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一捐一 TOMS懶人鞋的行善哲學
布雷克.麥考斯基創辦TOMS社會企業,改良阿根廷的懶人鞋,賣到美國去,且「賣一捐一」(One for One),每賣一雙,就捐一雙給沒鞋穿的小孩。聯合報系上周邀麥考斯基來台灣,在「國際名人論壇」講述他的故事。
麥考斯基在論壇中強調保持「初心」的重要,鼓勵年輕人走出舒適圈,勇敢跨出第一步。論壇吸引爆滿聽眾,大半都是年輕人,也有眾多社企家,其中不少人穿著TOMS鞋。

一開始 想幫250個小孩

麥考斯基強調,他也是一般人,而非有錢人,「現在你看TOMS好像很厲害,但我一開始只是單純想幫助250個小孩。」
麥考斯基說,他發想TOMS,源於去阿根廷旅遊,跟著美國志工去鄉間送善心人捐的鞋子給孩童。他本來很開心,但後來被問到,送出一雙鞋後,孩子長大了需要新鞋,或鞋子壞了怎麼辦?「這時我才想到後續問題,驚覺做的事可能沒想像中偉大。」
麥考斯基說,後來他想到成立公司「賣一捐一」,來維持送鞋永續,一開始先做250雙,結果大受歡迎。

創始年 送出1萬雙鞋

創新鞋款與創新模式很快受到媒體與消費者青睞,TOMS創立當年即回阿根廷送出一萬雙鞋。8年來已在68個國家送出1300萬雙鞋,也讓TOMS成為「做生意也要做公益」的社會企業知名典範。

像運動 回饋支持成長

麥考斯基指出,「賣一捐一」模式,正是TOMS成功關鍵,因為雖然這會使成本增加,「但若我們沒賣一捐一,連TOMS這個品牌都不會有。」TOMS想證明奉獻和營利事業並非水火不容,「企業若持續回饋,反而可以一直成長;我們比較像一個運動,而非公司。」

去奉獻 給員工有薪假

他指出,將奉獻原則融入企業,至少有兩個好處。首先是吸引人才長期停駐:優秀的人才,會因認同企業使命而來,且因感到工作有意義而留下;TOMS鼓勵員工每年用幾天有薪假去奉獻,使員工正向前進;員工的成長又能帶動企業成長。
來自外界的幫忙源源不絕,也是「賣一捐一」的魔力。麥考斯基說,9年TOMS經驗,讓他深感「當我想幫人,別人就會給我無私的幫忙」,「不知是否因果影響?」他指出,TOMS有5百名員工,但外部還有成千人默默幫忙,例如客戶總主動行銷宣傳,「客戶就是最好的行銷幫手。」
TOMS成立時恰逢推特、臉書等網路社群媒體崛起,也助長翻紅。麥考斯基說,TOMS若早幾年成立,仍得用傳統廣告方式,「但我們根本付不起昂貴廣告費。」然而社群媒體讓TOMS有機會免費散播自己的故事與使命,穿著TOMS鞋的顧客貼上照片,個個成為最佳說故事者,讓TOMS奇蹟傳遍全球。
有聽眾提問,若一直送鞋,會否養成當地依賴習慣?麥考斯基說,TOMS送鞋方式已與最初不同,現在他們與全球上百個大型非營利組織合作,深耕當地,各自發展送鞋模式。如有機構以鞋子當誘因,來鼓勵民眾接種疫苗,把鞋子變成獎品。

你光腳,我捐鞋 上萬網友po照響應

TOMS Shoes近日舉辦慈善活動,「婉君」們在5月5日至21日期間,拍下光腳ㄚ照,放上Instagram或是臉書,並加上主題標籤(Hashtag)#WITHOUTSHOES,TOMS Shoes便會捐出與相片數量等量的鞋子,活動已有上萬網友響應,包括影星張本渝、吳建恆。電影《五月一号》的女主角程予希在po照時如此分享:「有時我們所認為平常的事物,卻是別人渴望缺乏的。」

社會關懷+獲利能力=社會企業

什麼是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根據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的定義,「社會企業」是同時具備社會關懷及獲利能力的公司型態組織,也就是用商業模式來解決某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
以前人們捐款做善事,一旦善款用完了就無以為繼。但社會企業可提供具社會責任或有益環境保護的產品或服務、為弱勢社群創造就業機會、採購弱勢或邊緣族群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等,創造營收與盈餘,但賺錢的目的主要是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讓「做好事」可以永續經營下去。
全文轉載自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

  •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

    「願景工程基金會」是獨立、非營利的新聞倡議組織。「為改變發聲、讓改變發生」是我們的使命。持續耕耘公路正義、環境永續、偏鄉教育、社會企業、弱勢關懷等過去十年卓然有成的議題。我們相信,因議題而起的行動,將涓滴成河,為台灣的正向改變不斷發生。
    官網:visionproject.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