或關注環境議題的方法、產品都成為他們的率先關心的事。設計品如:曾有會員製作自動彈吉他的機械人,有團體針對輪椅使用者的特點和需要,分組製作改善輪椅的原型等等。
而且,這個培育基地尤其注重教育,對象不止是學校學生,還有大人,開設各種工作坊如:木工班、 以upcycling方式製作模型車、學習使用不同的機器等,透過定期的教學,向公眾傳遞「動手做」的意義。科技的進步向來有得必有失,就像我們能靈活操作一部智能電話,卻不理解簡單如一張椅子的裝嵌;唯有回歸到物件的起始,才不致使「進步」演變成某程度的「倒退」。
另外,如果有些朋友已有設計圖樣,MakerBay也能協助提供3D printing或lacer cutting的服務,靈活度有如E-print那樣按order辦事,發明者因此能輕易地擁有自己的製作原型了。而選址上,創辦人Cesar Harada考慮到香港比起其他國家更容易地登記成為一家公司,稅收又低,故放棄在法國或美國作為基地。
(MakerBay與不同的零件商合作,在場內有售不同的工具。來源:PMM)
(MakerBay與不同的零件商合作,在場內有售不同的工具。來源:PMM
同時,香港目前暫未有像MakerBay這類規模較大的競爭對手,同時香港又鄰近大陸製造工廠,價錢比較便宜,若有大量產品需要生產亦能就近生產地,方便監察和檢驗。
MakerBay適合沒有大筆資金的獨立個體,以較低成本研發或製作新產品原型。MakerBay的總經理Fiona指這裡吸引了不同背景階層的朋友,包括各類IT人,或已有正職卻想開發自己興趣產品的人,有讀科技研究的學生,也有毫無經驗卻對手工製作極感興趣的人。
說了這麼多,Maker(自造者)是什麼?
MakerBay的總經理Fiona認為Maker代表了一種處事態度,「遇到問題時,總會想方設法動手解決問題;他們有基本的動手能力,加上創意、技術和一些open source便能動工;他們喜愛學習,又喜愛分享;一般人覺得是垃圾的東西,在Maker眼中全是材料!掌握和發掘不同材料的特性加以組合運用,沒有東西是廢物。」
(圖中有無人機的遙控、小飛機、組裝的零件。來源:PMM)
(圖中有無人機的遙控、小飛機、組裝的零件。來源:PMM
Maker總會對事物抱著好奇的心和很高的行動力,當明白物件原理或操作系統後,更懂得怎樣善用它,由此引伸出Maker較容易抵抗過度消費的習慣。
「很多時候,由於我們不懂得物件的運作,到它壞掉了只會聯想到買新的,亦不習慣動腦筋去想想問題所在或解決問題,導致很多不必要的浪費。」Fiona續說。
香港近年Startup成為大家解決問題的嘗試方法,正如香港總是靠單一的金融和旅遊作為支撐經濟支柱,可有想過「再工業化」和經濟增值?這個反問背後暗示的,就是變通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思考的方法。
Fiona提到一個有趣例子:有一個興趣小班教小朋友組裝無人機,看似像普通遙控車的組裝玩意,其實視乎教學者怎樣去教授。MakerBay團隊希望讓小朋友發掘多點科技對社會的貢獻和作用,像無人機一樣,裝上鏡頭後便能運用於地貌監察、拯救或運送藥物前的評估和資料搜集。又如近年談論的3D printing義肢的議題,重新思考新技術對人的作為有多大,這樣遠較純粹操控一架小模型飛機更有使命。
MakerBay今年年頭正式啟用還邀得創新及科技局局長的加持,甚是有光彩。不過老實說,如果政府有心支持民間發展創意與科技,學Fiona說,開放更多空間、營造良好的氛圍,實際點減免/優惠租金,這些對makers而言才是大力的支持啊。
全文轉載自PMM,原文標題:MakerBay 培育自造者的空間

文章標籤

  • PMM +-x

    PMM +-x

    我們是一班來自不同層面又志同道合的各類專才組合而成。主力關注香港的弱勢社群面對的問題,並希望透過媒體與香港大型社企的力量改善他們的生活和需要。同時希望提高港人對本地各慈善團體、非牟利機構及社會企業的認識,藉此擴大支持網絡;並通過這份月刊及平台鼓勵大眾踴躍支持慈善服務,減少對少眾的歧視與偏見,為港人與公益團體建立良好、持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