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Credit: Design Research LabPhoto Credit: Design Research Lab
Tom Bieling是開羅德國大學應用科學及藝術系的設計研究員及客座教授,目前研究於輔助聾盲人士的產品設計。以下為Tom Bieling在華沙獨立組織TED大會中的演講影片,以講者第一人稱撰寫。
編譯:林子豪
我是一個來自柏林的設計研究員,負責研究設計和所謂的「殘疾」之間的關連性。其實,每個人對於「殘疾」的認知都有所不同,而且不知為何大多數是相當負面的。於是我反問自己:我們該如何重新解讀「殘疾」, 使它的缺陷能反觀成一種「特殊技能」?
我發現我們其實可從身障人士學習到多種新的感官和溝通方式,並為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提供許多設計靈感。
基於這個理念,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新的溝通系統,而有趣的是這些系統似乎都有個共同點:它們不只服務特定的人群(如協助聽障人士與他人溝通),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用到。
在研究過程中,我多次邀請了視障和聽障朋友來參與我的設計研討會,最初我們討論在聽障的狀態下該如何使用手機?大家都圍繞著一個癥結點:聽障人士必須用雙手來以手語交談,那就沒有手來拿「手機」了—為此,一位參與者提供了一個簡而易懂的方案(下圖):
她想要表達的是:「我需要一個手機讓我在何時何地都可以掛起來用!」這個概念非常有趣,因為我們不也都常常面臨沒有手來拿手機的窘境嗎?如開車時、或在廚房裡邊做菜邊講話。從那時開始,我便開始認真思考身障朋友的生活情境與其他領域之間的關連性。
舉一個例子,我與另一組聽障朋友最近開發了一款手機App,可在短距離內輕鬆呼叫朋友。只要把手機指向朋友、按個鍵,對方的手機就會震動並顯示你的名字和現在位置,讓聽障朋友們能輕鬆呼叫他人或是被呼叫,而一般人其實也可在某些場合用上它,例如在非常擁擠吵雜的環境中。
最近,我們正在為聾盲人士設計專屬的通訊裝置,可想而知,他們看不到也聽不到的同時,沒有多少人可以聊天。通常他們必須倚賴一種名為「Lorm」的掌上觸覺字母來溝通:把手掌分為不同的區塊,而每一區塊代表著不同的字母。
當然,溝通的雙方都得學會這種語言,而且還必須觸碰對方的手掌,使得聾盲人士很難與社會交流。因此,我設計了一款無線觸覺手套,可即時翻譯德語的Lorm字母成為數位化的文字。我們使用超薄型的壓力感測器來感應Lorm字母,並傳到其他的通訊裝置;另外,在手套內側也安裝了許多小型的振動器,可用不同的振動位置來傳遞Lorm字母。
現在,聾盲人士可透過手套來進行遠距溝通:從手套傳送訊息到另一個手套,甚至到其他手機、電腦,當然也可從這些裝置接收訊息,並可與多人進行通話—這些都是原本辦不到的。如此一來,他們就可接觸到更多訊息和更多不同的人,也更容易融入社會。
觸覺手套這類的裝置,是為了服務某些特定人群而設計,然而,它所創造出來的特殊溝通方式也能利用在其它領域,而這正是我們現在的研究方向:如何運用這類特殊的溝通方式,來輔助一般人在特殊場合中彼此聯絡。例如在吵雜的工廠中傳遞訊息,或在某些不適合說話的場合中,像是劇院舞台後的工作人員。
最後我想強調的重點是,如果我們能學著以「特殊技能」的角度來面對身障人士的缺陷,那麼,我們不僅可發明出能邁向無障礙世界的新玩意,更重要的,或許還可修正所謂「正常」人的定義。
資料來源

文章標籤

  •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影音專區

    社企流「影片專區」為你收錄社會創新與創業的影音訊息,透過生動的影片讓你看見創意、實踐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