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Aha社會創新學院藍腦袋閃翻團
近幾年來,一個全新的詞彙「精益」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聽說,從世界財富Fortune1000的各家公司,到美國政府部門,甚至社會組織,都紛紛討論或者應用起了這個「創業方法論」。儘管「lean」這個英文詞彙還有「瘦身」和「節儉」的意思,但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是Eric Ries提出的「lean」 --精益(創業)。
精益創業這個概念來自Eric Ries 2011年出版的一本書《精益創業:新創企業的成長思維》。在書中,這位成功的矽谷創業者和年輕的投資家建議所有形態的企業和組織,都應該將傳統的製造產品或者提供服務的模式扔掉。什麼是所謂的「傳統方式」呢:「花費好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悶頭研發和生產也許到最後根本沒有人要的東西。」
與傳統方式不同的是,Ries鼓勵企業通過運用「創建-評估-學習循環(build-measure-learn cycle)」來最大化他們的成果,並儘量減少無效的投入和工作(所謂的lean指的就是這個)。在這個創建-評估-學習循環裡,企業不應該為了追求一個(完整的/完美的)產品或者服務,浪費很多時間去不斷地規劃;而是應該迅速打造一個最小可用產品(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並立刻提供給客戶使用,以盡快的得到使用反饋。為什麼?因為這個時代發生了變化,無論是問題,還是解決方案,都不是任何一個創業者能夠「一眼看穿」的;我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應對「不斷的變化」。
怎麼更好的去理解這個概念?在最新一期的《哈佛商業評論》上,來自Steve Blank的文章《為什麼精益創業改變了一切Why the Lean Startup Changes Everything》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Steve Blank是知名的「客戶發展」方法論專家,並發起了精益創業運動;他也在在線大學Udacity教授《如何創業》,被稱為「精益創業之父」。
儘管Steve的文章《為什麼精益創業改變一切》,主要針對商業創業和盈利性機構的運營,但是有很多內容同樣適合於公益機構以及社會企業:
譬如說:一個創新的社會創業組織:
- 在意識裡要用「創業」代替組織這個詞;
- 在意識裡要用「敏捷開發」來代替項目開發這個詞;
- 在意識裡要用「商業計劃」來代替戰略這個詞;
在公益領域,我們需要不斷的問自己:「如何利用極其有限的資源和資源,去最大化的擴展我們的項目」。通過一個最合適的產品或服務,去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即便是最成功的社會創業家也會被過時的經營理論所影響,甚至會被帶到泥坑里去。
所以,為什麼要把時間、金錢或者任何資費浪費在完全不靠譜的戰略上?為什麼不現在就「精益」一把?你可能覺得:我們的團隊有最好的主意,做了很多的調研,還有一大筆投資,怎麼可能不成功? 但是,過時的經營理念常常建立在「想當然的假設」上,而不是在有效測試的基礎上。當諸如GE這樣的大公司都需要跟上時代,改變自己思維方式的時候,我們更需要新的方法論來指導自己的行動。
如果一個社會創業組織,希望能夠用最小的試錯代價,更好的效率,取得驚人的影響力,那麼將精益創業方法論運用到你的組織,是最好的方式。在這個思維方式的新浪潮裡,事業發展的關鍵,就在於「一切基於客戶回饋」和「不斷更新設計」的試驗過程裡。
當一個組織能夠快速測試他們的事業假設,那麼即便它失敗了,爬起來的速度也很快,並能學會通過將產品和用戶及時互動而不斷調整組織的策略。這對於他們的投資者和支持者來說,就是一個「投資風險最優」的企業,也更容易接近成功。
所以,為什麼還不精益一把呢?
全文轉載自Aha社會創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