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社會企業也能上市嗎?
Facebook網站於2012年2月1日申請首次公開上市,希望能募集50億美元資本,無疑是這陣子最熱門的新聞之一。除了紐約華爾街、倫敦證交所等傳統金融交易中心外,歐美許多國家開始推動「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的成立,來進一步促進社會企業的發展。亞洲的第一個社會企業證交所Impact Investment Exchange Asia(簡稱IIX)也於2009年在新加坡成立。本文轉載自中國鳳凰新媒體,介紹了「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這項機制的緣起、發展與運作邏輯,值得一讀。
2012年02月22日 來源:上海證券報
去年11月的一個中午,筆者與籌建倫敦社會企業證券交易所(簡稱社交所)的馬克‧卡帕那勒熱議他們的最新進展。馬克最近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的一筆捐款,正緊鑼密鼓的籌建倫敦社交所。作為社會企業概念的發源地,英國目前號稱已經有5萬個社會企業,很多社會企業都等待著通過上市來擴大業務。
早在2007年,倫敦股票交易所就委託諾納德‧寇衡爵士做了一個名為"開發社會企業資本市場"的報告。按他的設計,這一交易所要使投資者不但得到一個社會企業的財務收益回報資訊,還要獲得企業的社會收益回報資訊。與此同時它要滿足一般企業上市的所有資訊披露的要求。這一交易所也由倫敦金融財務局監管。寇衡爵士要使社交所能夠規模運作,還要逐步建立一系列與之配套的服務體系。例如對社會企業的特別的社會審計,全新的評級公司與評級方式,社會影響力指數發佈機構。同時,還要有一系列的法律以應對社會企業上市所面臨的新問題。報告的結論是:由於社會企業的不斷擴大,一個基於市場機制來獲取長期資本,交換股權的市場,對融資者、投資者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會企業主要集中在公平貿易、醫療衛生、養老服務、教育培訓、社會住宅以及清潔能源等領域。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著很強的社會效應,同時消費者也能承擔一部分費用。然而這些領域運作的企業都不容易得到高額利潤,也不應該獲取高額利潤。因此,融資總是大問題,有了社會企業交易所就能解決部分企業的擴大服務問題。
為什麼有人願意到這樣的市場來投資?社會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因此它的財務回報一定不會很高,從投資的角度來看,似乎沒有什麼吸引力。
當然,如果從純盈利的角度來看,是沒人願意投資社會企業的。但世上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有人對用企業的方式來解決社會問題有興趣,他或她就願意出錢。就如同慈善事業一樣。英國本身已經有五萬社會企業就是一個明證。
那麼通過社會企業交易所所做的投資,與直接投捐贈給這一社會企業的方式有什麼不一樣呢?
首先,透明度、規範性不同。在這個市場上市的社會企業要嚴格遵守一般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規範運作的要求,公司的運作有嚴格的社會督促。
第二,投資者能在更大的範圍內選擇企業。社交所中對每個企業的社會影響指標有嚴格的排序,投資者能夠挑選出最有社會影響,財務上又能長期可持續發展的企業來。
第三,投資者可以有退出機制。對那些需要現金別有他用的投資者,對那些找到了更好社會企業投資機會的人來說,有了社交所,可以把自己的股票或債券變現。而如果沒有這樣的機制,投資者投給社會企業就如同捐款一樣,這就大大地限制了投資社會企業的資金量。有了退出機制,對社會企業本身也有了很強的市場制約,運作得好,社會影響大的企業,能得到更多的融資;而運作差的企業就會被淘汰,這就建立了一個正向反饋的機制。
最後,小額投資可以通過這樣的交易所進入市場。人們總有一種錯覺,覺得公益慈善都是大老闆的事。事實上,在國外,70%的慈善捐款都是小額捐款,是一般的老百姓的捐款。同樣地,如果有了社交所這樣的機制,有興趣投資社會企業的小投資者也能入場。
實際上,要有社交所的道理與要有一般的證券交易所的道理十分相像。榜樣的作用力量更大。能夠上市的最終只是少量的公司,但對整個社會的示範效應,對投非上市公司的投資者的鼓勵作用是很大的。
這就是為什麼世界各地都在考慮運用社交所這樣的機制,來進一步推動社會企業的發展。2003年,巴西的社會與環境證券交易所就在傳統的巴西聖保羅證券交易所中成立。迄今為止,該交易所已經為71個民間組織募集了550萬美金。
爾後,德國于2008年,南非于2009年,葡萄牙于2009年,新加坡于2010年,都成立了他們的社交所。目前除倫敦外,好幾個社交所也在籌備中。
(作者係國務院參事、友成基金常務副會長)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