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映竹
「本月社企」為社企流編輯室其中一個撰寫主題,每個月會介紹一個具有社會創新性、獲利能力、與永續經營潛力的社會企業,除了分析該企業的社會創新模式外,也會較為深入地報導其在經營管理上的成功關鍵或面臨挑戰,希望讓讀者全方位認識一個社會企業。
2009年一場惡水撲過,高雄縣甲仙鄉的小林村幾近滅村,當時悲傷撲天蓋地壟罩著台20線與21線交會的地區。隨著時光向前,四年後「2021社會企業」從這片土地出發,懷抱復振八八風災重建區產業的願景,期望帶動大高雄老梅經濟圈發展,賦予在地居民共榮生活的環境。從社區自救會到社會企業,這中間歷經轉型改變,一切要從蔡松諭執行長與老梅相遇的故事開始。
返鄉 風災後堅毅重建
本來在台北創業打拼的蔡松諭,八八風災後返鄉,眼見的不僅是一片幾乎夷平的殘破家鄉,瞬間失去親友鄰居的悲慟絕望也讓人屏息。前方家園重建更是條無盡的漫漫長路,蔡松諭毅然決定在這個時刻返鄉,擔任起災後重建自救會會長,與村民們捲起袖子一同從零開始重新打拼。他說道「我們家以前開的是村裡唯一的雜貨店,很多人都會去我們家「交關」(台語意:消費)。也可以說是整村的人把我拉拔長大的,所以在我生命的前二十五年是沒有什麼煩惱。」就因為是全小林村養大的孩子,所以蔡松諭更無法放著讓家園頹廢敗壞。
就這樣一路走過災變初期草創的自救會、人民團體形式的小林村重建發展協會,他和村民共同一步一步地重新建立起令自人引以為傲的小林。除了與政府溝通建立小林基礎建設與環境,培育社區表演團體凝聚人心之外,他們也手工製作梅餅販賣,嘗試創造收入來源。打造「日光小林」品牌,將各界灌注的祝福及關懷轉化為生存的力量,同時更向外散播溫暖到日本、蘭嶼等需要的人手上。
轉機 老梅回鄉意義非凡
隨著家鄉事務日趨穩定,三週年時受到莫拉克風災民間貢獻獎的肯定,蔡松諭也在此時萌生離去之意,因為對產業重建的無力感與現實壓力接踵而至,讓他忍痛動了「功成身退」的念頭,殊不知命運又開了蔡松諭一個玩笑!2012年8月8號那天,蔡松諭意外獲得全球第二的資訊產品測試公司「百佳泰」董事長簡添旭先生陳釀了整整十年小林梅所製成的「老梅膏」。這一批梅子是簡添旭先生在日本獨家買斷釀梅技術後,回台灣十年來在南部地區不間斷收購、釀梅、儲藏的用心。蔡松諭解釋「日本人跟簡董說,台灣最好的梅子就在大高雄南部的山上,因為那裡原住民多,山上的梅子幾乎不灑農藥、天生地養,這是最天然的也是最適合醃製老梅膏的梅子。」小林村的梅子正是簡添旭採購的來源。
對蔡松諭來說,巧遇老梅,帶著「老梅回鄉,就像遊子回鄉一樣。去除了身上的苦和青澀,轉化成溫醇智慧的代表」;呼應八八風災後,一批遊子回歸土地承擔起家鄉的責任,用在外學到的本領協助家鄉復甦。這樣意涵深遠的一批老梅,不僅鼓舞了小林村民,延伸開發出的老梅食品更成為小林村最具代表性的「殺手級明星產品」,在市場上開拓一番新滋味。
生命裡的兩個彎
生命轉的第一個彎是風災後返鄉留在小林,第二個彎則是遇到老梅,獲得簡添旭的用心支持。土地情感的連結,加上天時地利的外在環境因素,改變了蔡松諭毅然離開的心意,決定持續發酵三年走來累積的努力,更為台20與21線地區畫起一幅老梅經濟圈共榮的藍圖。
2013年8月「2021社會企業」正式成立,由簡添旭擔任董事長、蔡松諭擔任執行長,以老梅為核心兵分兩路應用,一面作為其他通路的原料供應,同時也主力開發老梅口味產品,推向大眾市場。2021社會企業現在已經做到,在山上提高青梅作物的收購價,給予梅農較公平、合理的回饋,企圖改善產銷失衡導致青梅價格低迷不振的現況。另外也轉移日本釀梅技術,持續陳釀老梅並運用多元梅製品創造經濟效益。他們未來預計在部落直接建構鹽漬梅胚場,透過產地直接加工解決因交通困阻帶來的儲存困境;山下則是建立合作農場,收購山區的鹽漬梅胚再進行加工,創造就業機會。
興建上下游相互配合的產業廊道,培植跨越四鄉鎮的老梅產業鏈,是2021社會企業的近程目標。與單一鄉鎮經濟不同的是,2021社會企業想證明除了重塑小林,更要帶動鄰近地區的經濟共榮。
一種解答 實踐願景
蔡松諭分享,當非營利組織逐漸轉型,減低社區型態人治的不穩定性,結合商業目的呼應根植人性的心態。社會企業允許商業運作以及平衡理想價值推動,其實不失是為一種社區型組織發展困境的解答方案。未來2021社會企業就要運用盈餘回饋,投資在打造產業廊道的基礎建設發展,隨著政府補助災區資源逐漸退場的時刻,向社會證明依靠自身發展力量前進,老梅經濟圈將被勾勒地更加生動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