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2013社會企業之社會影響-就業促進與貧窮舒緩國際研討會
文:吳佳穎、林威志、林以涵
由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與臺灣社會福利學會共同主辦「2013社會企業之社會影響─就業促進與貧窮舒緩」國際研討會,5月24日(五)、25日(六)在台北市Y17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行,會中邀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美國等地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來討論社會企業重要議題。
(圖:研討會講者合影)
本研討會共有200多位產官學各界代表與會。喜憨兒基金會執行董事蘇國禎表示,本次研討會主要聚焦於國內外的理論及實務經驗,並加以深入研討社會企業在促進弱勢就業及解決社會問題如舒緩貧窮上所發揮之社會影響力,以期引發更多的社會參與及投入。蘇國禎期待,透過國內外寶貴的經驗交流,找出可供借鏡之處,探討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如何扮演更積極的角色,運用社會企業開創更多有效就業模式,以協助及促進弱勢族群就業,並發揮更大之社會影響力。
第一天上午場次由中央研究院社會所所長蕭新煌教授,介紹台灣社會企業的發展與挑戰。蕭教授認為社會企業是第三部門的熱門話題、論述和創新,而此概念在台灣有「在地化」和「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他也認為要評估社會企業的優劣,不應只看該組織商業策略的成敗,更要看所訂的社會目標和社會影響的優劣。現今台灣發展社會企業所面臨挑戰,像是非營利組織主管企管知識與能力不足、非營利組織商業化資金與規模限制、以及社會企業如何建立品牌以持續經營,而非靠特定消費者短期愛心消費的支持等。

社會企業如何促進就業

實務論壇則由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游秀慧行政總裁、彭婉如文教基金會王百芳組長、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蘇國禎執行董事,分別介紹各組織如何運用社會企業的機制促進就業、改善弱勢者的失業問題。香港新生精神康復會共有900名員工,致力發展以復元為本的社會精神健康工作,每年服務一萬兩千名精神病康復者及其家屬/照顧者。新生精神康復會自1994年起至今已發展共20個社會企業,包含紅白藍330、café 330、農社330、生態旅遊330、甜蜜蜜新生咖啡店等,在2012年創造出超過700個訓練與就業機會給精神病康復者。游總裁認為與傳統職能復健模式比較,社會企業有較好的成本效益;它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減低政府福利支出,也增加了香港的社會資本,強化社會對弱勢族群的包容。
喜憨兒社會福利基金會運用社會企業精神為心智障礙者創造價值,事業經營範疇包括烘培、餐廳、農場、婚禮,目前設有48個服務據點,以社區化、正常化及無障礙之工作訓練職場,協助約600位憨兒獲得工作技能,並視個別學員之狀態,轉介至超商、餐廳、清潔公司等一般職場就業。其2012年收入(4.8億台幣)中有近60%來自事業盈餘、其餘40%來自捐款和補助。而彭婉如文教基金會提供坐月子保母、到府保母、課後照顧、家事管理、居家照顧等多元照顧方案,達到創造就業(協助單親、負擔家計、中高齡婦女就業,從事照顧工作)與支持就業(協助職業婦女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兩大目標,在2012年共協助超過6000名婦女就業、服務超過兩萬個家庭。

社會企業在亞洲各國之發展

第一天下午場次主要是探討社會企業在各個亞洲國家的發展概況,以及不同文化脈絡下的比較。香港從2006至2013年社會企業的營業收入逐年上升,反觀台灣的營業收入則沒有明顯的上升趨勢,且扣除政府補助後的整體營收狀況,2010年呈現虧損的社會企業佔52%,2013年更高達65.4%。此結果顯示台灣社會企業的營運,目前還是依賴政府資源的補助。而香港已漸漸能自立,走向多元發展的市場機制。
在社會影響方面,陳錦棠教授在本研討會所發表的「香港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初探」(2013),其中提到了4E架構(4E Framework),分別為「提供就業」(Employment creation)、「改善生活質量」(Enhancement of quality of life)、「賦權」(Empowerment)、「社會融合」(Exclusion prevention)。此架構包含了經濟面與社會面的影響,香港在上述四個範疇的表現在2013年時已漸趨平均分配,而台灣則較集中於提供就業方面,陳教授提出的4E架構為社會企業之社會影響力提供了一個初步的分析框架。
韓國的社會企業發展重點,可從2007年政府立法規範社會企業的定義以及認證系統談起,政府的介入以及大量提供各式支持系統,讓韓國的社會企業從2007的396家拓展至2013年的1836家,但社會企業定義僅侷限於公司的形式,再加上認證系統的的嚴謹規定,卻有可能讓整體社會企業的數量跟其他歐美國家比起來是相對較少的,長期來看,除了提供許多社會性的支持系統,在經濟層面,希望能提供更多有利於健全市場機制的發展,是韓國未來該努力的方向。
中國社會企業數量較少,資訊相對來說較不透明,徐家良教授以文獻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文本研究法試圖勾勒社會企業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現狀,在就業促進方面,大致可分為文化保護的就業需求滿足、殘障人士的特殊保護和婦女就業的合法權益三大面向,分別有特定的社會企業正為此問題努力。徐教授也提出立法的必要性,必須確立社會企業的定位以及相關利潤分配原則,才能使社會企業發揮最大的社會影響力。
日本的社會企業也還沒有歸屬於任何一個法律架構,在廣義的定義下,不管是一家公司或是非營利組織,皆可視為社會企業。田中敬文准教授介紹了數個日本的社會企業,其中也包含日本的大誌雜誌,儘管目前定義還沒有官方的共識,但社會企業的蓬勃發展已讓日本社會開始關注此議題,而在311大地震之後,當時執政的民主黨,期許社會企業能協助重建災後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然而去年改由自由民主黨執政之後,卻刪減了相關預算,社會企業的未來與政府的態度息息相關,但為了自立,還是要尋找穩定的經濟來源,提升組織的管理能力才能與市場機制抗衡,達成健康的供需平衡。

