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太多負面言論了,我們需要的是實際的改變」社企流四週年論壇,帶你用想像、行動與堅持擁抱未來!
文:范熒恬、廖偉如、林冠吟/圖:社企流 社企流於4/17在台大體育館舉行四週年論壇,上半場由「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與城鄉議題的分享拉開序幕。面對台灣眾多的社會問題,關注食安的綠藤生機共同創辦人鄭涵睿認為:「台灣現在有太多負面的言論了,我們需要的是實際的改變。」 而當我們投身改變時,ColaLife的創辦人Simon Berry也提醒,「不要以為你懂得人們想要的東西,而是去問問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下半場來自歐、亞、非、美四大洲的國際講者,則聚焦在銀髮和食農領域,分享他們所觀察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腳踏實地的研究使用者需求,運用社會企業的概念,向未來拋出創新的解決方案。

Oma’s Pop-up:荷蘭暖男 用食物連結青銀兩代

在銀髮議題中,首先登場的是遠從荷蘭來台的 Mark Hendriks,也是本次論壇最年輕的講者—社會企業「阿嬤快閃廚房」(Oma’s Pop-up)的創辦人。
「大家印象中的荷蘭可能是風車和起士,但其實荷蘭也有嚴重的寂寞問題。在鹿特丹,荷蘭的第二大城,有55%的長者都處於寂寞的狀態。」Hendriks道出當初創業的觀察。
2014年,當時才大二的Hendriks某次週末與自己的祖母晚餐後,祖母告訴他:「我過去幾天都沒有跟任何人說話」,他才驚覺原來平時笑容滿面的阿嬤,竟也為寂寞所苦。當時正為學校創業課程專案煩惱的Hendriks,馬上決定將「排遣銀髮族寂寞,為青銀兩代創造美好互動」作為創業主題。 Hendriks與團隊,利用假日閒置的餐廳,以快閃餐廳的方式,邀請銀髮族擔任大廚,除分享手藝之外,也在共餐時與年輕顧客分享人生閱歷。 「當時的我只是一名學生,沒有想過會改變這些長者的人生。」Hendriks感性地說。Oma’s Pop-up計畫推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Hendriks即得到機會與一群荷蘭社會企業家一同與總理談論該國社企發展願景,影響力與知名度擴及全國。在此同時,他也得到了全國最大連鎖超市與大型食品公司的合作、贊助機會。Hendriks鼓勵年輕世代,不要受限於年齡,如果對社會不滿、想做些事情,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勇敢去執行。 推薦閱讀完整版故事:Oma’s Pop-up—荷蘭暖男打造「阿嬤快閃廚房」 用食物搭起兩代的橋樑

「研究比設計重要」, Eatwell從第一線觀察到實踐,滿足失智症患者的身心靈需求

在2014年史丹佛銀髮設計競賽脫穎而出的Eatwell,最初只是個學生專案,憶起當時,Eatwell設計師姚彥慈坦言:「身為學生的我什麼資源都沒有,但我仍告訴自己只要有機會,我就要嘗試!」她從定義、研究、觀察、實作、行銷、募資等環節一步步實踐,終於成功將她的設計商品化。。   Eatwell設計師姚彥慈認為,「創業是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她在開發產品之前,花了許多時間在養老院擔任志工、觀察長者的需求。她表示,「在定義問題時,我發現失智症的長輩,在食衣住行面都需要全天候的幫助。」她也歸納出失智症患者在飲食上共有的需求,例如營養攝取不足、吃飯時易有食物掉落、雙手顫抖等問題,讓她決定從改善飲食著手。 現在餐桌上的這套Eatwell餐具,看似簡潔,背後卻隱含著20多個設計特點與巧思。例如用顏色對比刺激使用者進食,而碗的傾斜角度、湯匙的弧度等,皆巧妙地讓使用者更方便食用。Eatwell在各種設計細節下幫助使用者增加飲食量、維護他們的自尊,同時減少照顧者的負擔。   經過不斷地測試與改良,Eatwell的市場也走向國際化,特別活躍於英國。他們也在市場擴大的同時重新定義使用者,除失智症患者外,還有許多如認知功能障礙、運動神經元障礙、視覺障礙等族群,甚至連孩童使用者也日漸增加,Eatwell將在國際間造福更多需要的族群。 推薦閱讀:把社會學帶進設計領域,史丹佛銀髮設計競賽得主:「了解問題的過程,比設計本身更重要」  

