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陳怡臻(2014年04月28日)
國內第一家公平貿易商店「地球樹」,營運至今已8年,創辦人王靖宜敏銳地觀察消費環境,不斷地開發新模式與新商品,要讓通路與商品像蜘蛛網一樣,綿密的織起來。
「地球樹」於2006年5月創立,王靖宜精準鎖定分眾市場,使店內業績穩定成長。2010年於中山區開了第二家分店;王靖宜選擇店面的方式,與客戶群的設定息息相關。她說,店內的主力消費客群,多半為具有經濟基礎,卻又崇尚自然、天然產品的族群。王靖宜表示:「8年前,以販售手創、手工藝品的公平貿易商店,是當非常新穎的概念」。
近年全球經濟局勢驟變,國內消費環境、消費行為也不斷變化,對公平貿易市場而言,造成不小衝擊;王靖宜以服飾為例,隨著許多跨國服飾業進駐台灣,大量地瓜分了本土服飾品牌的市場。面對平價流行的大型服飾商場,王靖宜認為,小眾或分眾店家更應建立獨特的品牌形象、空間與商品設計,吸引「慕名而來」的消費者。
因應網路時代來臨,地球樹也與網路購物平台「Pinkoi」合作,讓消費者更方便地購買地球樹的產品。王靖宜表示,未來將開發地球樹自己的網路商店,以地球樹的名義,持續讓商品銷售至中國、香港甚至是亞太地區。她說,越是分眾的店,越要不斷地開發新模式,讓通路像蜘蛛網一樣,慢慢織起來。
地球樹店內90%屬公平貿易商品,今年更計劃將屬性擴大為推廣「倫理消費」的店家;王靖宜指出,社會企業的定義應該更廣泛,任何符合倫理、道德的消費行為,包含公平貿易在內,都能算是倫理消費中的一環。
王靖宜進一步說,公平貿易商品必須考慮:第三世界生產者勞資是否被剝削、勞動環境是否安全等;不過,像921大地震原住民部落的手工藝、日本311大地震媽媽的手織品,不一定來自第三世界或解決勞工剝削的問題,但消費行為卻存有一定的社會意義。
倫理消費指的是:不論在先進國家或第三世界國家,只要符合公平正義、友善環境的好商品,都能有機會被消費者認識與購買;她說:「這就是倫理消費」。
全文轉載至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