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變成好生意 咖啡店將「上櫃」
聯合報/記者黃郁文、劉俐珊╱台北報導(2013年10月29日)
(「生態綠」咖啡創辦人徐文彥(右)、余宛如賣「公平貿易」咖啡,推廣消費倫理。 本報資料照片)
做公益,不但可以變成事業,還可以是個投資。販售公平貿易咖啡的「生態綠」咖啡店,正積極接受創投與財務輔導,明年初可望成為台灣首家登錄創櫃板的社會企業。
台灣資本市場目前都是「營利事業」申請上市櫃(IPO),鮮少有以「公益」為基礎的公司向投資人招手。金管會力推創櫃板,明年估計可幫助七十家微型企業發展、籌資二點一億元,也包含新興的社會企業。
「我們滿鼓勵社會企業加入的」,櫃買中心上櫃審查部協理李愛玲說,雖然台灣社會企業的專法、定義仍未明,也沒有相關鼓勵措施,但若能吸引以公益創業的社會企業進入,資本市場將可開創新的一頁。她說,不只一家社會企業評估上櫃。
「公益也是一門好生意」,華陽中小企業開發董事長王韋中說,他長期操作政府基金,熟悉創投遊戲規則,但自認是創投界「怪咖」,希望打破外界「社會企業只能做公益」的迷思。他說:「如果做好事的同時又能賺錢,何樂不為?」
王韋中今年無償接下生態綠董事長一職,一手包辦公平貿易商家生態綠募資計畫的大小事項。他說,這將是台灣第一家社會企業上創櫃板,未來可望替更多在地社會企業,注入新的營運思維—「以商業方式解決社會問題」。
生態綠成立於二○○八年,兩位創辦人徐文彥、余宛如從社會運動起家,主要販售公平貿易(Fair Trade)咖啡及可可等公平貿易產品。
徐文彥表示,有別於傳統農業交易制度,小農經常面對農產價格崩盤,生計遭受威脅,公平貿易訂下「最低收購價」,類似基本工資,因地制宜,透過合作社方式運作,並提撥收購金額的百分之一做為社區發展金。
王韋中說,以往民眾參與公益多以捐款為主,從利己角度出發,「好像在買贖罪券」。他說,食安問題層出不窮,消費者選擇公平貿易產品時,因為不是選最低價產品,可形成正向循環,創造生產、消費者雙贏局面,他深信,公平貿易有潛力在台灣變成一門好生意。

閱讀秘書/創櫃板 幫微型企業集資

創櫃板是取「創意櫃檯」之意命名,協助富創意的微型企業順利籌措資金。創櫃板的運作是參考美國「創業企業補助法」(JOBS Act , 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鼓勵新興成長企業上市,以股權為基礎的集資平台。
創櫃板提供籌資及輔導二大功能,將於今年底推出。(黃郁文)
以上全文轉引自聯合新聞網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