Eatwith-用人情味的用餐體驗 跨越文化和國的邊界

緊接著是來自以色列的「Eatwith」創辦人Guy Michlin。
「99% 的創業都會失敗,但為什麼要創業?因為,我們希望用一餐的時間把世界連結在一起。」Michlin道出當初創業的心路歷程。
2010年,Michlin在希臘克里特島旅行時,受邀前往當地人家中作客,在希臘人的盛情好客下,主人、客人雙方一邊享用著地中海美饌、一邊暢談著旅行經驗。這個美好的體驗,讓Michlin想到一個點子:透過飲食來建立文化交流平台。 回到以色列後,他創辦Eatwith平台以資訊科技作為媒介,重新定義了世界各大都市間,主廚與食客的互動模式:它讓食客得以跳過餐廳,直接到主廚的家中享受款待。這個模式所帶給食客的體驗,除了食物本身的美味外,更有豐富的人情體驗,也因此美國時代雜誌曾以「餐飲界Airbnb」來形容Eatwith。 目前認同Eatwith理念,與之合作的主廚總計超過600位,在162個城市裡,為遠道而來的客人們帶來充滿人情味的用餐體驗。「美食能夠跨越文化和國籍等邊界,幫助我們尋找真愛和夢想」,Michlin說。Eatwith讓眾多對於食物理念有堅持的人們,得到可以發揚、闡述的機會,加入擔任主廚的參加者,也因此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有人從失業者變成網路遴選的最佳餐廳主廚,有人甚至因此找到另一半。 回想起創業的起點,「過程很困難,但最後這些美夢會成真。
 」Michlin在台上分享著。 同場加映:Eatwith—傳說中的「餐飲界Airbnb」,用文化和人情味 顛覆上萬人的用餐體驗!
在Michlin結束分享後,舞台上擺出了一張如畫般的巨幅照片。照片裡可看見田野中擺放了長桌木椅,上頭擺滿精緻的餐點,並採用當季的在地食材製作。這不是電影中的畫面,而是台灣「幸福果食」團隊推出的真實體驗:「稻田裡的餐桌計畫」,讓都市人的夢不再只是夢!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有別於過去單純提供餐點的飲食方式,深入農村小鎮,坐在環繞美景的餐桌上,食用當地農民的作物,創作稻田彩繪等藝術,除了讓民眾感受到台灣農村的文化與生活,也讓在地農民獲得基本產值之外的利潤。「我們希望讓顧客進入餐桌的同時,可以看到台灣美麗的農村畫面。」幸福果食的共同發起人簡家旗說道。   現今農村面臨年輕人出走、農村價值被貶抑的困境,而幸福果食的理念與作法,可望成為解決農業產值低落的催化劑。正如幸福果實的共同發起人簡家旗所提到的,「幸福果實想要搭建都市與農村的橋樑,為人們尋找留在農村的理由。」 稻田裡的餐桌計畫開辦至今已逾上萬人次參與,隨著參與者的增加,口碑也逐漸提升,其背後的「夢行者計畫」,也致力培養未來青年回鄉的種子,鼓勵青年下鄉,讓計畫有機會能複製到農村各地,擴大影響力。 感動加映:台灣農業文化長期被低估,「我們必須用全新的商業模式 翻轉農業傳統的獲利方式」

與國際講者對談 假如人類可以活到150歲...

在城鄉、食農和銀髮的議題分享後,來到論壇的壓軸:「給未來的起飛備忘錄」座談,邀請到星展基金會執行長劉碧嬋女士Patsian,擔任客座主持人。她在新加坡的公益慈善領域,如志願服務、公益創投、微型貸款等有非常深厚的經驗,出任星展基金會執行長後,也積極運用集團資源,協助亞洲各國社會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大的社會影響力。 Patsian以她在亞洲公益界的豐富經驗,與三位國際講者展開對話,邀請三位講者一起想像,若人類可以活到150歲,生活條件、消費者習慣會有什麼變化? 她也分享了星展基金會在亞洲各地推動社會企業所看到的幾大趨勢: 1. 社會良知消費(Socially Conscious Consumption)的習慣與選擇,為社會企業帶來了新的機會。 2. 科技進步,使得過去昂貴或無法觸及的資源,能夠被帶到偏鄉最後一哩路給最需要的人。 3. 隨著教育水平與平均壽命的提高,高齡不再是個負擔,而是未來的資產。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透過「台灣社會創新關鍵報告」,帶著大家盤點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諸如銀髮危機、食農危機、城鄉危機等,並藉由三大領域國內外講者的分享,啟發現在的我們,開始做些行動改變未來。「未來是現在每個當下的總和」,透過想像、行動與堅持的累積,我們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現況,創造十年後想要的生活!
核稿編輯:金靖恩

文章標籤

  •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

    社企流四週年論壇:「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