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數位教育大夢 貧民沒份
台灣立報/編譯謝雯伃(2013年10月15日)
肯亞想成為非洲的數位中心,但是該國的數位學習策略卻忽略了當下最重要的需求,是需要更多受過訓練的教師並減少不平等狀況。
牛津網路機構(Oxford Internet Institute)的資深研究員葛拉罕(Mark Graham)於《衛報》專欄提到,肯亞6月時宣布了一項野心勃勃的計畫,要發送130萬台筆記型電腦給學校兒童。這項計畫花費超過6億美元(約新台幣176億元),並將於今年開始實施。
這並非只是一個採購案,也不只是大型教育計畫的一小部分。這就是肯亞政府的整體教育策略。肯亞政府在6月公布的預算報告中提到,政府將「改革教育體制,把e化教育及e化學習視為優先。」
相較之下,健康服務部門的預算只有347億肯亞先令(約新台幣120億元),警政部門也只有67億先令(約新台幣23億元)。在一個財務資源相當窘迫的國家,這是一個很大膽的策略。

先吃飽才有心力學電腦

某種程度上,這項計畫似乎再次加強了肯亞作為非洲數位核心的印象。肯亞早已把數位服務納入全國發展計畫當中,建立了「矽谷薩凡納科學園區」(Silicon Savannah),在此創造出各式數位及軟體服務,像是M-Pesa電子錢包轉帳系統和Ushahidi危機通報平台都是在此發展出的。這個園區的網路普及率為非洲數一數二高。
但是,肯亞面臨經濟上嚴重的貧富不均。奈洛比摩天樓的陰影下,躲著數百萬生活於貧窮中的民眾。該國4,100萬人口中,有近半數生活於全國貧窮線之下;吉尼系數等測量標準也顯示,窮人和富人間有著巨大的鴻溝。
截至目前為止,超過1,500萬名肯亞民眾仍無法取得安全的水資源或衛生設施。儘管肯亞提供免費初等教育,仍有超過1百萬名學齡兒童沒有上學。讓大多數人民都受教育,無疑是一個國家讓自己脫貧的方法之一。但以目前的現況來說,e化教學會是合理的措施嗎?更重要的是,這項措施是符合公平原則嗎,還是只是一個發展的手段?
這項計畫仍有許多細節有待發展,但目前已有幾個要點要釐清。

師資、電力應優先處理

首先,筆記型電腦無法解決肯亞教育界面臨的任何結構性或社會性議題,包括缺乏受過訓練的教師、供電不穩和數以千計營養不良的兒童。
無論我們聽聞多少個例子,告訴我們筆電被送到非洲鄉村地區後發揮多大效用,光有科技是不能取代教育的。當地兒童仍需要能實際運作的學校、電力,還有最關鍵的,受過訓練的教師。根據肯亞全國教師聯盟,當地仍需要數萬名教師。
其次,資訊和通訊科技這些工具能夠為人們帶來連結,讓已具備一定知識、技能和社會網絡的人善加利用;但對那些從較無優勢地位開始的人來說,這些科技用處不大。
筆電教育計畫的支持常會稱,他們成功的為之前無法與世界連結的人帶來連結。但對那些較無優勢地位的人來說,這些科技用處不大。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在沒有處理根本問題的情況下,這項計畫能解決教育資源不平等的問題。

國家發展不能只靠科技

第三,人們和國家將科技視為解決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問題的解藥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IT科技開始與現代化及進步的概念交揉在一起。但這些人不只把科技當作工具,而是天真地認為,它是推動發展的萬靈丹。
肯亞的筆記型電腦計畫展現出,這些與IT科技糾纏在一起的願景有多強大。當筆電和e化學習能夠把整個國家帶進數位經濟潮流時,何必費心去聘任上千位教師、建造有實質功能的學校、提供穩定的電力資源,或是確保所有兒童都獲得足夠的營養呢?
對部分肯亞年輕人來說,增加取得IT科技的機會無疑帶來希望。但令人擔心的是,投資於該計畫的資源若用在其他領域,是否能發揮更大效果。其他低收入國家的決策者無疑會仔細觀察肯亞實施這項計畫的成果;而我們該問的是,最後誰會從這項計畫獲利、誰又會被忽略?
全文轉載自台灣立報
 

文章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