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黑鍋的逆襲,傷心網友使用此社群後感覺好多了
文 : 本山人
最近可能有很多人對於媒體不反求諸己,把所有霸凌責任推給網路鄉民的行為感到不齒,根本是賊喊捉賊的活教材。不過如果先不管他們,單純談談網路是不是真能影響人的心情,相信大家的答案都是肯定的。我們聽過許多心理研究證明,情緒低落的人上完 Facebook 更低落,通常只能建議這些人:關掉 Facebook、笑笑就好,而不那麼勇敢的人,很可能繼續被網路言論左右。這些妥協式的應對不該是主要選擇,一位 MIT 心理學博士成功將社群網站的機制運用在改善用戶心理健康,現在這個實驗性社群即將推出手機版,名稱是:Koko。它跟我們熟知的 Facebook、Twitter 使用方式類似,唯一的不同在於,Koko 裡的網友發文跟回文互動,不單是為了分享生活,更能處理壓力。
開發者 Robert Morris 是個土生土長的矽谷人,老家距離賈伯斯創造 Apple 那個車庫不過幾條街遠。但是科技業完全無法勾起他的熱情,他唯一感興趣的只有人類的想法。在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心理學學位後,他接著到西北大學、MIT 繼續學業。在 MIT 時,Robert Morris 主力研究「如何讓心理健康更貼近大眾」這一主題,不過這段時期,他本人其實承受非常大的心理壓力,周圍遍佈優秀的人以及研究的不順利讓他心力交瘁,甚至出現自我懷疑。他經常上一個叫做「Stack Overflow」的交流網站,尋求網友對研究的協助,也確實讓他的瓶頸得到解決,後來,他出現一個靈感:研究上的問題可以透過網友互助得到解決,心理問題為何不可以?

用最貼近生活的網路解決心理問題

Robert Morris 在博士論文中實踐了這個構想。他設計一個實驗性心理社交平台「Panoply」,邀請 166 位志願者參與使用這個平台。Facebook 塗鴉牆會問「你在想什麼(What’s on your mind)?」,Panoply 則是問:「怎麼了嗎(What’s wrong)?」,使用者必須敘述發生了什麼事(例如說:我剛丟了工作),然後再試圖量化這為什麼令人煩惱(例如:我讓我家人失望了,或是我擔心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最重要的是使用者願意大聲說出自己面臨的情況,然後讓 Panoply 上的其他用戶回文,協助當事人轉換對於客觀事件的觀點。
在長期的心理學訓練中, Robert Morris 了解到,造成人們憂鬱症的問題並不是誰的狀況更慘,而是當事人怎麼看待他們的遭遇,所以 Panoply 注重輔導憂鬱者從不同角度思考他們的問題。例如當一個人丟了工作,他當下或許覺得自己是天下最慘的人了,但回文者會試著引導他從別的角度來看事件,例如:這其實是一個新契機?或是:反正你在這工作的不快樂,這一類的。這個平台不鼓勵教條式的勸說,或者毫無根據的樂觀鼓勵,當然,也沒有看熱鬧的評論。
結果證明,精神壓力大的人和憂鬱症患者在使用 Panoply 過後,比使用其他心理重建軟體感覺更好。畢業後,Robert Morris 努力將這個成功案例轉移到手機 App 上,讓更多人可以更便利使用這個服務,於是以 Panoply 為原型的社群 App「Koko」誕生了。
Koko 將在今年秋天正式上線,目前 Robert Morris 並不考慮這個 App 能否賺錢,他只希望讓這個 App 真正對人產生幫助,接下來才會嘗試將它發展成能長期經營的社會企業。
全文轉載自AppleUser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