美國社會企業的經費收入探討

想從事社會企業的夥伴經常被重要的問題所困擾著:企業組織的收入來源為何?以及如何持續維持社會企業的生存性與影響力?
第二天早上主講人為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Janelle A. Kerlin教授,Kerlin教授經常從國際觀點來進行有關非營利組織的發展運作之政治與政策研究,其目前的研究涉及各國間社會事業發展比較研究、美國非營利商業活動趨勢、以及美國國際非政府組織金融趨勢研究。她在本次研討會中發表了「美國社會企業的經費收入策略之探討─非營利商業收入的可持續性與影響」,目的是分析收入來源有包含非營利商業收入的社會企業如何保持其可持續性與影響。
Kerlin教授將社會企業分類成三種類型:
  • 商業收入型:收入來源超過百分之九十皆來自於商業收入,
  • 混合型:商業收入佔組織收入大約百分之四十至六十,
  • 接受贈與型:組織收入有百分之九十或以上是來自於社會捐贈或政府補助者。
本次研究中針對社會企業之非營利收入,提出了四個研究課題:
  1. 瞭解採取混合收入策略(包括補助與捐助)與佔優勢的商業收入策略比較後的程度。
  2. 混合式收入策略與商業收入策略誰比較穩定?
  3. 組織採取的混合收入與商業收入策略為何?
  4. 商業收入的增加是否影響補助與捐贈的程度?
Kerlin教授利用資產組合理論與時間面向進行分析,瞭解到運用混合型收入策略之組織與其他兩種類型之社會企業相比,在某段時間中較為穩定,較具有生存的能力;但研究也指出,混合型收入策略並不一定是最佳的方式,運用混合性策略的社會企業在收入增長方面,少於另外兩種類型,原因在於商業收入的增加可能對於補助與私人捐贈方面,有小幅下降之影響,程度因人而異。這樣的研究結果也可以解釋非營利組織與社會企業,收入來源將會對其可持續性與影響力造成改變,讓有心從事於社會企業的人才,可以好好思考企業的收入取向,使社會企業之經營更加有成效。

社會企業的「社會影響力」

最後一個場次的實務論壇邀集了在香港與台灣兩地,產、官、學三方面具有實務經驗的專家進行對談,期待能夠藉由三大面向的介紹與集思廣益,能夠找出更多社會企業實務執行上之問題。
從事社工長達三十年的香港社會企業總會會長郁德芬博士,由於在改善社會福利與服務,以及積極爭取政策方面的長期付出,使香港政府策封她為太平紳士,目的在於表彰其對於香港社會的貢獻。郁博士先以一個大陸MBA畢業生投入社會企業的例子作為開場,說明從事社會企業也是一種值得令人感到驕傲的表現,再介紹香港社會企業總會對於香港學生目前所面臨的升學危機所做的努力,設計了就學及培訓方案計畫,使得中後段的學生能夠接受到相對便宜且有效的學習資源,解決了香港教育資源不均,進而找到適合的工作,處理就業問題。此外,郁德芬也說明了香港政府針對社會企業的發展,制定了多元性的政策與方案,例如提供服務及微型貸款,才能造就目前香港社會企業蓬勃發展的現象。
海棠文教基金會執行長陸宛蘋博士,目前也是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在921大地震之後,積極投入社區營造與共同意識的建立,希望藉由社會的力量,使受到天災破壞的地區,能夠重新建立良好的社會秩序。陸執行長提到社會企業與社會影響力的實務觀點,包括了人民、支持者、非營利組織、政府、跨界、及工作者的影響,而這些影響改變了許多認知與態度,例如對於「社會排除者」、「公共參與」、「慈善捐助」等;此外,陸執行長亦認為,社會企業的領導者必須具有創業家精神,要能提出願景與承諾,並且要有堅持的信念,也要具有跨界與在地化的視野,將社會企業與非營利組織、一般企業、以及政府進行合作並向下扎根,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多元創新的價值觀,整合上述的四種類型組織,解決社會問題。

政府推動社會企業的過去與未來

「社會經濟推動辦公室」是我國政府規劃推動社會經濟政策,所建構資源整合之平台,目的在於協助社會排除發展障礙,短期內欲落實促進就業之目標,長期欲實踐社會創新之能量。
為了促進就業,政府設計了「多元就業開發方案」,其核心精神為:不是社會救助,而是一種社會投資,這種創新的投資概念,期望發揮由「他助」到「自助」進而達到「助他」之積極精神,與社會企業所秉持的價值具有相似之處;因此,近年來政府亦有意願將多元就業開發方案逐漸轉型為社會企業的模式,勞委會推動社會企業的進程包括:多元就業方案→培力就業計畫→社會企業。
施淑惠副主任提到,今年3月14號行政院長江宜樺先生在行政院會議上宣示推動社會企業之發展,輔導並提供資源予社會企業,政府與社會企業共同解決社會之問題,使得社會企業成為政府部門間重視的議題,跨部會共同開會研擬如何推行社會企業,例如學習外國「社會企業日」之概念,預計訂定11月為社會企業月,舉行一系列活動來推廣社會企業,期待在政府的提倡下,社會企業的種子能夠在台灣生長並茁壯。

文章標籤

  • 編輯室報告

    編輯室報告

    由社企流編輯搜羅整理台灣社會創新、永續相關的即時消息。