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正夯!跟不上小心被淘汰
編譯:高克瑋
近年來「協同經濟」(collaborative economy)逐漸崛起,使用群眾外包的產品、服務(TaskRabbit生活任務外包公司)、資金(Kickstarter群眾募資網站)及交通(Uber頂級叫車服務)等共享資源的消費者越來越多,若公司無法趕上這個浪潮,恐怕會被市場拋在腦後。由Crowd Companies、Jeremiah Owyang及Vision Critical三方合作的研究報告「分享就是購買」(Sharing is New Buying)中,提出了這個趨勢。該報告在美國、英國及加拿大調查超過9萬名民眾,並分析民眾參與此風潮的原因。以下為此份報告的精華彙整。
何謂「協同經濟」?科技產業分析師Owyang提出它涵蓋了三個面向:共享經濟、自造者運動及合作創新運動,符合這三種特質的服務從車子共乘到3D列印都在其中。「現在的趨勢是,消費者利用共享方式來取得產品和服務,更勝於向大品牌購買」Owyang補充。
據研究指出,協同經濟由三種人組成:非分享者、重複分享者、與新分享者。非分享者,顧名思義就是尚未參與這種經濟模式的人,但也許未來會嘗試使用,這些人在美加及英國分別占60%及48%;重複分享者,則是使用過eBay或Craigslist進行網路買賣的人,這些人在美加及英國分別占16%及29%;新分享者,則是使用過新型服務如Uber、Airbnb、Kickstarter等,在三個國家都占了25%。
不論何種分享者都有些共通點,約一半的人年齡介於18至34歲,約四分之三受訪者有使用社群網站的習慣,而且經濟能力較寬裕。但這些統計數字無法告訴你共享經濟的整體樣貌。「你可以把典型的分享者想像成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嬉皮士(Hipsters),他們可能是素食主義者、使用租借自行車、及不住傳統飯店。但仔細看你會發現,這些行為除了他們之外,許多人也會做,結果分享行為形成一種主流」Vision Critical社群媒體副總裁Alexandra Samuel說道。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已經出現共乘服務,將來在市郊與鄉村,共享經濟也有許多潛在的機會,例如:在就業市場可以使用e-lance和oDesk接案外包平台,在商品市場則可以使用eBay。
從報告中還可發現這些趨勢:
  • 許多人會想分享是因為方便性及價格,而非極度地想追求永續的生活方式,但現在的分享服務還是將永續性及社群經營做更好的結合。
  • 與市郊、鄉村比起來,城市因為18至34歲的人口較多,對於共乘及募資的需求可能比較高。
  • 新分享者的人口於未來一年可能會翻倍成長,由於近期使用新型服務的分享者人數與預期會使用的分享者人數幾乎相等。
  • 新分享者裡擁有房子或結婚的比例算少數,但擁有小孩的比例卻最高。新分享者也較傾向左派(在美國的新分享者有39%支持民主黨,非分享者有32%、重複分享者有29%)。
  • 在分享者的調查裡,有超過90%的受訪者會推薦最近一次使用的服務。
有些理由可以用來解釋為什麼共享經濟可以在近年快速崛起,智慧型手機及行動網路的普及是強而有力的引擎,再來則是新型服務可以幫助消費者節省荷包,如旅遊住宿網站Airbnb、P2P借貸平台Lending Club,最後是整體社會城市化的發展及消費者意識的崛起。
這些原本不是大品牌所關注的區塊,不過改變的時候到了。「新的主流趨勢將會變成由消費者來制定商業的遊戲規則,對於尚未加入這個趨勢的公司來說,將會是個很大的危機。」Samuel說道。
對於這些公司來說,他們該怎麼做呢?Owyang認為有三個方法可以嘗試。
第一,異業結盟模式,市場上已有商業模式可供參考,例如:Patagonia與eBay合作,鼓勵消費者購買二手衣物來取代新品。第二,轉型成服務取向的公司,包含隨選(on-demand)、租賃或是訂閱服務,例如:BMW推出DriveNow電動車的共乘租車服務。最後,合作創新(co-innovation)模式,如U-Haul租車公司的投資者俱樂部讓消費者可以利用群眾募資的方式獲得卡車及裝備,增加顧客忠誠度;又例如GE與Quirky合作,讓群眾提供產品的想法,而設計、生產及銷售則由Quirky和GE負責。
Owyang如此推測,「在變化快速的未來,我們或許無法告訴你員工與消費者之間的差別,因為最成功的公司往往是由群眾決定產品的方向、設計以及分享。群眾力量可以完成大部份的工作內容,而唯一需要公司提供的可能只有logo。」
延伸閱讀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